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耀武
摘 要:李密一共共陳述了六件事情:撫養之事;奉養之事;授職之事;催任之事;偽朝之事;病危之事。作者融情于事:事與情的完美結合;融理于情,情理的完美結合;最后事、情、理在矛盾中追求統一。
關鍵詞:融情于事 融理于情 矛盾統一
李密初仕蜀,擔任蜀國的尚書郎。蜀國被晉國滅亡后,晉武帝征召李密出任太子洗馬。李密因要奉養年邁多病的祖母,不愿出來做官,但他又擔心晉武帝懷疑自己心念亡蜀而招來殺身之禍,于是寫下了《陳情表》一文。晉武帝讀罷此文,不僅同意了李密暫不赴詔,而且還“嘉其人,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那么,李密是如何向晉武帝陳心中之情而使晉武帝滿意的呢?細讀此文,筆者想從事、情、理三個方面談自己的拙見。
一、融情于事:事與情的完美結合
細細品讀此文,我們發現李密一共陳述了六件事情:(1)撫養之事;(2)奉養之事;(3)授職之事;(4)催任之事;(5)偽朝之事;(6)病危之事。細細分析這六件事,大致可以分成兩類,它們分別傳遞了李密兩種情感:撫養之事、奉養之事、病危之事這三件事傳遞地是李密對祖母的親情與孝情;授職之事、催任之事、偽朝之事傳遞地是李密對晉武帝、對國家的恩情與忠情。值得注意的是在記事抒情的過程中李密沒有平均用力,更沒有厚“親情、孝情”而薄“恩情、孝情”。因為李密內心明白晉武帝是一位猜忌心極重的皇帝,作為一個亡國之臣稍有不慎就可能丟了性命。因此,在記事陳情過程中,李密也非常的講究記事陳情的方式。在陳述與祖母的往事時,李密沒有過多的夸飾,沒有濃烈的抒情,采用的是近似于平鋪直敘的方式,這種平鋪直敘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李密對祖母的親情與恩情。相反,在陳述授職之事、催任之事、偽朝之事時,李密分別用了“詔書特下”、“欲奉詔奔馳”、“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等短語。“欲奉詔奔馳”寫出了李密以表忠心的急切迫切心理;“特下”、“過蒙”、“優渥”極言皇帝對亡國舊臣的恩遇優厚。
由此觀之,在記事陳情時李密是盡量地抑制對祖母的親情與孝情而極力渲染對晉武帝、對國家的恩情與忠情。這一點還體現在李密在文中對祖母的稱呼上。在文章中李密陳述祖孫二人的關系時多稱“祖母劉”或“祖母”,如“祖母劉愍臣孤弱”、“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臣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在陳述祖母的病情以及把祖母與皇帝相對時則稱“劉”。稱呼不同,意味深長。我們認為,李密在陳述與祖母關系時用“祖母”或“祖母劉”是為了體現他與祖母血濃于水的親情;而在皇帝面前稱呼祖母為“劉”,是想在皇帝面前克制住對祖母的依戀,是想盡力地抑制住對祖母的親情與孝情,而對親情與孝情的抑制也就使得李密對皇帝與國家的恩情與忠情得到了極力渲染。
綜上所言,李密在《陳情表》中通過了六件事陳述了內心的兩種情感:一種是對祖母的親情與孝情;一種是對晉武帝和國家的恩情與忠情。作者融情于事,不僅事與情結合得天衣無縫,而且在敘事表情上更是完美無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晉武帝對自己的猜忌。
二、融理于情,情理的完美結合
李密在《陳情表》中不僅融情于事,通過具體的事件來陳述對祖母的親情與孝情,對晉武帝和國家的恩情與忠情,而且在言情過程中李密還融合了理,使得情與理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上文我們已經說過,李密為了不引起晉武帝的猜忌,他在敘事表情上極力渲染的是對晉武帝的恩情、對國家的忠情。但就李密內心而言,他內心情感的天平還是向親情和孝情傾斜的。那么,李密如何使對晉武帝的恩情、對國家的忠情與對祖母的親情、孝情處于一種平衡的狀態而又不至于引起晉武帝的猜忌呢?細讀文章我們可以發現,李密在陳說這兩種情感時巧妙地將理融入了這兩種情感之中。只是這種理是隱性的,不容易被發覺。
我們先來看對祖母的親情與孝情。這種情感是通過撫養之事、奉養之事、病危之事這三件事表達出來的。李密在通過這三件事陳情時都蘊藏了理層面上的說明。就撫養之事而言,李密言“祖母愍臣孤弱,躬親撫養”這一句實際上是從親緣關系、養育之恩的角度對晉武帝進行說理,以表達李密奉養祖母在情感上的必要性;就奉養之事而言,李密陳詞道“既無伯叔,終鮮兄弟……煢煢孑立,形影相吊。”這也是從理的層面向晉武帝陳述,奉養祖母的事只能由自己承擔,即行動上的必然性;在陳述病危之事時,李密連用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等四字短語,除了言情之外,還從理的層面上暗示了晉武帝奉養祖母在時間上的緊迫性。
