王瑩 徐振發 廣州市城市建設職業學校
會計專業課程大多為實踐課程,教師必須結合創新和整體思維方法,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培養新型會計專業人才,將工作要求、專業技能和課程內容、教育理論以及培訓對接,以建立持續的會計人才培養體系。
多元整合型會計課程必須學習新思維和新理念,以使人才培養計劃與企業需求相適應。會計專業的課程結構與課程內容,教學過程以及開放的實踐培訓過程,是會計專業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在具體的教學中,一般會根據所授會計職業技能的內容要求,采取面向行動的教學方法來組織和實施。
會計信息化是會計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計算機水平的不斷提高,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如何通過專業課程建設改革,進行有效的多元整合,改善原有的信息化教學的局限性、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真正的學以致用,是目前中職會計信息化教學中亟待解決的迫切問題。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將更注重從企業需要角度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的培養,這也對會計專業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會計專業的課程建設仍存在一些問題,綜合分析有以下三個方面:
在制定會計課程標準時,大多數學校沒有對商業規律進行足夠深入的研究,企業沒有參與的熱情,行業協會和社會團體的支持率小,產業存在感低。學校的專業教師對企業會計崗位的工作系統沒有充分全面的了解,對會計管理職位所需的技能缺乏深入調研,課程標準和專業工作標準不能保持一致,教學內容與工作崗位需求不能實現有效銜接,最終會影響會計課程目標的實現。
由于會計工作的獨特性,企業雇用的實習生人數很少,并且可供實習生的工作崗位也很少。學生只能依靠課程教學的模擬練習和實訓,對工作環境理解不夠透徹,缺乏會計真實實踐能力。雖然開設有企業認識實習教學環節,但是可供學習參觀交流的會計崗位非常有限,認識實習很多時候只能是停留在表面的認知上,大多數學生在完成實習后,仍處于理論多于經驗的階段。
職業院校教師工作量比較大,大多數會計教師常年忙于校內教學,對會計崗位的教學內容、教學理解還停留在過去式,對企業會計崗位實際的專業運作模式缺乏實踐。會計人才的培養方式以系統學習理論知識為主,這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就業素質。同時,大多數教師雖然在努力提升自己與社會工作崗位的知識差距,但由于教師下企業實踐制度的不完善,企業對接受會計崗位實踐也比較敏感、抵觸等原因,使得會計專業教師與企業崗位實踐往往停留在表面,對企業會計崗位實際運作往往處于隔靴搔癢的階段。因此,無法正確定位會計專業的目標和培養模式,專業創新和綜合教學的途徑仍不清楚。
課程標準是用于教授專業會計課程的計劃文件,也是課程教學的基礎,更是開發和構建課程的前提。制定課程標準時,學校必須符合會計行業的專業標準。會計課程的教師需要深入合作企業,進行專門的研究,將課程標準的重點放在工作能力和法規要求,專業標準,技能鑒定和公司需求上。面向行業學生,討論制定在該領域培訓專業人才的模式。根據專業活動的內容找出通常的任務,創建會計學習方案,設計學習任務,優化課程內容并增加課程內容的相關性和應用范圍,并結合企業會計需求的調整不斷變化或改進課程標準。
以“會計信息化”課程為例,必須以就業為導向整合到課程標準里,走產教融合的發展道路,按照市場的需要培養初、中級會計信息化人才。力求校內實踐教學與崗位需求無縫對接,人才培養與就業需求零距離,行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樣的學生,真正實現高質高效培養有用人才。通過對學生畢業實習崗位的關注與追蹤,每年定期展開市場調研,統計出各個就業崗位會計信息化軟件的普及與應用情況,針對就業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適當增加實踐類課時,力求校內教學實踐緊跟時代發展,實現畢業生上崗及就業!
