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
摘 要:古詩詞構思嚴謹,蘊含歷史的韻味,是初中階段一個重要的學習部分,而也正是因為這樣,導致很多學生因為自身理解能力及積累不足,不能有效掌握學習古詩詞的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教學,從走入文本意境、引發情感共鳴、品味審美風格、領悟創作主旨以及感受詩詞韻味等五個方面分別探討了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主要方法和策略,以期可以為初中語文教師古詩詞教學提供參考教學意見。
關鍵詞:語文 古詩詞教學 策略
古詩詞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語言言簡意賅,意境、韻律極具感染力與號召力,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位置。初中生學習古詩詞,有利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豐富學生文化底蘊,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古詩詞作為初中語文的重要板塊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極其注重教學方式和方法,而古詩詞高雅的格調、優美的文筆等也吸引了眾多學生的目光。可是據調查顯示,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還是存在著眾多的問題。比如:雖然很多學生對古詩詞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實際上他們對于古詩詞的理解都只是停留在表面,對于古詩詞中詩人情感抒發、景物描寫等都缺乏深刻的體會。而從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分析,教師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將課堂的多數時間都用在了詞語的釋義上,整堂課程下來,學生雖然對其中的詞語釋義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對詩詞本身詩人想要抒發的情感并不太理解;而在課后學生的自主學習也是以背誦文章為主。教學狀態也只是單方面的講授和傾聽,老師和學生之間并未有深入的溝通和交流。教師對于古詩詞中的藝術美、人文美并未做全面的闡釋。所以,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古詩詞教學模式,指導學生發現古詩詞中的美、趣,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古詩詞理解能力,還能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1]。
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策略
精讀是古詩詞中基礎環節,學生在精讀古詩詞的時候,能夠認真細致的品味詩詞中的情感,從而發現詩詞中所蘊含的深層含義。
(一)由詩入畫,走入文本意境
眾所周知,“詩畫一體”是古詩詞中最為明顯特征,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樣一個特征,由詩入畫,也就是品析詩詞的字句入手聯想畫面,讓學生慢慢走進作者在這首詩詞中創設的意境。王國維先生曾在《人間詞話》中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意境所融入的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審美,是古詩詞中特有的美學維度。當學生真正地把握了解了景物的具體特征時,那么自然也會感受到作者所創設的意境,從而更加全面地體會地體會到該首詩詞的藝術之美。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漁家傲·秋思》這首詩詞的時候,我們都知道這首詩詞上上闋寫景,下闋寫情,兩者之間相互呼應、相互映襯。教師在教授之前,可以先和學生一起細細品讀上闋寫景的文字表達。首先,教師讓學生自己通讀一遍詩詞,找出詩詞哪些是描寫風景的句子?具體描寫的是什么地方的風景?這兩個問題都屬于知識性問題,學生在帶著問題去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根據自己的認知,就能理解詩句具體描寫的是邊關之景。在師生的一問一答中,學生對詩詞有了一個初步的畫面構建,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詩句的具體內容。其次,教師帶著學生逐字逐句的品讀詩詞。首先教師要讓學生注意到第一句的最后一個字“異”,以此字為中心,引導學生共同完成上闋內容的賞析。其中上闋中的重點主要有“衡陽雁去”所表達的象征意義,“孤城閉”所表達的邊關的具體狀態等,然后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討論,學生自己思考上闋內容的具體情感等。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于詩詞意境的感知能力,還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詩詞的具體含義和情感,有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該詩詞[2]。
(二)會心品析,引發情感共鳴
所有的詩詞作品,都是因情而作的。作者將自己的情感通過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讓人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詩詞的內在含義。我們在欣賞詩詞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真切地理解作者通過該詩詞表達的情感,這才是閱讀詩詞的最終目的。有深度的閱讀并不只是對文字表面的賞析和理解,而是能夠文字感受到作者真情實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學生會心品析的引導,讓學生能夠更全面地把握詩詞情感的表達。
比如在學習《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時,該首詩詞的情感較為復雜,在悵惘中有平淡、在沉郁中有豁達,表達了作者在身處人生低谷時豁達的胸徑及堅韌不拔的意志。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將詩詞的情感作者教學重點,教師先向學生介紹該首詩詞的具體背景、詩人的人生經歷,然后引導學生細細品讀首聯與頷聯,了解作者在這一出境時的心理狀態以及詩詞為什么會出現“聞笛賦”“爛柯人”,它又有何典故?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對于世事變遷、人生無常時的內心感受。然后在引導學生分析頸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兩句蘊含了怎樣的人生哲理,感受本詩寓理于景的藝術美。最后,再讓學生思考討論這首詩詞主要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內心情感?作者具體是通過怎樣的方式所表達的?學生在思考談論的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樹立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學會不管在面對任何挫折困難時,我們都要以正確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面對人生。
(三)含英咀華,品味審美風格
