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十年,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社會交往、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隨之改變。在社會稱謂語的選擇和使用上,同樣反映了社會變化:社會稱謂語出現了群體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現象可以用稱謂語的“圈層化”現象進行描述。本文通過對不同年齡層使用的稱謂語進行語料收集與整理,分析了當代中國社會稱謂語使用體現的圈層特點,希望透過語言探社會文化,通過對稱謂語圈層化現象的研究,對中國當代社會圈層化現象進行一次嘗試性探查。
關鍵詞:社會稱謂語 圈層化 社會語言學
一、前言
稱謂語以其強大的交際功能、鮮明的時代色彩和社會文化特征,一直以來都是社會語言學重要的研究對象。社會稱謂語可以有效地反映當前社會狀況。
近年來,中國當代社會稱謂語出現了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不同年齡之間,存在縱向差異:老年人無法理解年輕人稱呼愛人為“老公”、“老婆”,認為過于西方化,“喊不出口”。除黨政生活場合,年輕人也幾乎不再使用“同志”等稱謂語。同時稱謂語的差異也出現于相同年齡層內部,存在橫向差異:如“飯圈稱謂語”五花八門,“你家”、“愛豆”、“哥哥”或者名字縮寫等,讓“飯圈”之外的群體難以理解。這種群體之間的差異現象,可以用“圈層化”進行概括描述。
二、研究思路
(一)圈層劃分依據
年齡是影響圈層形成的因素之一,出生、成長于不同年代的人經歷了不同的社會事件,將年齡作為劃分圈層的依據具有可行性。這種分類方法有其一定的生理、心理和社會依據,但是過于細致,忽略了各過度階段的連續性,顯得有些割裂和機械,且其是從全球范圍來考查,與中國社會實際情況相比存在偏差。故我們不采用這種劃分方式。
從縱向角度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等變化對社會中人們社會交往、思想觀念、溝通方式等的影響更為復雜和明顯。因此,從時代背景的角度劃分圈層似乎更為合理。回顧現代中國的發展歷史,改革開放無疑是一個標志性的時間節點,改革開放后,互聯網進入中國并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化、政治多極化趨勢日益顯著、文化價值觀的競爭也越發激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即所有出生于80年代以后的群體可以劃為一個大圈層——“年輕圈層”。以年代特征稱呼一個年齡層的人正是始于80年代,“80后、90后、00后”,充分說明這個年代以后出生的人與以往有較大差別。
相對而言,在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包括已退休進入了純休閑娛樂狀態的老年群體,我們都將其劃分為另一個大的圈層,即“年長圈層”。
(二)語料收集方法
當代年輕人生在如今的網絡時代,互聯網早已融入了他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論是生于改革開放后的80、90年代,還是生于95年以后,被稱為互聯網“原住民”的年輕一代,通過各種網絡媒體傳播信息來實現社會交際,進而自發形成了眾多形形色色的年輕圈層,如二次元、飯圈、百度貼吧等,因此通過網絡媒體收集語料是易操作的且能收集到足量的語料。因此我們決定通過如微信、QQ、微博等網絡媒體收集反映年輕人稱謂語使用情況的語料。
考慮到對年長群體的了解程度不高且又分屬不同的圈層,所以我們決定在年長群體較密集的公園對較為年長的人展開訪談來獲取所需語料,我們選擇了對成都市人民公園年長群體進行訪談的形式來了解當代老年人稱謂語使用情況。
三、不同圈層稱謂語使用現狀及其特點
(一)年長圈層
在對年長圈層進行調查訪談時,我們發現多數回答具有相似性,年長圈層內部存在的差異相對較小。通過對調查結果的整理與分析,年長圈層的稱謂語使用具有如下特征:
1、親屬稱謂語普遍泛化使用
“中國傳統社會是以父子關系為核心的宗法制社會,其人際關系的深層結構,是血緣親族組織。在宗法社會中,財產的繼承人是父系男性成員,因而要區分父系和母系。構成親屬關系的基礎是婚姻,男女雙方對自己配偶的家庭成員都有一套特殊的稱謂語,這就是所謂的夫妻系。同一系列內部還要分清男女、長幼、行輩等。這樣,漢語的親屬稱謂語就自然形成了一個繁雜、嚴密的系統。”(馬宏基、常慶豐,1998)在傳統宗法制社會中,封建專制思想和等級觀念不僅深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入到中國家庭內部。等級森嚴、長幼有序的思想體現在親屬稱謂語的使用中。
但原本用于親族之間的稱謂語卻普遍得到了泛化使用,對年紀較大的男性稱“叔叔/大爺”,對年紀較大的女性則稱“阿姨/大媽”,對較熟悉的年齡相近的男性稱“哥哥/大哥/X大哥”,女性之間則以“姐姐”、“妹妹”相稱。親屬稱謂語的外化使用則受到了中國人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影響,如“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一家”,也是受宗法制影響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
2、社會稱謂語的使用與個人身份背景相關
總體來說年長群體的稱謂語使用差別不大,但也因個人身份背景的不同體現了些許差異。曾經在教育機關工作的人之間會互相稱“老師/X老師/老師們”,不論曾經是否作為教師教書育人;退役軍人或是曾經參加過革命的人之間會互相稱呼“老革命/老同志/XX同志”,可以從中看到革命年代的記憶;手藝人則稱“師傅/X師傅”,至今仍在飯店工作的女性會使用“先生、女士”等稱謂語。個人身份背景影響稱謂語的選擇與使用,是年長圈層內部差異的體現。
