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雄輝
摘 要:唐朝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相對于中國歷史上的其他朝代,唐朝社會相對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對外交流頻繁,并且有著包容的文化體系。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了唐朝文人豪邁自信、感時報國、自我調適的文化心理。探尋唐朝文人的文化心理,對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和推動社會發展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唐朝文人 文化心理 建構分析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歷程中,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都相對強盛的時期,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形成了唐朝文人獨特的文化心理。縱觀唐朝的文人,他們的身上多有豪邁奔放、自信果敢的宏大氣魄,還有感時報國、一展才華的遠大抱負,也有仕途失意、自我調適的豁達胸襟。
一、唐代文化和文人文化心理的概述
唐朝的發展以安史之亂為界,盡管唐朝經歷了由盛轉衰的過程,但這并不影響唐朝經濟文化發展的總體繁榮。強大的國力支持和時代自信促進了文人的創作熱情,儒釋道三家并重的多元文化也為唐朝文人創作提供了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使得唐朝的文學藝術成就達到歷史巔峰。詩歌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散文有韓愈、柳宗元,音樂有李龜年、王維,書法有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等,繪畫有閻立本、吳道子……無論是詩歌散文、音樂,還是書法、繪畫,唐朝的造詣都達到令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唐朝文人的成就不僅僅來源于自身在文學藝術上的執著追求,還有時代賦予他們自由創作的機會和內心強大的文化自信,以及仕途失意時能自我調適的文化心理。可以說豪邁自信、感時報國、自我調適構成了唐朝文人特定的心理結構。
二、唐詩中的唐朝文人
(一)從唐詩中看唐朝文人的休閑愛好
唐代是一個詩的時代,從唐詩可以窺見唐朝文人的生活。在強盛國力的支持下,唐朝文人的休閑生活豐富多樣。首先是球類運動,尤其是蹴鞠,無論在民間、宮廷還是軍隊中,這一休閑項目都受到了廣泛喜愛。李白的“斗雞金宮里,蹴鞠瑤臺邊”(《古風·一百四十年》)、杜甫的“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遠”(《清明二首》)就曾記錄這一休閑娛樂項目的廣泛流行。其次是文人對于登山的熱情高漲,白居易“照水容雖老,登山力未衰”(《游平原贈晦叔》),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這些詩句生動地體現了唐朝文人對登山項目的狂熱,甚至重陽登高成了一種習俗,王維就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第三是飲酒,唐朝文人繼承了魏晉文人的詩酒傳統,但心境大不相同。李白《將進酒》中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就是當時文人詩酒不分的真實寫照。李白僅是唐朝詩酒文人的代表之一,杜甫《飲中八仙記》就曾描寫了李白、張旭、賀知章、左丞相李適之、汝陽王李琎,名士崔宗之、蘇晉、焦遂等八位文人嗜酒豪放的群像。
除此之外,還有斗雞、騎馬、射箭、舞劍等,都是唐朝文人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休閑娛樂項目。從唐朝文人詩句中,我們可以窺見唐朝文人豐富的精神生活,自由閑適的生活情趣,悠然自得的文人心態。
(二)從唐詩中領略唐朝文人的個性風采
唐詩展現了唐朝文人不同的個性,有豪放飄逸的浪漫主義詩人,有沉郁頓挫的現實主義詩人;有崇尚自然、回歸山林的“山水田園詩派”,有格調雄渾、詩風悲壯的“邊塞詩派”;有尚奇警、求險奇的“韓孟詩派”,還有重寫實、尚通俗的“元白詩派”。無論是“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豪情壯志,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憂心忡忡,抑或是“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閑適寧靜,無不體現了唐朝文人個性張揚,異彩紛呈的文學風貌。
三、唐朝文人的文化心理分析
(一)國家強大,豪邁自信的文化心理
繁榮昌盛的唐朝社會賦予了唐朝文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由,孕育了大批詩人,催生了大量優秀詩作。唐朝涌現的詩人有名有姓的就達2300多人,數量之大堪稱空前,并出現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享譽世界的偉大詩人。唐朝是中國古代詩歌發展最繁榮的時期,僅《全唐詩》及《全唐詩外編》就收錄詩作近五萬二千首,遠遠超過了自《詩經》至唐以前詩歌數量的總和。
