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江梅 玉溪市江川區九溪鎮社會保障服務中心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由于城市與工業快速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為農民增加了收入,也為減貧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到2019 年,我國有農民工29077 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已經變為現代中國社會經濟與社會領域中不可忽視的現象。農村勞動力轉移主要原因是因為在我們國內由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與社會轉化。在新發展理念下,我國持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加速對農業農村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整,我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也將流向更有效率的行業。
40 年前的一場改革,造成了工業化大規模加速了農村收入較低和非農部門收入較高的現象。再加上城鄉綜合差距擴大的背景下,農村勞動力基本都愿意轉移到城市非農部門就業。具體的來看,當城市部門提供收入水平明顯高于農村非農部門的收入水平,且農村非農收入水平又高于從事農業產出水平時,農村勞動力會自然選擇轉移就業。
從20 世紀90 年代后,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高速推進,無論是北上廣深等特大城市,還是昆明、廣州等省會城市都加快了城市硬件的建設,城區、工業區、科技園區不斷拔地而起,其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勞動力轉移既符合收入需求,有符合經濟快速發展要求,致使對農村勞動力需求量明顯增加。
雖然由于我國城鄉二元制度依然存在,在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了“留守”現象,并且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完善。但是,勞動力轉移在客觀上是基于城市部門的工資水平較高,轉移成本較低的考慮,農村勞動力選擇向城市非農部門轉移就業。在這樣理性考慮和決策下,勞動力轉移為農村地區的減貧做出了不可否認的作用。所以,農村勞動力轉移作為扶貧減貧的重要手段仍然需要持續一個時期,這也符合我國目前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
為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區九溪鎮社保中心工作人員,主要工作職責是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就業失業證辦理、農民職業技術培訓、勞動執法監察、就業扶貧政策實施等工作。以九溪鎮為案例,嘗試分析勞動力轉移促進減貧的步驟與政策。為促進勞動轉移,實現農民增收,九溪鎮在勞動力轉移方面開展工作:
近幾年來,為了摸清全鎮勞動力總數,掌握勞動力的就業意愿及培訓意愿,為實現勞動轉移打基礎,九溪鎮每年都開展16-60歲勞動力人數調查,并且在省相關信息平臺上進行錄入更新。2020 年,全鎮對登記在冊的16558 名勞動力進行了調查,其中已經轉移就業人有:11084 人(省外國內就業575,縣外省內4565 人,鄉外縣內就業3977 人,本鄉鎮就業 1967 人)。
為了讓農村勞動力更有效地向其他非農部門轉移,解決農村部分勞動力不具備相關職業技能的問題。同時,通過提高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術,讓多一項勞動技能,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收入,九溪鎮積極開展農村實用就業技術培訓,培訓內容主要是種植、汽車修理、挖機操作,五年來共計培訓農民5240 名,培訓15 期。按照貧困人口在培訓中最終取得的技能提升程度,對參與培訓人員給予一定的補貼。
為了讓更多農村勞動及時了解到就業信息,九溪鎮積極開展線上線下招聘,采取各種形式進行宣傳近三年來,每年進行大型招聘會4 次,各種中介進行的招聘會30 多次,疫情期間線上招聘5 次,發放宣傳海報600多份。通過招聘,實現勞動力轉移5400 名。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開始了自己創業自己就業的嘗試。近五年來,九溪鎮為47 戶就業創業戶發放“貸免扶補”貸款235 萬元。為這些創業者提供了干事創業急需的啟動資金,讓創業創新成為農村勞動轉移的新方向。將一定的定向免息補貼貸款提供給希望創業的農村勞動力,支持他們自己創業,支持農村勞動力實現原地就業轉移。對回到家鄉創業辦理實業的村民,給予補貼。
九溪鎮積極鼓勵就業扶貧車間吸納就業,2020 年,九溪建成鴻源肉牛養殖場為扶貧車間,按照所吸納的一定數量農村貧困人口就給予一定數量的補貼,給予就業扶貧車間就業獎補。同時,還鼓勵各類社會企業吸納農村貧困勞動力就業,政府財政資金補貼當地用人單位給予就業補貼。九溪證還充分發揮農村勞務經紀人促進勞動轉移作用。九溪鎮為了支持貧困勞動力自謀就業,實施了外出務工獎補。
九溪鎮對無法外出就業、無產業扶持的貧困勞動力,對“零”就業家庭,開發了鄉村公益性崗位,給予每人每月鄉村公益性崗位補貼。同時,針對因疫情等原因導致收入驟減的18 名返貧勞動力開發了一批鄉村公益性特崗,給予每人每月一定的就業補貼。
一是農村勞動技能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在文化水平中,農村中勞動力初中及以下文化人數較多,受過專業培訓人數也不多,雖然近幾年農村勞動技能有所提高,但是勞動技能整體偏低,使得勞動者的就業空間變小,只好從事簡單勞動或者技能要求不高的行業。比如,運輸行業、建筑行業、加工行業等富集勞動、收入偏低的行業。同時,技能有待提高的勞動力富集于市場,不能完全應對行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國際化加快對高技能的工作要求,使得農村勞動力結構性矛盾沒有改善,使得“民工荒”現象出現。
二是農民工就業信息不充分,農村勞動力自身的狀況和所處環境確定了他們的信息弱勢,只能依托親緣、血緣、地緣組建起來的就業機會信息網絡,就業機會信息信息的時效性差,沒有完善的勞動供求發布中心,就業信息傳遞遲緩,就業面窄,不能快速匯總出供求信息的準確提示,不只是增加了農村勞動力獲取信息的成本,而且使許多農村勞動力喪失了轉移就業進入城鎮的機會。
三是就業競爭激烈,生活開銷不寬松。盡管近幾年轉移就業勞動力的收入有些許上升,然而其在城鎮生活的花費也在同比上升,勞動收入在減去必要的消費后剩余不多。此外,在公共服務方面,不能與城鎮居民同樣享受公共服務,左右了轉移就業的主動性。且來到城鎮打工的農村勞動力組織化程度低,妨礙了勞動力流動。
針對現有的可以改進空間提出以下的建議:
一是加速推進農民向市民轉變,逐漸縮小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這將有效降低農村貧困發生率。二是深入改革農村土地制度,優化農村土地資源配置,顯著增加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三是深化農村財政與農村金融改革,讓其更高效地服務當地“三農”,幫助農民在農業延伸的產業中增收,創造更多農村勞動力轉移方向,破解農村貧困。四是繼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幫扶政策。對于有勞動能力的青年人鼓勵與電商扶貧結合,開展電商創業嘗試;對于就業困難勞動力,繼續發揮社會力量,開發公益性崗位,讓更多勞動力參轉移到力所能及的崗位之中;對返鄉勞動力,借助鄉村振興的東風,讓返鄉勞動力作為新領域發展的帶頭人,利用好土地改革的紅利,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帶領更多鄉親就地就業致富。五是創新農村勞動力培訓形式,加強新生代青年農民培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和資源,對年齡偏大的農村勞動力定期開展培訓,瞄準用量大、技能要求高的工種,主動拉長培訓技能時間,提盛培訓品質。摸索困難農村勞動力培訓補助機制,可采取多樣化補助鼓勵農民投入技能培訓,確保農民得到實惠。切實將農民教育培訓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保障培訓長期進行,采取財政撥付一部分,農民出資一部分的辦法,為培訓有效開展提高穩定的財政支持。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勞動力轉移應當繼續得到各方支持,政府應當繼續深化農村財政體制改革,為農村轉移勞動力提供必需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讓精準扶貧充分發揮扶貧作用,同時協同發揮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電商扶貧等綜合性扶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