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澤宇 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
由于我國的管理會計起步較晚,目前我國所使用的教材案例基本上都是沿用西方管理會計體系理論。但是,絕大多數學生畢業后都是在國內參加工作,由于我國與西方經濟體制的巨大差別,導致了理論與實踐之間巨大差異。如果教學沒有考慮到我國的具體國情,那無異于閉門造車,根本無法做到學以致用。例如目前比較新穎的戰略成本管理和作業成本管理,幾乎沒有可能會成為重點章節,只能是淺層次,表面的講述,無法使得學生對這些知識點有深刻的理解,最終導致學生成本管理會計知識系統的缺失,不能系統、完整地掌握管理會計的最新發展趨勢。
成本管理會計相對于其他會計課程而言,是實操性比較強的一門課程,但是當下,成本管理會計課的授課方式基本上還是以課本和課件教學為主,極少存在去工廠參觀的實踐教學。對于成本會計,很多內容都是涉及企業各個生產車間和行政、輔助車間之間的費用歸集和分配,如果沒有實際現場的教學,學生根本無法清晰明了的了解產品在各個車間的生產過程,自然也很難理解為什么要把完工產品或者輔助生產費用進行歸集分配。對制造業企業的流水線缺乏直觀認識,導致學習的過程抽象,很難把知識點之間的關系串聯起來,久而久之,就會彌漫厭學情緒,覺得成本管理會計難度很大,甚至放棄這門課程。
要實施實踐教育的先決條件就是安排足夠的實踐課程學時,給學生走出去的機會,在實踐中也能修到學分。而目前的培養方案實踐學時占比極低一般都不會超過總學時的四分之一,即使如此,實踐學時仍然是浮于形式,最后還是讓位于理論課,由于實踐學時不足,學生聽不懂,不能快速消化,就需要更多的理論學時彌補,而理論一多,學生聽的云里霧里導致厭學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對于學生而言,最關注的莫過于最后的期末考核總評,考核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目前來看影響學生總評權重最大的莫過于期末考試的卷面分,一般都會占總評分的六成以上,但是機械的、導向性的理論考試只會把學生帶入應試教育的泥沼,只背會重點內容而不求甚解,要考的學不考的就不學,考前突擊學習,考后全盤忘記成為常態。一張兩個小時的試卷基本不可能涵蓋所有重要的內容,也不可能考核到卷面無法體現的實踐操作,無法使學生把學過的知識利用起來,偏離了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初衷。
全球一體化下成本管理會計內容日新月異,為了保持競爭優勢,不至于掉隊,我國企業必須要一批跟得上“時代潮流”的成本會計類人才。應用型高校的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為社會為企業輸送所需要的專業人才,因此在成本管理會計的教學上,應當有更寬廣的視野,不能只拘泥于教好傳統的理論知識,更要在時下最新興的理論方法中有所涉獵。例如,經濟增加值、平衡計分卡、全面預算等內容都是目前應用很廣泛的理論,都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有所側重。
單方向的注入式教學已經無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課堂的改革勢在必行,因此建議可以學習國外互動式的教學方式,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尤其是成本會計中短期決策這一塊內容,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和資源,引入大量案例讓學生模擬企業的經營者,通過討論和計算,從財務的角度來選擇企業的發展道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扮演輔助的角色,替學生解決一些重難點,并且最后進行總結,把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學生可以各抒己見,這樣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獨立分析能力,同時也能活躍課堂氣氛,可謂一舉多得。也可以采取國外比較流行的翻轉課堂的形式,讓學生在上課之前先進行預習,帶著問題來課堂,變被動為積極主動,充分提高課堂的效率。
現有的實踐課程即使下企業也基本上是臨時性,偶發性居多,企業根本不可能專門為實踐課程指派專門人員提供專業的技術講解。針對此類情況,建議模仿企業間的戰略合作形式,將學校和企業聯結起來,設立實踐基地,并以此為紐帶,加強學生、企業、學校三者之間的聯系。同時采用校外導師聘用制度,聘請企業優秀骨干人才到學校授課和進修,將與成本管理最新的操作方法和生產線流程引入學生的知識體系,并在企業實地授課過程中擔任專業解說。派遣學校任課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并定期進行學術和技術方面的交流,共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實踐基地的建立也是一個展示學生能力的舞臺,企業也可以通過實踐基地來吸引優秀學生進行畢業實習,甚至畢業后直接無縫銜接上崗,這樣既避免了用工荒的窘境,同時可以節約大量的上崗培訓成本,對學校而言也提升了就業率。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于成本管理會計課程來說,傳統的理論考試只能作為基礎,想要徹底掌握,必須也要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能力,僅憑一張卷紙根本沒有說服力。因此建議,要對現有的課堂表現和期末考試組合的考核方式進行改革,期末可以在筆試的基礎上,增加操作記賬考核。抑或是將學生進行分組,進行模擬經營,考驗學生面對當場突發問題的應變處理能力。在總評分數上適當降低理論考試分數的占比,增加實際操作分數的占比,通過這種形式來引導學生對實踐課程的重視程度,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