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梅 景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現如今農村養老模式主要有家庭養老、自我養老、機構養老,其中以家庭養老最為普遍。在家庭養老模式之下,子女承擔養老的主要責任,老年人的供養受子女經濟收入影響很大,而農村的青壯年大多扮演著“打工仔”這一角色,他們的工作大多具有期間性、間斷性并缺乏穩定性,這使在家依靠子女養老的老人難以得到經濟保障,而由于青壯年外出打工,既不能給予老人日常生活的照料,也無法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加上農村傳統居住方式的改變、家庭規模的縮小、核心家庭的增多以及“重幼輕老”的錯誤觀念,使老人失去中國傳統大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家庭養老功能逐漸減弱。
根據官方數據顯示,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 元,在2018 年新調整的新農保中,每年1056 元的個人基礎養老金補貼占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僅為7.86%,而我國城鎮職工基礎養老金替代率不低于20%,兩相對比差距是明顯的。并且經濟不斷向前發展,農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將不斷提高,這將進一步減小農村基礎養老金的替代率,隨之而來的是新農保吸引力大大下降。
導致繳費意愿低這一現象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主觀方面,農村居民個人目光狹窄,缺乏對未來生活的考慮,大多數人抱著“繳夠年限能拿養老金就行”的心態;客觀方面,新農保中繳費檔次及補貼制度設置不合理導致逆向選擇。繳費檔次越高收益反而越少,參保人員大多選擇檔次較低的水平參保。
我國新農?;饘嵭锌h級試點暫行管理,管理層次較低導致基金管理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h級管理的權限有限,縣級保障部門秉承著安全第一的前提進行投資,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的原則下,新農保基金的收益率偏低??h級保障部門在人才、信息、投資能力方面獲取能力不足。此外,管理個人賬戶也需要行政管理成本、銀行賬戶管理成本等,隨著新農?;鹗杖氲脑黾?,保障部門的負擔也水漲船高。
2018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政府著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健全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一是加強職業培訓。農民群體受教育層次低,沒有掌握其他產業的專業技能,適應能力弱,參加職業培訓有助于農民更好地適應初級專業技能崗位。二是要給農民提供合適的就業崗位,加強城鄉一體化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
1.健全農民社會養老保險法律體系。第一,通過立法規定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程序和方式,對于相關執行人員、機構和部門不合乎法律規定的行為給予處罰,以法律為準繩讓不法分子懸崖勒馬。第二,法律對于居民養老保險和其他形式養老保險之間的轉接條件及程序應做出明確規定,避免養老資金的多次配置。第三,需要將養老保險可能發生的糾紛的適用調解與適用簡易程序以法律條文形式進行規定,在保證公平正義的同時更高效地解決問題。
2.政府加大對農民養老的補貼力度。政府需要擴大農民養老補貼范圍,并對每個補貼層次增加補貼金額,既能減輕個人繳費壓力,又可以激勵農民積極繳費,并降低政府征收養老金的難度。
3.提升養老資金保值增值能力。提升養老資金保值增值能力是需要在保障國家養老金資金安全性之上獲取更高的收益。第一,國家養老金流動性強,其資金的累積作用弱,國家養老保險資金管理部門可以買入短期債券或者存入銀行,賺取短期利潤。第二,養老金繳費期限長,時間跨度大,應將資金交由專業的投資機構進行投資,多渠道運營養老金資金,分散風險,提高收益。
4.構建科學的管理與監督系統。建立專門的養老資金管理和監督機構,健全多層級農民養老保險經辦機構,提高農民養老保險服務水平,以此來保證農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順利實施。
通過宣傳標語、田間廣播和座談會,開展評選“優秀兒女”“模范家庭”等活動,加強孝道觀念宣傳教育,深化孝道觀念,對于滿足農村老年人經濟需求和慰藉老年人精神作用重大。
除了主流意義上的家庭養老,政府還應該探尋農村養老的多種方式,充分發揮社區作用和市場功能。建立村級主辦、互助服務、群眾參與、政府支持的“抱團養老”式的互助養老,這樣既可以對老人的生活進行照料,還能夠進行精神慰藉,醫護人員、志愿者等按時到訪,彌補子女不在身邊的缺憾。社區養老主要是老人白天在社區居住,由專門的人員看護,晚上則可以回家。通過創新養老方式,不斷提升老人的保障水平。
由于市場化參與力量相對缺失,我國農村養老保障的多元主體供給體系難以有效構建。因此可以積極引導市場力量參與農村養老事業建設,通過購買商業養老保險作為有益補充,有效滿足農民群體的多樣化養老需求。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對于農民養老保障的影響愈加強烈,產生了農民養老問題。但是,由于現階段城鎮化背景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不完善,不能有效保障老年農民群體的基本權益。文章根據我國農村養老的現狀并結合已有的養老保障經驗提出個人認為可行的建議,為進一步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