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不同風格的古詩詞,有著極高的審美和藝術價值。也正是因為作者人生經歷、心境態度等不同,每一首詩詞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整體的藝術美感都是不一樣的。而真正把握住文本的表達風格,是高素質閱讀的必備涵養之一,因此教師要學會要引導學生逐字逐句的品味詩詞,把握詩詞的整體風格,了解詩詞的藝術美感[3]。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江城子·密州出獵》時,本詩詞是蘇軾豪放詞代表作之一,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該詩詞獨特的風格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比如教師可以針對題目給學生提出問題,這首詞的詞牌名是什么?題目又是什么?在讀完標題之后,你認為這首詞大概的內容是什么?然后帶領學生通讀一遍詞,其中“狂”字具體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緒呢?為什么作者要用“狂”字來表達。然后教師指導學生翻譯詞中“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這一句,讓學生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這句描寫的場面。在學習完本首詞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本首詞與學習過的婉約詞《水調歌頭》中寫景的詩句進行對此,兩者之間具體有什么不同?而詞中的“鬢微霜,又何妨?”等直抒胸臆的句子,又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出來才能夠更好地表達出本首詞的豪邁之情。這樣逐步引導式教學可以讓學生對詞的情感、創作特色等多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理解,通過更好的掌握詩詞的整體審美風格。
(四)引入背景,領悟創作主旨
古詩詞中含有豐富的人文知識,很多古詩詞的具體內容都是基于特定的歷史背景或者社會背景下。因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對人文歷史、社會背景等有一個基礎的了解,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學生只有了解到詩詞背后的歷史背景,才能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古詩詞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家國情懷。古詩詞創作的年代相對久遠一些,學生對那個時代文化背景的了解,也有助于學生領悟詩詞中的主旨思想。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一詞中,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在網絡上下載一些有關該詩詞的歷史紀錄片,讓學生通過的短片了解辛棄疾所處的南宋時期,明白為什么辛棄疾堅決抗金的政治主張?為什么要在題目中提出“陳同甫”這一人物,對這一人物的人生經歷也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告訴學生陳同甫是一名愛國志士,他與辛棄疾是好友,兩人不管是在政治上、文學上都有著很多的共同語言,兩人都遭受了南宋統治集團的打壓,所以這首詞也是辛棄疾對好友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的作品。學生在對詩詞的歷史背景、人物人生經歷等有著詳細的了解之后,就能夠更好地更好地理解該首次所表達的愛國情感,也讓學生能夠認識到當時社會的不公和殘忍[4]。
(五)熟讀成誦,感受詩詞韻味
誦讀是古詩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誦讀可以幫助學生對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詩詞的韻味等有一個更加深刻的體會。誦讀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容易,但是想要真正的通過去表達出文章的真實情韻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具體教學中,有很多學生很難掌握詩詞的情感基調,在誦讀的時候只是簡單地讀完文章,忽略了古詩詞的藝術美。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誦讀,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誦讀出文章的韻味和情感[5]。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行路難》這首七言古詩的時候,教師就要注意誦讀的基調。七言古詩的形式相對活潑、體裁也豐富多樣,句法和韻腳的處理相對較為自由。所以在具體的誦讀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將詩中磅礴宏偉的氣勢、作者奔放豪邁的情緒表達出來。在誦讀中要緊抓兩個關鍵:整首詞作者的情感是從茫然到豁然開朗在到豪邁磅礴,因此在實際誦讀中一定要注意不同階段情感的把握以及停頓。在學生第一次誦讀完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互評,總結出其中的問題以及改變的方法,比如學生在誦讀“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詩句時,語速應該稍微快點,但是在誦讀“直掛云帆濟滄海”時,就要相對婉約一點,要讀出余音繞梁之感。這樣,學生在接下來的朗讀之中,就知道不同詩句的不同朗讀基調,能夠更好地誦讀出詩句的真實情感。誦讀活動和閱讀教學的相結合,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體驗到詩詞的情感,深化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和認知。
三、結語
古詩詞的藝術價值極高,對中學生提高語文素養具有重大意義。與現代文相比,學生在理解和欣賞古詩詞時,會遇到更多的問題。因此,也導致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理解和閱讀并不準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意境、情感、風格、主題和韻味等不同方面欣賞古詩詞,讓學生對古詩詞能夠有更深入地了解,體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范軍鴻.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之策略研究[J].家長,2021(26).
[2]蘇正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1(25).
[3]易亞蘭.初中古詩詞教學現狀及教學效率提升策略[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7).
[4]丁慧.品詩詞之韻 賞人文之美——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探索[J].中學教學參考,2021(3).
[5]陳芳.讀·賞·悟——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0(93).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南市康縣城關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