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響 華北理工大學
近期,某汽車品牌車內攝像頭風波事件持續發酵并引發輿論漩渦。該品牌車內安裝的高清攝像頭可以拍攝車內的一舉一動并上傳到網絡。雖然4月7日該品牌官網聲明這項功能只在北美地區開放,但這并不足以打消中國民眾對其侵犯人員隱私權的顧慮。無獨有偶,在今年的315晚會中曝光的具備人臉識別功能的某品牌攝像頭主動抓拍人臉信息,嚴重威脅用戶財產安全、隱私安全的問題。
一系列的事實表明,人臉識別技術在給人們帶來巨大便捷的同時,其侵犯隱私權的問題也應當得到足夠的重視。我們不能以犧牲隱私安全和信息安全為代價獲得購物出行等方面的便利。我們應努力實現便利與安全的兼顧。
人臉識別技術是基于人的臉部特征,對輸入的人臉圖像或者視頻流首先判斷其是否存在人臉,如果存在人臉,則進一步的給出每個臉的位置、大小和各個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并依據這些信息,進一步提取每個人臉中所蘊涵的身份特征,并將其與已知的人臉進行對比,從而識別每個人臉的身份。與指紋識別、虹膜識別等不同,人臉識別不需要像指紋識別那樣要求人體與識別機器進行生物接觸,也不需要虹膜識別那樣要求人眼球與識別機器精準對接,而是一種無接觸、無依托的識別體系。其可以在被識別對象不與設備接觸甚至無所察覺的情況下完成識別工作,整個過程無須被識別對象主動配合。
由于人臉識別技術具備以上所說的無接觸識別、快速識別、無察覺識別等特點,其廣泛應用于公共安全、信息安全以及商業企業等領域,并在刑事偵查、公共交通、戶籍管理以及電子支付等具體事務上發揮重大作用。舉例而言,乘坐高鐵時刷臉進站取代了刷票進站,購物結賬時刷臉支付取代了密碼支付。尤其是在去年新冠疫情暴發之際,人臉識別技術更是為疫情防控和流調工作發揮了關鍵作用。人臉識別技術甚至走進課堂,成為監督課堂秩序的用具。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人臉識別技術的超前應用也不免導致隱私權泄露,繼而引發財產利益受損害和人身權利受侵害等悲劇。蘇格蘭人權委員會主席朱迪思·羅伯遜向聯合國提交有關證據,表明人們對面部識別等新技術的應用普遍感到擔憂。該技術可能會超出合法、正當、必要原則的限制,過度收集公民個人的合法信息,從而導致社會信任危機并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大數據信息化時代下,信息傳播呈現快捷化、碎片化、隱秘化等特點,這也為新的時代條件下隱私權保護帶來了不小的困難。針對手機APP過度開放用戶權限、智能汽車攝像頭采集人員信息、用戶電話信息被大規模出售產生騷擾電話等一系列使廣大用戶深惡痛絕的隱私權泄露問題,行政部門不監管、監管難、監管慢反而成為縱容侵犯隱私權違法犯罪行為的因素之一。
缺乏維權意識、不愿拿起法律的武器勇敢維權,以及對部分侵權行為表示一種淡然接受的逆來順受態度,無疑是對個人隱私權保護的漠視。也正因如此,只要隱私權泄露只要沒有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公民便選擇不維權或者消極維權。公民內心對隱私權的重視和對泄露隱私權行為的深惡痛絕并沒有轉化為實際的維權行動,這無疑是一種惡性循環。
政府要積極有為,在維護社會秩序和公民隱私權方面發揮定海神針的監督管理作用。針對網絡時代下侵犯隱私權呈現高發頻發態勢,有必要更新監管模式和監管體系,做到與時俱進。可以在工信部和中央網信辦之外,成立新的監管部門,整合行政資源著力應對新技術帶來的安全挑戰。
此外,對于人臉識別、虛擬現實等新技術,行政監管部門要主動展開評估,盡最大努力將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和可能引發的社會風險做到相對平衡,并及時向社會公開,做到陽光、透明。政府部門自身和有關企業應在必要限度內收集人臉信息在內的各種隱私信息,起到表率作用。
對于侵犯隱私權情節惡劣、屢教不改的企業和個人,要依法實施嚴厲制裁,拉入征信系統黑名單。
針對民眾消極維權以及對侵犯隱私權行為漠視的現象,要在社區、學校、商場定期開展普法宣傳進基層活動,讓民眾深刻了解侵犯隱私權行為可能對國家、社會和個人帶來的嚴重后果。
此外,積極的維權獎勵措施必不可少。只有充分調動民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保護隱私權的行動才能有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科技的發展催生新技術新業態,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帶來風險和危害,我們要做的就是盡量趨利避害,使科技的發展更好造福社會、造福廣大民眾。維護隱私權同樣需要我們共同努力。營造安全有序的社會氛圍,凈化社會環境需要每一個人的積極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