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艷麗 寧夏華恒信會計師事務所
作為非常重要的審計模式,經濟責任審計的前身是我國在1985 年之前便提出的離任審計,在我國尚未產生科學的經濟責任審計考評辦法之前,相關單位正是靠著指標的不斷進化以及考核體系的不斷完善來達成審計目的。
在建設經濟責任審計考核指標體系方面,建國初期至1992 年國家統計局頒布《改進工業經濟指標評價考核實施方案》為第一階段,該階段的經濟審計帶有強烈的計劃經濟色彩,更加關注的是對實務量的考核;而在隨后的時間段一直到1997 年,我國初步建立了財務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其強化經濟指標、淡化產值指標,并設計了包括銷售利潤在內的10 項評價指標,生成了初期的經濟效益考核標準;1998 年至今,屬于評價指標建立的第三階段,此時我國建立了一套相對完善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涵蓋財務效益狀況層面、發展能力、資產運營能力等。
在歷經2003 年《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2006 年《中央企業綜合績效評價實施細則》、2008 年《中央企業負責人年度經營業績考核補充規定》三年的逐漸拓展和補充之后,經濟責任審計考評指標的建立嚴格恪守相關政策的要求,不斷推動戰略管理和自主創新,實現環保水平和資源節約效果的提升,借助企業核心競爭力,從最初的客觀性原則、全面性原則、效益性原則以及發展性原則,一直發展到后來的行業對表原則、穩步發展原則、精準考核原則以及實事求是原則。
2002 年,我國重新對經濟責任審計的考評體系具體采用的考評方法進行了明確的闡釋與界定,借助綜合分析判斷法、功效系數法以及定性指標法展開分析;后來在2012 年,相關領域的專家以經濟責任報告履行體系為前提,建立了相對合理的經濟責任審計指標體系和評價辦法體系。
當前我國對經濟責任審計的理論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萌芽階段,但其仍處于不斷發展的態勢當中。盡管從事該項領域研究的人越來越多,但絕大多數的研究圍繞黨政領導人展開,很少研究到企業領導人在經濟責任審計考評當中的意義、原則、作用和實施方略,換言之,相關理論的研究仍然存在局限性。
經濟責任審計系統發展至今,在體系不斷完善的今天,圍繞其所產生的子系統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具體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1.對審計評價的范圍的認識存在差異性,不夠統一
審計評價的范圍和內容上的差異性,直接導致審計評價結果的不準確,意味著后續的審計內容、實踐過程以及具體操作手法上存在著諸多的不同和難以調控。
2.缺少科學、嚴謹和規范的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
就實際情況而言,各個審計機關評價指標的建構和評價方法的選擇并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會直接影響到評價結果。對一些問題采取的評價措施給企業的業績增長帶來一定程度的挑戰,這樣不僅影響到審計評價的最終結果,也加劇了過程中的風險。
3.影響審計評價的質量
經濟責任審計考評的質量直接為主體和客體所影響,其存在的問題必須要引起重視。如今各類經濟責任審計的研究時間并不長,在程序、方法以及內容的探索上進步緩慢,也缺少操作規范和行動指南。很多實際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審計人員具體接觸這些內容的概率并不高,實踐經驗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審計過程中,審計對象所在的經濟機構,常常因為一些領導人認知方面的問題和不足,以至于出現審計工作無法配合的情況,比如提供虛假報告、隱匿財務資料等行為——這些都是審計工作開展的障礙和阻力,影響到其客觀性的實現,不僅給審計工作增加了難度,而且會影響到后續審計評價的效果及質量。
為了更好地應用經濟責任審計理論,彰顯其價值、突出其意義,構建考評指標體系自然有其意義和必要性所在,具體來說需要從這樣幾個角度進行突破和實踐:
經濟責任審計的主體是國家審計機關或社會上具有獨立運營資質的審計單位、審計專員,具體的審計對象則是各大經濟機構的負責人。
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內容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經濟責任審計主要是指對財務收支活動以及其它指標的評價,諸如重大經濟決策的合理性、綜合經濟指標、項目效益指標等,具體審計的范圍更加廣泛;而狹義上的經濟責任審計則主要是對于領導人的財政收支情況進行審計。
現階段,經濟責任審計考評指標體系的建立及考評的實踐,主要是借助平衡計分法來達成的,具體來說,包括這樣幾個操作細節:
1.平衡計分法的定義
該種方法主要用于團隊的績效考核,強調將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進行關聯與結合。
2.平衡積分法的評價指標(1)對財務成果負有責任
要借助財務指標對財務情況進行合理的反饋,這是相關機構的經營責任,具體包括財務狀況、現金流以及經營成果等一系列指標。經濟機構的負責人無論在機構的發展狀況還是盈利狀況方面,都需承擔一定的責任。
(2)對客戶和供應商負有責任
因為對廣大客戶及供應商負有責任,其要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在資產更新、快速回款、為企業的長期發展和利益取得提供基礎等方面予以保障。
(3)對企業內部流程負有責任
作為相關單位的法定代表人,其只有管理好內部流程,才能進一步創造價值,要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基礎上,提高質量、降低成本,保證內部決策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4)對企業學習和成長能力負有責任
內部流程運轉能力主要依靠成員的履約情況、社會責任的實踐情況以及設備系統的運作情況,作為機構當中不可缺少的存在,所有經濟機構都需要對內部成員行為負責,包括其在機構內部的學習成長過程等。
盡管發展至今,我國的經濟責任審計理論體系建設和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創造了一定的價值,但是為了其未來更好地延續,更好地服務于快速發展的中國及各類經濟機構,筆者認為其有必要在這樣幾個角度做出優化和改善:
鑒于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內容不夠統一,有必要對經濟責任審計考評指標進行完善和優化,生成統一的標準,建立健全體制和操作流程,不斷借助行業協會的影響力來對從業人員的職業行為進行規范。
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以及具體的評價方法,提高經濟責任審計的有效性,提高審計的客觀性以及公平性,讓審計工作得以順利實施,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
重視并不斷加大對第三方審計人員的業務培訓力度,建立相應的職業標準和規范,有助于日后各項審計工作的順利實施。通過加大對審計工作的監督管理力度,針對不配合審計工作的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確保審計工作的真實性、客觀性和有效性。
總而言之,經濟責任審計考評指標體系的建立是伴隨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體制改革所構建起來的,加強對考評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應用,對于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而言,是未曾開墾的全新領域,盡管從業研究人員數量很多,但多數審計都是面向黨政領導開展的,很少考慮到經濟機構負責人的作用、功能、價值以及意義,所謂評價大多浮于表面,無實質性意義和價值可言。因此,只有進一步從理論視角上進行優化和深化,建立經濟責任審計指標庫,便于相關從業者以科學的數據、專業的信息和辦法展開評估,這樣才能讓經濟責任審計充分發揮效力、彰顯作用與價值。隨著中國企業改革的不斷推進,大眾對于各式經紀機構負責人進行經濟責任審計的總要性認知——亦在不斷加強,后續相關研究也會不斷跟進,取得突破性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