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自成 廣州城市職業學院 羅鈺嵐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2020年6月20日中青聯發的2020年7號文件——共青團中央,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深化學校共青團改革的若干措施》通知中明確提出了“在大思政和三全育人格局中,把握功能定位,履行職責使命,推動學校團組織切實發揮政治功能”。要激發自我奮斗精神,不斷增強團的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共青團要求體現“政治性、先進性和群眾性”,去“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的現象。根據當下高校現狀高校共青團應該怎么改革?各地共青團組織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目標,例如:一是要緊緊圍繞保持和增強共青團的政治性、先進性和群眾性這一基本要求;二是要改革廣東省共青團的組織機構、干部隊伍、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堅決去除“四個化”;三是要構建“凝聚青年、服務大局、當好橋梁、從嚴治團”工作格局;四是要建設政治堅定、組織健全、運行科學、工作創新、作風扎實、充滿活力、堅強有力的共青團。從而更好地團結帶領全省青年發揮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更好地肩負起為黨聯系、凝聚、服務青年的重任,努力成為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的堅強力量。[1]
在“大思政”的格局下,各高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效果卻不明顯,這就非常值得深思。首先,不同類型的學校有不同的特點,高校在有效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順應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生源結構多元化特點,以高職院校為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凸顯“個體差異”和“群體多元”,生源結構復雜,生源來源主要包括了普通高考、學考、自主招生、三二分段幾1+X證書等,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其次,在職業教育中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是只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容易忽略培養學生的理論學習能力;最后,不能忽略學生這一個體,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生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過度依賴網絡,意志力不夠堅定,缺乏個人主見和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青團改革必須重點解決“兩現象、三不夠”的問題:團的先進性體現不明顯,團組織存在“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現象;部分團員光榮感不強,存在“團、青不分”的現象;團組織對青年的帶動作用不夠、團的吸引力凝聚力不夠、工作有效覆蓋面不夠。
目前各高校團組織改革存在政策落實不到位的現象,或者是動作緩慢,對共青團改革實施工作影響較大。首先,不同層級、不同領域、不同地區團組織改革力度成效差異較大,“上熱下冷”“雷聲大雨點小”“等靠要”等現象依然存在,尤其是“無形”的改革還有待實質性突破。其次,團內制度供給不足、執行制度不力成為制約共青團組織戰斗力和創造力的最大短板。一直以來,共青團組織的嚴密性、體系的完整性、覆蓋的全面性是我們引以為豪的最大優勢和特點,但是團干部中“三門”干部較多、基層工作經驗不足、缺乏制度的嚴謹意識,使得團組織的自身制度建設未能得到高度重視。
1.提高學生干部的政治性。高校共青團組織是優秀學生代表團體,都是共青團員,是黨的后備軍,他們能夠成為學生干部的同學都是群體中的佼佼者,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和綜合能力。
2.體現學生干部的先進性。根據共青團改革文件的要求,對學生會成員的人數有明確的要求,要精簡人員,因此各二級院系對學生會學生干部的遴選要嚴格,從班級基礎推選開始,做到嚴把基層推薦關,除了對學生的工作能力有要求外,還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把學習成績作為學生干部遴選的重要參考標準,綜合成績必須要達到班級的前40%,否則一票否決。以此來督促學生干部認真學習,無論是在班級中還是在院系中都能體現出學生干部的先進性。
3.提升學生干部的群眾性。團組織的學生干部基本上都是來自各班級推薦,每一名學生干部需要具有一定的班級群眾基礎,深得民心才能更好地為群眾服務,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我校是嚴格落實三級有效聯動機制,校——院——班三級聯動起來,所有二級學院的學生干部推選均來自班級推薦,而學校學生組織的學生干部推選必須要求是二級院系推薦,如此一聯動,則有效提升學生干部的群眾基礎,有利于日常學生組織工作的開展,提高工作和服務效率。
1.明確思政教育目標對象。在實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很多老師仍受傳統教育方式影響,只重點關注學習積極性高的突出層次學生和學習成績差的問題學生,而忽略了中間層次的學生群體,往往這部分學生是超過班級人數的50%,因此,在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應該更不能忽視此類學生,反而要更加重視,明確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對象。
2.抓好高校共青團改革契機。共青團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精簡人員,但是校園文化活動較多,人員精簡后學生活動的工作人員就減少了,無法保證活動開展,此時將采用以招募活動志愿者為工作人員的形式來開展,優先發動學生群體中的活躍分子,再由他們來帶動本班級宿舍的其他同學參與進來,尤其是經常默默無聞類的同學,充分發揮和動員“中間層次”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到校園文化活動中來,避免學生干部一頭熱現象。
3.創新思政教育工作思路。在大思政和三全育人格局中,把握功能定位,推動學校團組織切實發揮政治功能,利用好高校共青團改革的契機,借此來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面,改變以往抓先進抓突出的優秀分子,或者重點關注學生來開展思政,創新工作思路,不再是僅僅針對“突出”學生,而是面向更多的“中間層次”學生,把“中間層次”學生充分調動起來,把握好這一群體的特點,通過活動育人,更深入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