我們再來看對晉武帝恩情、對國家的忠情。這種情感是通過授職之事、催任之事、偽朝之事表達出來的。李密在通過這三件事陳述情感時非常注意其與對祖母的親情與孝情在理的層面上達到一種平衡。就授職之事而言,它展現的是晉武帝對自己的重用,皇恩浩蕩,豈有不報之理,即李密對晉武帝的恩情、對國家的忠情是必要的;就偽朝之事而言,李密在《陳情表》中如是說“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這是在說自己對待功名的態度。李密之所以這樣說,實際上就是從理的層面告知晉武帝,對于授職一事在行動上我是必然接受的;再言催任之事,“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這分明也是在說上任之事在時間上的緊迫性。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無論是對祖母的親情與孝情還是對晉武帝的恩情、對國家的忠情,它們在理的層面上都有情感的必要性、行動的必然性以及時間上的緊迫性。這樣一來,在記事表情上不平衡的兩種情感,在理的層面上就實現了平衡。這也為后期的勸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事、情、理在矛盾中追求統一
為了消除晉武帝對自己的猜忌,避免招來殺身之禍,李密在記事陳情的表達上盡力讓情感的天平傾向于對晉武帝恩情、對國家忠情。接著,他又從理的角度調和這兩種情感,使這兩種情感在在理的層面上達到一種平衡狀態。但矛盾的根本并沒有解決。前文所提及的兩類事、兩種情、兩種理還是處在矛盾之中——晉武帝與李密還是處于矛盾的對立面。因此,李密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化解兩類事、兩種情、兩種理之間的矛盾,使矛盾與矛盾之間,自己與晉武帝之間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統一。
對此,李密大打“孝”牌,使事、情、理在孝的層面上達到真正意義的和諧統一。“伏惟圣朝以下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緊緊抓住晉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策略,一步步將情感的天平拉向對祖母的親情和孝情一端。李密不去赴任主要是留下來奉養祖母,這也正是晉武帝所提倡的孝。李密緊緊抓住這一點,不僅向晉武帝表明了自己的心跡,同時也讓晉武帝在處理這件事上有了一定的伸縮空間。但這又隨之會產生另一個問題,奉養祖母是孝,不聽晉武帝的詔令則又是不忠,李密還是讓自己陷入了一個“忠孝難兩全”的窘境。如何擺脫這一窘境呢?
《陳情表》末段如是說“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細讀這一小節,我們不難看出李密在孝的基礎上繼續說理言情,使得情與理在孝的基礎上達到了和諧統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從道理上講,李密報答陛下的時間很長,但盡孝劉的時日很短,所以我李密從理上看應先盡孝后盡忠。“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更是直言表達對晉武帝、對國家恩情與忠情的報答之意。忠孝兩不誤——既符合晉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方針,又有了盡忠武帝的機會;既成就李密“愿乞終養”的愿望,又成就了晉武帝“以孝治天下”的美名。至此,事、情、理在孝的基礎上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統一——在晉武帝滿意的前提下情感的天平也就傾向了對祖母的親情與孝情一端。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李密的《陳情表》是真正意義上的事、情、理相結合的藝術臻品。
參考文獻:
[1]程永超.“情真”亦須“陳情術”——從說辯心理角度解讀《陳情表》[J].語文教學通訊,2007(3).
(作者單位: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級中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自籌課題“基于學生心智發展的中學語文深度學習的行動研究”(項目編號:R-b/2018/0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