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馬圓圓 郭曉蓓 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要想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人們從根本上轉變思想。在此我們可以向古人取經,例如學習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這一思想不僅體現了張載卓爾不凡的智慧與遠見,而且非常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對于當今構建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以及培養青少年的倫理觀都可發揮重要的借鑒作用。
北宋理學家張載,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張載所處的時代社會動蕩不安,致使他在憂患意識的驅使下提出很多處世之道,希望可以通過這些思想使得人們在生活中向和諧發展的方向轉變,從而穩定社會環境。在“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礎上,張載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思想,被后來的一些學者高度概括為“民胞物與”,其對后世具有積極的警示意義。
這一思想指出:民與物就像同胞一樣,人和萬物應該是齊平的,并且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在意識形態上突破了盲目主觀性,不再妄自尊大,能夠看到人和其他的物是平等的;也就是說在生活中要愛人和一切物類,相互尊重、相互平等。他提出的民胞物與的思想,強調人活動的主體性,強調人在社會中的道德和義務。是對傳統文化中“和”的觀念的發展與創新。在當時成為新時期儒學仁愛思想的代表。
青少年是指三歲至十九歲左右正處于青春期的年齡階段的人,青少年時期是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具有不成熟性,其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對生態的保護觀念不強,且社會的一些不良行為嚴重影響著青少年正確生態倫理觀的培養,所以加強對青少年的引導成為教育者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
目前最主要的生態問題就是人類對自然的索取已遠遠超出自然自身的承載力,以至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海洋污染、溫室效應等生態問題日益加劇。人們一直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類高于自然,是自然進化中的最高成就,于是對自然肆意的剝奪,從而導致生態問題的爆發。美國學者利奧波特曾說過,人類并不是自然的統治者和主人,而是自然中的普通一員。要想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達到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青少年的環保意識決定著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勢。教育者應該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的關鍵期,幫助青少年從“知”向“行”轉變;青少年也應積極承擔重任、勇于探索、勇于擔當,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觀,并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借鑒古代生態倫理思想中優秀的傳統文化,尋求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啟示。
“民胞物與”思想啟示我們應該在生態倫理觀的樹立方面增強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意識。張載認為人類和地球上的物種都應該是相親相善的,人類不可能離開其他動植物而獨善其身,基于此,教育者應該讓青少年盡可能多的去與動物近距離接觸,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之處,了解動植物的特點,培養與動植物之間的感情。在意識形態上知道并認可動植物和人類一樣,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對于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對青少年進行責任意識的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社會責任是對外的一種擔當,培養責任意識有利于幫助青少年更好的熱愛生命,自覺參與生態保護。
“民胞物與”思想啟示我們應該在生態倫理觀的樹立方面增強青少年的共同參與意識。教育者在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實踐時引導青少年參與,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可以鼓勵青少年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像是世界地球日、熄燈一小時等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引導青少年參與環境保護的監督和管理,幫助青少年樹立主人翁意識。通過活動中激發青少年的環保意識,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觀。
“民胞物與”思想啟示我們應該在生態倫理觀的樹立方面培養青少年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為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做貢獻。大自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天地萬物不僅滿足生活需要的生活資源,更是提供保障的生命資源,樹立生態可持續發展觀念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走向生態文明的一條長遠和必經之路。生態文明也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人類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交融、相互促進,與“民胞物與”的觀念不謀而合。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青少年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使青少年清楚并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首先,青少年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增強文明素養樹立可持續發展念及正確的生態倫理觀;其次,應該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作用;最后,應該身體力行,積極向社會宣傳保護環境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國策。
人類今天面臨的所有環境問題,不是任何一個單一的個體所能夠解決的,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統籌兼顧,從而達到協調發展。青少年是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在保護社會生態環境中的能動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此,可以從古代優秀思想“民胞物與”中去尋求啟發,用來指導當今社會生態文明的建設,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