他們滿懷激情,縱情人生,豪邁自信。這種自信是對自己能力的肯定,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身為唐朝人的自豪感。正是有了這樣一個強盛的時代賦予他們的文化自信,他們才可能盡情舒展,恣意揮灑。“我輩豈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詩仙李白的吶喊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文人空前的自信;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何等的自信;岑參“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霸氣側漏;劉禹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充滿生氣盎然勇往直前的豪情。即使是像杜甫一樣仕途不如意的文人,我們依然可以從他們的詩歌中,看到他們在表達不滿與悲憤的同時,依然對國家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二)欣逢盛世,感時報國的事功心態
大唐盛世,文人雅士感會風云、奮發而起。他們不僅擁有著士志于道的堅定信念,而且還擁有感時報國的勇氣與膽識,希望在這樣一個強大的時代有所作為,實現自己的宏大抱負和社會價值,名垂青史。杜甫以一介匹夫,卻偏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自命,一生孜孜以求,是“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李白更是理想高遠,以“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驚天偉業自許,以“如逢渭水獵,猶可帝王師”自期。雖然其終身未能真正進入仕途,一生坎坷,可仍不改初衷,直至生命垂暮之年還一再表示“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胡沙”。還有王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滕王閣序》),楊炯“丈夫皆有志,會見立功勛”(《出塞》),王翰“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涼州詞》),王昌齡“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都體現了唐代文人積極進取的事功心態。
唐朝文人的事功心態表現為更加積極主動去實現自我價值,他們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社會的發展節律。有人通過詩文干謁以求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有人通過金戈鐵馬沙場征戰建功立業。“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孟浩然的干謁明白而又婉曲;“懷經濟人才,抗巢由之節,文可以變風俗,學可以究天人,一命不露,四海稱屈”,李白的千謁自信而又直接了當。杜甫困居長安期間更是“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接著又獻三大禮賦,終于“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尤其是高宗、武后確立科舉取士制度后,大批文人渴望通過科舉考試踏上仕途。他們把個體的欲求自覺地納入國家利益的軌道,具有很強的進取心和創新能力,還有著時代下的自豪感和責任感。他們身處唐朝這樣的黃金時代,真切地感受到了自我的人生價值,于是他們熱愛并謳歌這個時代。“一百四十年,國容何赫然”(李白《古風》),“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都道出了盛世的氣魄和文人的自豪。
(三)文化包容,自我調適的圓融心理
唐朝長安城是世界的經濟、文化中心,各國使臣、商人、僧侶、學者往來不絕,經濟的繁榮必然帶來文化的興盛。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典型的多元文化并存的朝代,中西文化交融,儒、釋、道三家并重。開放包容的文化給唐朝文人提供了更多的靈魂棲息之所。通常文人以儒為主,但也兼及釋、道。儒、道本是中國文人的兩大精神支柱,儒家主張積極入世,以兼濟天下為己任;道家超曠出世,以逍遙自適為理想。順境時文人多以儒家思想為圭臬,積極建功立業以天下為己任;逆境時文人則多以道家思想作為指引,超然物外榮辱兩忘。〖BP(〗
