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上海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每個時代有屬于當前時代的屬性和特征,而當今時代正處于信息化革命的浪潮中,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總體而言,當今時代信息爆炸,生活節奏快,一方面是有更多的機會和選擇,另一方面也可以說大量的信息輸入使我們面臨更多的誘惑,變得浮躁、急功近利。各類社會調查中普遍發現,人們更愿意選擇那些能在短時間內得到獎勵、獲得滿足的事,而較少能靜下心做一些時間跨度較長、并非立竿見影的事。孔子說,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無成。這就得提到延遲滿足的概念了,而當今社會的特征更突顯出研究延遲滿足的意義。
延時滿足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Mischel 提出,他通過兒童對糖果延遲滿足的經典實驗,將延遲滿足定義為:個體為了長遠的、更有價值的結果而主動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過程中展現出的自我控制能力。Mischel 認為延遲滿足是個體認知和社會能力的體現,屬于自我控制系統,是一種心理上的成熟。他將延遲滿足分為“延遲選擇”和“延遲維持”兩個階段,在延遲選擇階段,個體基于一種長遠的、更有價值的結果而選擇放棄眼前的即時滿足;在延遲維持階段,個體需要通過采取各種策略來維持他所作出的延遲滿足選擇,直至達到最后的目標。
在現實中,有些延遲滿足并不單純從自我出發,而是受到了外界的壓力,諸如父母、老師、合約、績效指標等要求而不得不如此。Funder 等研究者因此提出“外加延遲滿足”概念,該觀點認為延遲滿足是個體因為外界的要求而需要延遲滿足,個體無需選擇和判斷,只需等待和忍耐。
綜上所述,目前延遲滿足的研究普遍分為自我延遲范式和外加延遲范式。外加延遲滿足范式強調了社會情境對個體延遲滿足的影響,而這一點是在自我延遲滿足范式中被忽視的。
從Mischel 正式提出延遲滿足概念起,早先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兒童發展領域,這類研究發現兒童發展時期的延遲滿足能力對今后認知發展、社交、應對挫折等能力有重要預測作用。隨后,研究擴展至學業領域和職業發展領域。
“學業延遲滿足”定義為個體在與學習相關的情境中體現出來的,為了獲取更具價值的長期目標,主動放棄即時滿足的一種選擇傾向,以及實現目標過程中展現出來的自我控制力。研究發現,延遲滿足對青少年在學業成就與學習表現上有顯著的積極影響。
個體在職業生涯發展中,面臨個體、家庭、社會各類矛盾沖突和兩難選擇,大量研究隨即開始關注工作和職業領域的延遲滿足現象。“職業延遲滿足”定義為個體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獲得更多利益回報、達到更高的職業目標等一系列長遠的、更有價值的結果,而甘愿放棄休息、娛樂等無利于當前工作的即時滿足,以及為此體現出的自我調控能力。職業延遲滿足一般可分為工作延遲滿足和職業生涯延遲滿足。前者是指面對實際工作情景時的延遲滿足,是為了正在做的工作而延遲;后者是指為了將來更高的職業生涯目標而延遲滿足。
(1)人格因素:研究發現,有多種人格因素會影響延遲滿足。如人格特質中的盡責性與神經質,盡責性高的個體具有更高的目標取向,而低盡責性的個體缺乏自律,難以持續關注任務,所以高盡責性的個體比低盡責性的個體表現出更多的延遲滿足。低神經質的個體能更好的進行目標設定,更容易進行自我控制,進而做出理性決定,因此表現出更多的延遲滿足。另外自我效能感高的個體對自身更有信心,普遍具備更高的成就動機,從而自我效能感對延遲滿足有積極影響。
(2)情緒因素:研究發現,負向情緒會影響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會使人更多沉溺于眼前的即時滿足,而忽略長期發展。如易怒性、煩躁、焦慮、攻擊等負性情緒和行為皆與延遲滿足呈現負相關。由于大量研究基本聚焦在負面情緒對延遲滿足的影響,而積極情緒與延遲滿足的關系目前研究不多,其關系有待進一步驗證。