3、稱謂語反映權勢關系
在職場中使用對上級稱職務或“姓+職務”的方式,對下級或平級直呼其名或稱“老/小+姓”的方式,如“廠長/王廠長”、“張老師”、“老李”、“小張”。據調查結果顯示,年長圈層在職場中稱呼上級時,仍直接稱職務或稱“姓+職務”;稱呼下級或平級時,仍直呼其名或稱“老/小+姓”。權勢關系仍然是職務稱謂語使用的重要的動因。“權勢關系”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Roger Brown和Albert Gilman 提出的。他們通過考察數種歐洲主要語言稱代系統發現,代詞的使用取決于兩種語義關系:權勢和平等(power and solidarity)。他們認為“如果一個人能控制另一個人的行動,他對后者就具有權勢。”權勢關系是人們之間的一種不平等的角色關系,尤其表現在職場中。職位低的人稱呼職位高的人,通常用“姓 +職務”的稱謂語,表示尊敬,如“張局長”、“李廠長”等。而職位高的人稱呼職位低的人則隨便一些,既可用“姓+職務”的稱謂語,也可稱直呼其名,或在姓前加“老”字或“小”字,如“老王”、“小李”等。
(二)年輕圈層
1、正式場合與非正式場合有別
社會稱謂語體現社會人際關系,在社會交往中必不可少。相比已經進入退休生活的老年圈層而言,年輕人要應對的場合更為復雜,在不同的場合,年輕人會選擇不同的稱謂語。大致可以分為正式場合與非正式場合。
在正式場合,常見的稱謂語大致有:XX同學/同學們、X老師/老師們、叔叔阿姨、X爺爺、學長/學姐,先生/女士/小姐。這類稱謂語適用于正式交際場合,符合正式場合的社交禮儀,保持了禮貌距離,不會引起被稱呼者的不適。
在非正式場合,年輕人使用的稱謂語更為活潑多樣,例如:直呼其名、小哥哥/小姐姐,帥哥/美女、兄弟/姐妹、小可愛、外號。
不難發現,上述非正式場合的稱謂語使用都以“同輩”為前提。在一個大的年齡層中,年輕人的稱謂語的選擇更為隨意多樣,一旦超越了一定的年齡跨度,他們還是會選擇“叔叔、伯伯、阿姨、爺爺、奶奶”等外化親屬稱謂語,傳統文化中“長幼有序”的概念延續到了現代社會。
2、以興趣為區分,個人色彩濃厚
因不同的愛好、需求,年輕人在互聯網平臺上自發聚集,形成不同的網絡社區,即各種“圈”。各種圈子代表了年輕圈層中的亞文化,當前網絡傳播飯圈有飯圈語言、漢服圈有漢服同好專用語,不同圈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專屬稱謂語,如:
粉絲圈:我家/對家、飯圈女孩(粉絲群體自稱)、科代表(對事件進行總結概括的人)、吃瓜群眾(圍觀事件的人)
漢服圈:柜子(指漢服店鋪掌柜)、同袍(漢服愛好者的互稱,出自“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同人圈:X大、大大、聚聚、大觸(在同人創作中十分厲害的人,即“大手子”)
視頻圈:up主(上傳視頻的人)
除以上列出圈子外,還有電競圈、網紅圈、足球圈、留學圈等。圈際差別明顯,不同的圈子之間存在無法相互理解的情況。
3、具有全球化的時代特征
中國當代年輕人出生、成長于改革開放后,中國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先生/小姐/老板”這類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稱謂語重新活躍在中國社會。
中國以開放的姿態與世界接軌,更多的人擁有了自己的英文名,在稱呼他人時,英文名也成了當代年輕人的選擇之一。中國互聯網公司代表之一騰訊,根據《騰訊傳》記載,在公司內部,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英文名,并常以英文名稱呼彼此,例如馬化騰-Pony、張志東-Tony、陳一丹-Charles等,具有明顯的全球化特點。
四、結語
從上文可以看到,在稱謂語的選擇與使用上,年長圈層與年輕圈層呈現出了較大差異,在年輕圈層內部也存在不同圈子,擁有不同的稱謂語。社會稱謂語是時代的產物,它們的使用受到特定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變化,呈現出動態性特征。當代中國年長群體對于社會稱謂語的使用帶有明顯的時代色彩,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社會交際的特點。年輕圈層出生、成長于改革開放后的新時代,稱謂語的使用充滿現代生活的氣息,更有活力、更適應現代社會交際需要。
參考文獻:
[1]曹國軍.漢語社會稱謂變遷的文化心理考察[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3).
[2]李瓊,杜敏.當代中國漢語社會稱謂語變遷的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
[3]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馬宏基,常慶豐.稱謂語[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5]李曉靜.現代漢語社會稱謂語使用情況的調查分析[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8(2).
[6]鄭爾寧.近二十年來現代漢語稱謂語研究綜述[J].語文學刊,2005(2).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作者簡介:陳冉(1996-),男,漢族,四川西昌人,教育學碩士,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研究方向:國際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