唐朝佛學興盛,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形成的禪宗深受唐朝文人青睞。尤其是當文人受到挫折或仕途不得其志時,理想與現實的苦悶會使他們不得不尋求解脫,于是佛教的禪宗境界就成了他們解決苦悶的妙方。初唐的王勃、楊炯、駱賓王曾寫過崇佛的詩,相傳駱賓王后來還遁入空門。大詩人李白、杜甫以及孟浩然、柳宗元、白居易、劉禹錫也都有關于與佛教往來的詩存世,柳宗元甚至直接說“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積三十年。”(《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而受佛教影響最深的文人莫過于王維。王維受其母親影響,對禪宗研習頗深。王維經歷了伶人舞黃獅子案被貶、妻子難產而亡,以及張九齡罷相、安史之亂受偽職等事件的影響,可謂一生命途多舛。“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嘆白發》)他的后半生幾乎是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但正是他與禪宗結緣,才讓他在儒家的道路上失意之后很快能找到自我調適的方式,留下“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著名詩篇。
相對于魏晉文人的消極避世,唐朝的多元文化為唐朝文人在入世與出世之間找到心理平衡的法門,讓他們可以在得與失、窮與達沖突時可以找到自我調適的途徑,從而更加圓融。
四、影響唐朝文人及其文化心理的因素
(一)繁榮的經濟,開明的政治環境
唐朝經歷了“貞觀之治”,經濟逐步成上升趨勢,接著迎來了“開元盛世”的繁榮經濟局面。國力強盛,人民的生活也相對富裕和安定,唐朝文人的心態也相對樂觀向上。并且統治者政治開明,支持文人自由創作,這樣的時代發展狀況給他們帶來了更多自我發展的空間和機遇,使得他們的創作風格也豐富多樣,擁有較強的文化自信。
(二)積極的外交,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
唐朝強盛的國力使得周邊國家對其臣服和學習,可謂萬國來朝。唐朝也積極加強對外開放和文化交流,積極推行開放兼容的文化政策,鼓勵和支持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比如“援道入儒,儒道互補”、接受波斯乃至羅馬文化,這些都推動了文人包容開放文化心理的形成。唐朝文人大多有著虛心學習的心態,積極接納各種優秀文化,在他們的藝術創作中沒有明顯的風格界限,各種風格相互融合,并且可以常見外來文化的影子。
(三)詩酒文化的影響
通過對唐朝文人的研究,我們發現在唐朝文人的文學作品中經常提到了酒,可以說唐朝文人對于酒文化情有獨鐘。無論是送別詩、邊塞詩還是山水田園詩,酒都是一個很常見的抒情意象。酒對于詩人的情感表達發揮了很大作用,酒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唐朝文人豁達開朗性格的形成,進而影響了文學創作中灑脫豪放風格的發展。唐朝文人的詩文化發展也很繁榮,經常有文人之間的詩詞交流會、詩詞比賽等,極大促進了文人的詩歌創作熱情。
(四)唐代的教育和人才評價制度的影響
唐詩在唐朝得到青睞的原因除了唐朝的文化繁盛推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統治者在選拔人才時對詩歌的偏愛和重視。唐朝的科舉考試以策論為主,但也考經史、詩賦,而且還可以通過詩作干謁入仕,比較典型的例子要數李白的走“終南捷徑”。唐朝文人為了實現自我價值,必須迎合這樣的制度,無形中就推動了唐朝文人重視詩歌素養的文化心理。
五、啟示與思考
對唐朝文人及其文化心理建構分析,也給我們現代生活帶來了很多啟示與思考。唐朝的文人們抓住了時代賦予他們的機遇,積極迎合時代的需求,同時保留發展自身的個性,在文學領域內取得了相應的成就。他們有著積極樂觀的心態,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還能在人生失意時自我調適。通過審視他們的文化心理,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個性風采,感受到他們的自信心理,欣賞他們的遠大抱負,欽佩他們的愛國情懷。反觀今天的生活,我們能否借鑒唐朝文人的文化心理,學習他們的處世風格和人生態度,積極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同時繼承唐朝文人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強大的文化自信,愛祖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六、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通過對唐朝文人文化心理的分析,看到了唐朝文人豪邁奔放、自信灑脫的人生態度。唐朝文人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時刻的報國之志,激勵我們要增強文化自信和愛國熱忱,積極弘揚我們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熊鐵基.漢唐文化發展的特點[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87(4).
[2]湛芬.漢唐文化思想與文學特征之比較[J].文學研究,2003(1).
[3]晉愛榮.由盛唐詩歌看唐代文人的文化自信[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
[4]婁紅巖.論唐代文人的文化自信[J].現代交際,2018(15).
[5]劉大維.從唐詩看唐朝文人的休閑愛好[J].求索,2013(3).
[6]藤荒.唐朝文人好做官[J].領導文萃,2008(16).
[7]徐文心.淺析酒文化影響下的唐朝文人[J].青年文學家,2020(36).
(作者單位:廣東茂名幼兒師范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