(3)生理因素:神經心理學在對抑制性機制中樞進行了大量研究后證實,行為抑制的初始位置與大腦中的額葉皮層或前額葉皮層有密切關系。有研究調查大學生的學業延遲滿足能力,發現延遲滿足在性別上差異顯著,女性的延遲滿足能力整體高于男性。
(1)榜樣作用:Mischel 通過實驗研究了小學兒童在觀察成人的榜樣示范行為后對他們延遲選擇的影響。研究還發現,兒童在做出延遲滿足的選擇后,若看到榜樣做出了即時滿足的選擇,同樣會改變。這充分說明了榜樣示范行為會對個體延遲滿足選擇產生影響。
(2)社會拒絕:個體被社會拒絕時會產生很多消極態度或行為,例如抑郁、焦慮、健康狀況下降等,這些都會讓人更多地著眼于現在而非將來。Twenge 等人通過實驗發現相比與被社會拒絕,社會接受的個體更愿意延遲滿足,表現出更堅定延遲滿足選擇傾向。
(3)其他外部因素:比如工作單位的人才培養策略,績效激勵水平和策略,學業上的所處的不同時間節點,某件事的特殊意義等等。
該理論認為個體從事某種行為的動力,取決于行為目標的價格即效價,以及個人對達到該目標可能性的期望。根據延遲滿足的概念,其核心就是涉及一系列對堅持目標或即時滿足的選擇,選擇過程即是對目標獎勵價值和行為有效性的評估。按照期望理論,目標的效價越大、個體評估目前行動對達成目標的可能性越強,則更傾向于選擇和堅持延遲滿足的行動。關于未來目標的效價需要涉及另一個心理學概念,即延遲折扣。延遲折扣是指未來達成目標的獎勵對于現在的個體而言其價值會降低,就像打折一樣。心理學家凱利總結到,未來的結果越不確定,它的價值就越低;等待獎勵的時間越長,它的價值就越低。
對策:根據上述理論分析,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來強化延遲滿足。
(1)針對延遲折扣對效價的影響,我們可以縮短獎勵時長,降低任務難度使結果確定性提高。具體做法是:對于一個遠期的高難度的任務,首先要制定分階段計劃,確立分階段目標,使目標清晰合理。在實踐操作中,對于便于分解設立目標的任務,應按計劃分段設立目標。對于不方便分解的任務,可以使目標達成對于現在的滿足具象化或目視化,舉個例子比如銀行的定期存款和理財,目前在多款軟件中都可以直接看到當日或當期的收益,這即是效價的具象化。我們知道實際上只有到存款或理財產品的結束之日,我們才能實際取得收益,而如果金融產品列出每日的收益,使未來的效價直接反應在當下就能避免延遲折扣效應對我們選擇的影響,這就是為何目前所有金融產品都有當日收益這個信息。當然除了金錢還可以有其他效價表現形式,如網絡時代的人氣、聲望等,人際交往的好感度,都可以用數字化、具象化進行表征,“欺騙”我們人類天生的短視。
(2)針對個體對達到目標可能性的期望的影響,當然同樣可以采用分階段制定計劃,來降低任務分階段完成難度,從而提高個體對達成可能性的期望。另外還有一種方法是提高個體完成某項任務的自我效能感。所謂自我效能感就是個體根據以往的成敗的經驗,對于自己擁有處理某一方面任務能力的狀況所持有的判斷和信念。個體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和完成某項任務,屬于高自我效能感,反之則是低自我效能感。當然,培養自我效能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比如學生學習成績一直是理科成績優于文科成績,那該學生在從事理科方面的任務時其自我效能感就很高,更容易確定自己能完成目標,更傾向選擇延遲滿足;而相對而言,從事文科方面的任務時自我效能感偏低,就會降低完成可能性的期望。在平時學習生活中,應注重培養自己不擅長方面的能力,不要因為個人喜好,或者成績好壞就默認自己某方面不行,這樣只會惡性循環,然而事實往往是并不是某方面真的能力不行,只是相較于你擅長的領域其能力沒有那么突出而已。
這一理論的基本假設是,完成每一項任務都需要運用心理資源。操作幾項任務可以共用心理資源,但是人的心理資源的總量是有限的。只要同時進行的兩項任務所需要的資源之和不超過人的心理資源的總量,那么,同時操作這兩項任務就是可能的。反之,如果超出了心理資源的總量,則不可能。注意力是心理資源的一種,注意力系統中又由兩種網絡組成,即警覺網絡和執行網絡。警覺網絡讓我們注意外部刺激,執行網絡抑制外部刺激,兩種網絡相互拮抗,比如警覺網絡活躍勢必抑制執行網絡。按照資源限制理論也可以認為警覺網絡使用了大量的注意力心理資源,從而抑制了執行網絡。按照該理論,當前所處的社會環境信息爆炸、娛樂至上,碎片化的信息洶涌撲來,商業社會發展出過量刺激我們感官的產品,是我們的警覺網絡過分活躍,從而抑制了執行網絡。所謂的手機依賴也是由此催生出的,人的心態也更趨向于浮躁和不安,更容易選擇即時能滿足的活動來進行逃避,獲得短暫虛假的快樂。
