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守仁的詩歌以其獨特的創作風格受到人們的關注,目前,探析王守仁詩歌與其思想關系的研究、賞鑒論著數目相對較多。本文在分析王守仁的詩歌創作特點和體式選材的基礎上,對其詩歌創作風格進行深入探討。王守仁的詩歌特點主要集中于寄情山水、士隱傳統、融入道法等,而詩歌體式則多以古詩、律詩和絕句為主。在創作風格方面,王守仁的詩歌創作追求灑落境界,鐘情山林野趣,以及將詩、情、物、理融于一體。
關鍵詞:王守仁 詩歌 創作風格
王守仁號陽明,是明代影響力較大的哲學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創作百余首詩歌的著名文學家。而且王守仁的思想不僅在明代廣為流傳,對后世乃至日本等海外地區也存在廣泛影響。近年來有不少學者對王守仁的詩歌進行研究如華建新先生對王守仁的詩歌進行了專業的分析并作出了《王陽明詩歌研究》的賞析著作。且王守仁詩歌的研究高潮在業內久居不下,他的詩歌不但具備文學價值,還滲透了一定的哲學思想觀念,是集情感、思想、意境融為一體的藝術作品。并且他創作的詩歌題材和內容廣泛多樣,涉及道法、山水、哲理、親友、士隱傳統等,詩歌創作手法和形式也獨具個人特點,因此,王守仁創作的詩歌不論是從文學角度還是哲學角度都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一、王守仁的詩歌創作特點
(一)寄情山水
王守仁生性酷愛景秀山水,筆下創作出兩百余首山水詩。他熱衷于游歷古峰以陶冶自身情操,尤其在遭遇貶謫之后,常借山水詩抒發壯志、撫慰內心。王守仁喜歡在高山流水之間講學、悟道,而他如此投入在山水之中,除了與唐代沿襲下來的詩歌文化和文人風骨有關,大部分還是受到他父親王華的影響——王華熱愛越中山水,而越中當地山水人文的文化底蘊深厚[1]。王守仁從少時便被當地山水景色和文學氛圍感染,因此他創作的山水詩中不但能夠細膩的描繪出山川風光與自然景色,還能自成一派風氣,體現了他獨特的審美范式和表達方式。例如,在描寫山水的氣候環境時,王守仁喜歡用“早春”、“殘暑”、“起秋”等淺顯性詞語直接點明季節,或是用側筆通過景色暗示山中的時節環境。而在具體描繪山水景象時,王守仁格外喜愛用動詞來體現一種“畫中意境”,比如“飛湍”“溯回瀾”“云卷青峰”,讓人僅從詩句中就隱約能親眼見到當時之景。
(二)士隱傳統
王守仁詩歌中體現的士隱思想,同樣源于越中地區深厚的隱士文化對他的渲染。但從東漢時期起始,一直到明代晚期,文人墨客的隱逸之風就絡繹不絕。加上越中地區人才云集,當地不斷積累的隱逸文化又受到自然環境的承載與當地群眾的推崇,越中的隱逸文化被不斷擴散,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后世文人。王守仁正是在這樣一個隱形的文化場中逐漸被加深影響,常常通過詩歌表達自己對士隱的向往之情,其中,《次胡少參見過》就以“鏡湖自昔堪歸老”述說自己對隱士的傾慕之情以及對前人高潔品格的敬佩。王守仁一生多次被貶,每當他仕途不暢或造奸佞迫害時,他極其傾向越中前賢的士隱傳統,希望通過隱逸山林尋找一個平復內心的地方。
(三)融入道法
王守仁除了是一位文學家,還是一位思想家、哲學家,精通儒家、道家思想。文化交流的特點之一就是不同文化之間彼此存在滲透作用,而越中作為當時文化交流的主要地區之一,本土的山水文化與外入的“玄談文化”產生了碰撞,自此越中山水文化中也逐漸達成哲理化[2]。而王守仁少年便習慣去往自然山水林澗闡悟理法,一直到后來對學生講學時也是常以游山玩水等活動實施寓教于樂。以《碧霞池夜坐》為例:
一雨秋涼入夜新,池邊孤月倍精神。潛魚水底傳心訣,棲鳥枝頭說道真。
莫謂天機非嗜欲,須知萬物是吾身。無端禮樂紛紛議,誰與青天掃宿塵?