實踐表明,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與行業和企業的合作支持密不可分。教育與企業合作是職業學校發展和完善的必然途徑。學校可以聘請行業專家擔任學校的兼職職位,行業專家具有豐富的專業技能和出色的業務水平,學校可以讓其參與專業計劃和教學指導,學校教師主要負責專業課程理論,定期去企業進行研究,參加企業項目的研發和相關課程,為組織提供專業的培訓和指導,以進行理論改進,改善教師隊伍的專業精神。組織企業專業人員參加有關學校教育活動,從而可以提高公司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理論水平,實現雙贏。
建立和發展專業技術人員和骨干專業教師的兼職和集體薪酬制度,將企業優秀人才請進來,讓會計專業教師的走出去,打造實踐型教師隊伍。根據實際教學效果向企業人員頒發榮譽證書及聘書,使之對教育事業充滿成就感。學校可以聘請來自行業和企業的財經專家來學校開講座或公開課,將最新的財稅政策及應用案例帶入課堂。同時,支持專業教師進入企業,了解企業的新發展趨勢,積累經驗和實踐技能,可以有效融合不同學科,充分發揮教育融合的作用,利用多重學科知識增強教師團隊的合作精神,在財稅的新組合中探索整個業務,可以將實踐整合到培訓和學習中,增強教師的創造力和企業家的多重知識經驗。
以“會計信息化”課程為例,它是校企合作以及工業與教育融合的有效載體,為適應社會的變革,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本專業老師應該從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做起,了解最新的專業動態,熟練最新的、常用的財務軟件技能,這樣才能更好的指導和組織學生的實踐活動。
學校需要鼓勵學生進入企業學習,并與專業人士保持緊密聯系,以便每個學生都可以從事會計專業工作,學習企業經濟學,增加實際學習的深度并改善實際成果。同時,學校還應開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課程,它包括一般財務技能,會計,簿記,費用,審計和稅收,統計等實踐課程。理論與實踐重疊融合,但又彼此獨立,保持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體系。
仍以“會計信息化”課程為例,它的開設需具備一定條件,它的前導課程會計基礎、財經法規、計算機應用基礎等,學生有了這些基礎知識作鋪墊,才能更好通過電算化信息系統熟練處理會計數據,完成實務操作。同時,后續課程企業會計實務與操作、成本會計、商業企業會計、專業綜合實訓等都需要依托會計信息化軟件教學背景,因此會計信息化是一門貫穿會計專業始終的核心課程,是知識應用與實際工作接軌的綜合課程,必然要求該課程教學以培養實踐應用能力為主。
會計課程建設需要對學生的技能進行系統而有效的培訓。學生會計職位的工作能力需要在實際工作中靈活運用。將企業的會計培訓納入學校教學課程至關重要,學校需要引入企業生產流程,將企業中專業工作的內容和要求與學校的日常教學工作相關聯。教學活動與工作過程相關,課程與工作方法融合,使學生可以體驗會計實際工作的過程,更好地完成會計工作。教學活動與工作經驗相關,課程目標和工作管理、個人經驗相關,幫助學生獲取會計工作所需的所有知識。
企業應與學校及時協調實踐成果和實踐教學計劃的意見,建立實踐教學評估指標體系,以客觀、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實踐成果,在校培訓需要幫助學生適應企業工作環境,例如利用學校計算機室,會計手冊培訓室和會計信息計算機室,培訓學生的信息處理,會計審查能力,讓學生通過考試,培訓,小組討論創新會計工作意識,提高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速度和實踐能力。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目的是要為校企建立一個信息平臺。在信息平臺上為學生分配會計任務,構建實際項目,并改進基于工作的課程。
如在“會計信息化”課程的綜合實訓環節實施中,不僅可以采用分崗位分組模擬體驗法,還可以通過對比不同的會計信息化軟件,提升學生對財務軟件功能的認知,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學生分崗位分組教學,模擬企業真實案例,完成一個完整會計期間的會計、出納及主管角色會計任務。小組成員可以相互協作,以便于了解不同崗位的工作流程和所承擔的經濟責任,熟悉整個企業財務數據處理流程,對企業財務工作有個全局的認知。目前市場上廣泛應用的會計信息化軟件有很多種,雖然功能上都大同小異,但是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只針對一種軟件進行教學是不夠的,學生走上社會崗位,對于沒有見過的會計軟件不免會膽怯,造成自信心不足。通過對多種財務軟件功能及界面的解讀,使中職學生對會計信息化系統有更深入的理解,對信息化的內涵認知也有了質的飛躍!
當今的社會企業業務環境在不斷變化,中小企業對管理和運營技術會計技能越來越感興趣。學校應通過專業創新的理念,加快會計專業發展。根據會計領域的需要開發課程內容,將教學內容提高到專業水平,將實踐教學與培訓充分結合,通過培訓增強師資的創造力,注重概念創新和實踐創新,為培養專業的會計師提供多重途徑。企業需要承擔社會責任,支持校企合作,支持產學結合,并在協作學習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和社會價值,以實踐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為學生提供適合的崗位,提升就業率。學校需要創新產學合作,將改革的重點和方向放在學生的實踐水平上,依靠企業將生產和教育結合起來,建立高質量的專業課程,建立模范性的特色會計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