對策:按照此理論分析,必須減少甚至屏蔽外界誘惑對延遲滿足任務的影響。可以選擇在執行長期任務時應控制外界無關信息的輸入,比如規定一天中的某段時間用來從事此項任務,且在此過程中不接觸手機、網絡等信息接受終端。
該理論的核心是強化,在特定情境中,個體的預期行為出現后立即強化,那么其預期行為再出現的概率就會增加。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強化作用是塑造行為的基礎。應用到延遲滿足行為上,則是按照前述對策建立好分階段任務計劃后,每天完成了該任務節點即給予適當獎勵進行強化。如規定學生每日指定時間進行學習,在學生完成此項任務后,則給予玩游戲、看電視等獎勵,而如果沒有按規定進行學習,則不能玩手機和看電視。通過一段時間,培養習慣,在此時間用來學習將變得更加容易,長期的延遲滿足也通過習慣的養成而逐步成立。
指改變對情緒事件的理解,改變對情緒事件個人意義的認識。在前述對延遲滿足的影響因素中,負面情緒會對延遲滿足產生負面效應。采用認知重評策略,即某件事務引起負面情緒出現的時候,不盲目接受任其發展,而是對其重新進行理解和評價。比如認為老板一直留我加班并不是故意剝削我,可能我將承擔更重要的任務前的測試;剛畢業工資收入低,可以認為還沒有被繁忙的工作壓垮,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學習或者從事有意義的事。同樣的認知重評策略,可以從認知角度強化目標完成的重要性或意義,可以在面對即時滿足的誘惑時認為是對自己的考驗從而提升意志力。
在環境影響因素中,說明了榜樣示范行為會對個體延遲滿足選擇產生影響。心理學理論流派中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班杜拉同樣重視榜樣的作用,學習不僅可以通過施加于自身力量進行,同樣可以觀察他人(榜樣)所表現的行為及其后果進行學習,這就是觀察學習和替代強化。對于一項任務,可以成立一個互助小組,設立每日打卡任務,所有成員都需每日分享自己的任務進展和完成情況。利用群體、榜樣的作用,來堅持延遲滿足的選擇。另外社會心理學中的從眾現象和群體行為也能部分解釋此過程。
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帶來的負收益大于收益帶來的正收益。可以理解未,人們相對于收益帶來的喜悅更難以承受損失帶來的厭惡。我們有針對性地利用這一概念,可以設計方法提高延遲滿足能力。比如開始長期任務時,拿出自身擁有的資產進行質押,不完成任務則無法取回。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身體和心理密切相關。長期負面情緒會導致身體健康方面的問題,同樣身體上的疾病或精力不足會引起負面的心理活動,導致認知偏差、抑郁、焦慮等等。所以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擁有良好的身體機能、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精力,都有助于形成更為積極的心態、情緒,更有抵制住即時滿足的誘惑。
延遲滿足不僅是孩子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重要技能,也是成人社會化和情緒調節的重要成分。延遲滿足能力更強的人通常具有更高的工作和學習效率,能更好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壓力和困難,抵制誘惑,從而實現目標。特別是當今時代充斥著各類即時滿足的誘惑,青年人身處其中也往往被其所困,越來越容易選擇眼前的短暫快樂而忽略了對未來規劃。希望本文能從剖析延遲滿足的概念、影響因素、各心理學理論對其的解釋以及提供對抗即時滿足的對策方法來為當代青年人在延遲滿足的選擇和堅持上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