詩歌的上半段既寫“雨”“池”“月”等實景,又用比擬的手法通過后兩句表達以心觀物的境界,寫虛景,尤其“須知萬物是吾身”直接揭示了王守仁“萬物之于一體”的道法思想。
二、王守仁的詩歌體式
(一)古詩
五言詩與七言詩是王守仁選擇的主要詩歌體式,但七言詩的數量只有五言詩的一半。從他創作的古詩來看,其平仄韻律較為自由、個性,既有單壓平韻的古詩、也有單壓仄韻的古詩,同時還有《別友》這類一韻到底的,以及少數古詩中選擇幾個韻部通壓、轉換的。王守仁的詩思敏捷,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古詩創作中,賦、比、興的巧妙運用。賦在詩歌中一般被認為是鋪排手法,帶有一定的敘事性或議論性,但王守仁在正德年間作獄中十四首,將詩歌的主體從敘事轉向鋪墊、陳述個人心理活動及情感變化為主,致力于敘事與敘情的調和與統一。而王守仁的詩歌對于“比”的應用在于多重比喻,以《去婦嘆》中的表現最為明顯,王守仁通過“去婦”和“君子”的第一層自比與天子的關系,又通過寫反復勸諫做第二層比喻。王守仁詩歌中的“興”則主要在于烘托詩歌的整體情感,常見于他被貶又遭奸佞暗算后創作的詩歌作品,《雜詩三首》中通過“猛虎”“絕壑”實寫他面臨的情況惡劣,但從整首詩的語言語氣和主要情感來看,卻沒有消極怠世的心理,所以“興”的手法更像是暗筆。
(二)律詩
王守仁創作的律詩多達四百余首,且清代學者吳喬在《圍爐詩話》中對他的七言律詩評價頗高。《圍爐詩話》主要對于唐宋元明時期的詩歌做出評述分析,是一部實話著作。其中,吳喬對王守仁創作的律詩作出如此評論:王伯安胸襟好七律,得子美骨,有數十篇可觀。吳喬在詩話中對明代詩歌的批判之詞過于激烈,而對王守仁的七言律詩贊賞有加,欣賞、喜愛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彰顯王守仁的七言律詩在他所有的律詩作品中卓爾不群。王守仁的七言律詩情感豐富又觸動人心,最主要的創作風格在于而且他擅長將各類意象與不同性質的詞語組合搭配,用詩歌語言塑造出具體化、細致化的意境。
(三)絕句
從王守仁創作的數量上來看,絕句并非他創作詩歌的主流選擇。現存的王守仁絕句僅有一百三十余首,并且從整個明代的絕句作品中來看,王守仁的絕句作品雖然不突出,但是極具個人特色,尤其是《夢中絕句》這類詩歌作品具有精悍、穩健的創作風格。王守仁的絕句創作善用留白予以意境的延綿,不但做到以詩成“像”,還能做到以有限的言語表達深遠的意境[3],他的絕句作品概括性極高,并且擅長于突出意象或景物的描寫。例如《又四絕句》中:人間酷暑避不得,清風都在深山中。池邊一坐即三日,忽見巖頭碧樹紅。此絕句作品中用詞直白,但能夠清楚看到王守仁一貫使用的細膩描寫的創作風格,且詩句的表述看起來貌似不合理,但對其深思又能找到意境鋪墊的痕跡,這種方式的留白著重于對描繪出來的意境還存在無限遐想的空間。
三、王守仁詩歌的創作風格
(一)追求“灑落境界”
“灑落境界”原本用于表述自風光霽月、逍遙安樂、吟風弄月等,另一層意思卻是指代心物合一、無欲無求、明凈磊落的心境。王守仁說:“心體不累于欲,無入而不自得”,他在詩歌創作中不僅追求灑落境界,還對其融入了莊嚴持靜的敬畏之情,因此他的詩歌作品中時常能令人感受到他獨有的灑落境界,以及境界中超然脫俗又恭謹厚藏的特性。王守仁通過詩歌表達和追求灑落境界時,經常對詩歌作品中的自然物賦予人性光輝,這也是他個人之歌創作的主要風格之一,《贈潘給事》中:
五月滄浪濯足歸,正堪荷葉制初衣。
甲非乙是君休問,酉水辰山志未違。
