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 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五地質大隊
人力資源經濟管理工具的應用,實則是通過靈活選擇管理工具,提高人力資源利用率,促使人力資源在開展地勘工作環節,能夠展現出真正價值,繼而為事業單位的發展給予助力。據此,應結合地勘人力資源現狀,提出優化措施,便于提升地勘人資管理有效性,實現地勘事業單位的長遠發展。
本文主要以1974年組建的西藏地質五隊為研究對象,因其長期在銅礦、鉻鐵礦、鉛鋅礦、鹽湖礦等多個礦種中進行精準勘測,故而其發展質量影響著西藏地區經濟水平以及資源開發程度。然而,雖然地勘業務對于礦種開發與地質勘測有著深遠影響,但在實踐中,結合我國倡導的環保理念,在申請地勘項目時,常受到環評周期長、申請立項數量少等因素,致使地勘事業單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挑戰。據此,應善于從創新視角,加強地勘改革,便于維持穩定的經濟發展水平[1]。
在西藏地勘產業的運營發展中,始終都以地勘隊伍作為地勘主業運行主力。但就實際情況分析:因部分傳統地質項目,存在手續復雜、工期長等問題,導致地勘項目開展難度有所加大。同時,隨著地勘技術的日益創新,致使地勘隊伍中缺乏相應的技術人才。據此,為了進一步改善地勘事業單位發展現狀,應充分運用經濟管理工具,擴大地勘團隊規模,促使單位形成堅實的人力基礎。當前,西藏地質五隊截至2020年年末,共計有169名在職人員以及26名臨時工。至于技術人員共有158人,包含24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在此基礎上,應積極招聘更多優質人才,由此為現有人才提供專業指導。如針對水工環、測繪、鹽湖礦產等,都需要技術人員予以應用。單位招聘負責人可同地勘專業高校保持合作,便于在第一時間內接觸專業人才,而且還應為其提供實訓機會,增加人才留存率,促使應屆生畢業后能夠留在地勘行業,為后續新技術的引進與實踐操作奠定基礎。
在地勘事業單位發展中,應當加強經濟管理,即開拓更多提高經濟效益的相關業務渠道,這樣才能在嚴苛的市場條件下,繼續站穩腳跟,促使事業單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管理者應當結合實際運營情況,制定科學的拓展規劃,最終在經濟管理工具的輔助下增收。如為了進一步響應國家的環保號召,西藏地勘局于2019年實現了業務外延,在原有地勘主業基礎上,開始開發地質調查以及地質災害勘測、水工環、工程測量等項目。經由新項目的開展,無論是地勘五隊還是地勘局,其綜合效益得到了有效提高?,F下共有36個可開發項目。為了避免單純依靠礦種開發項目,造成效益下降,影響經濟發展水平,應積極拓寬業務渠道,以便妥善應對多個方面的挑戰,繼而借助新經濟增長點,解決申請立項數量少等問題?;诖?,應充分應用經濟管理工具,把握好契機,謀求新的發展。
在其開展地質調查、水工環項目時,還應注重成本管理,通過減少投入成本,提高利潤空間。一方面,應對生產成本進行合理控制。另一方面,應對人資管理成本采取縮減手段,即提高資金利用率,按照節流+省本方式,保障自身經濟增長效益。在生產環節,對于開發的項目,尤其是地質災害監測等,應當靈活選用高效工具,借助mapgis等專業軟件,提高數據分析精準度,也能幫助地勘事業單位增加更多經濟效益。至于人資成本上,可激發員工積極性,及時了解工作人員的實際訴求,避免投入成本與精力后,員工離職或思想懶散,致使單位承擔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如設置激勵制,鼓勵人才各盡其職,并且可培養員工忠誠度,使其愿意長期為單位效力。只有人才培養與生產階段,能夠考慮到成本與回報均衡性,才能促使地勘事業單位在其發展中,取得卓越經濟發展成果,杜絕資金浪費現象,維持地勘隊伍穩定成長[2]。
在應用人資經濟管理工具時,還應充分關注員工的個人發展,由此提高整體管理水平。由于現下西藏地勘局中存在嚴重的技術人才缺口問題,故而應從新招聘員工與老員工技術培訓兩個層面上予以研究。除了可采用前文提到的高校合作模式外,還可借助招聘軟件,吸引多個地區技術人才來此就業。而對于單位內部現有的百余名員工,應結合技術考核結果,為其提供差別化培訓方法。對于基礎薄弱的員工,應先從基礎知識培訓著手,逐漸積攢員工地勘技術的實操知識,并且還可運用“學徒制”,鼓勵單位中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對其實施“傳幫帶”,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缺失技術人才難題。至于高級技術人才,可從新技術的培訓以及效率素質的提高等內容,促使單位內部員工都能獲得相應的進步。而且對于表現優異的員工,還可對其進行破格晉升。在關注員工成長與職業發展的前提下,自然能夠最大化激發員工潛能,致使人力資源展現出經濟價值,實現地勘事業單位蓬勃發展。
綜上所述,人力資源經濟管理工具在地勘事業單位中的應用,既能提升管理規范性,又能提高地勘事業單位的經濟效益,進而為地勘經濟發展提供新指引。對此,應從專業團隊、業務渠道、成本管理、技術培養等方面著手,由此保障地勘事業單位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