沙鳥不須疑雀舫,江云先為掃魚磯。
武陵溪壑猶深僻,莫更移家入翠微。
王守仁通過對“荷葉”“江云”的擬人化及“掃”“制”等動作描寫,表達他對世間萬物的敬畏,所以他筆下的萬物皆有一股生動活潑的靈氣流于其間。
(二)鐘情山林野趣
王守仁的詩歌創作鐘情于山林野趣其實從上述他寄情山水的特點就能看出,且他追尋的士隱傳統中也包含濃厚的山水文化底蘊。王守仁喜歡在山水鄉野之間游歷參道,這也與他生性樂觀豁達、追求灑脫逍遙有關,而且他創作的山野田園詩筆調行云流水、瀟灑自然,流露出他對山林鄉野及田園生活的向往,比如《四明觀白水二首》中的“野性從來山水癖,直躬更覺仕途難”,詩歌的用詞用句沒有過多的粉飾雕琢,還略有一絲直白,不但能直接看出來他對自然的向往與喜愛,結合他在官場的遭遇還能側面展現他個人內心的磊落和樂觀曠達的精神。又比如他寫的《村南》,王守仁在貶謫之地閑游村南,看田野間耕作的農夫少女,又觀春光時節的山花爛漫、池潭清澈下水鳥立影,盡顯他對鄉野中自然、質樸的追崇,仕途打擊并沒有磨滅他對生活的熱愛,因此,他創作的大部分詩歌都帶有一股恬然自得、逸興野趣。
(三)詩、情、物、理于一體
晚年王守仁已經是集心學之大成者,心學與文學造詣皆入化境。創作的詩歌自然也成為他表達思想情感和思想體悟的載體,詩歌創作也凸顯詩、情、物、理于一體的風格,這時的詩歌作品極致體現他的哲人氣質和詩人靈性。例如王守仁寫《夜坐》:
獨坐秋庭月色新,乾坤何處更閒人?高歌度與清風去,幽意自隨流水春。
千圣本無心外訣,《六經》須拂鏡中塵。卻憐擾擾周公夢,未及惺惺陋巷貧。
詩歌中明顯有詩人慣用的明月情結。王守仁借詩表述自己在孤獨時以明月為伴,在閑靜之時感悟道法自然,經景與物寫他體悟天地玄機,詩歌不但有幽意之境,還以境中“清風”“流水”襯托“情思”與“理法”,完整的呈現了王守仁獨有的哲理詩的風格特點。但也有部分哲理詩被王守仁用作承載道法的工具,相比其文學價值,更彰顯哲理、哲學思辨,相對缺乏詩意與情感。
四、結語
王守仁的詩歌題材、體式、情感都較為豐富,需要結合地理環境、文化背景、政治因素、地方風俗等多種元素、背景對其進行分析,才能準確、完整的把握王守仁詩歌表達的主要內容。另外,王守仁詩歌作品的藝術特點和創作風格,與他個人的哲學思想勾連較廣且深,所以時常能從他的詩歌作品中感受到他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向往之情。探究王守仁的詩歌風格不單單是對他詩歌作品的整體風貌進行總結,而是在于能幫助我們從詩歌風格找出與他個人思想的關聯之處,以此正視他在文學史中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戚楊澤.王陽明“立志詩”中的心學思想發微[J].名作欣賞,2020(35).
[2]梅國春.王陽明詩歌的山水審美之樂[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5).
[3]趙健發.論王陽明詩歌對“心即理”的藝術闡釋[J].名作欣賞,2020(29).
(作者單位: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楊銘(1982-),男,漢族,廣東廣州人,碩士研究生,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近現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