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曾



摘要: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換并以生物質能的形式儲存,同時能吸收并固定大氣中的CO2。生物質能的利用并不會增加大氣碳總量,所以是國際國內公認的零碳能源。碳捕集與封存技術(CCS)是一種大規模溫室氣體減排技術,是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技術之一。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BECCS)是生物質能利用技術與CCS技術的結合,是一種關鍵的負碳技術。本文旨在探討一種生物質直燃電廠集成CCS技術減碳排的可行性。
關鍵詞:生物質電廠;熱電聯產;負碳技術;BECCS
引言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宣布了力度空前且具有雄心的氣候目標:中國將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一個具有豐富深刻歷史含義的里程碑,也是2015年《巴黎協定》以來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最為積極的進展。然而,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首要任務是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其次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現有的生物質電廠主要利用農林廢棄物等可再生能源,直燃產生蒸汽,推動汽輪機和發電機發電,或者直接供熱,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在雙碳背景下,生物質電廠集成CCS技術,能作為負碳工廠,輸出清潔能源和可觀的碳匯,可能會成為減碳行動后期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
1.生物質電廠現狀
1.1生物質燃料的特點
生物質燃料的能量是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是一種可再生的零碳排綠色能源。由表1 某生物質電廠燃料分析可見,生物質燃料揮發分高、水分高、灰分低、熱值低,氮、硫含量少。由此可以得出生物質燃料燃燒特性,易于著火和燃燒,但燃燒穩定性較差,鍋爐排煙熱損失較大,硫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較低。
另外,生物質燃料分布較為分散,堆積密度低,能量密度低,需要進行收集運輸和破碎處理。所以生物質電廠一般選址在周邊生物質資源豐富的地區,如東北平原、蘇北平原等產糧區。
1.2生物質直燃技術
生物質,特別是農林廢棄物的田間焚燒,不僅污染大氣,造成大氣中顆粒物濃度的提升,還帶來了火災隱患,而直接填埋又容易滋生蟲害,不利于農作物生長,還會在細菌的作用下生成甲烷等溫室氣體。
生物質的利用技術主要有直燃技術、氣化、熱解、發酵產生甲烷和乙醇等產品。其中,直接燃燒是現階段生物質電廠的主要技術手段。
生物質直燃技術是將生物質送入鍋爐,并加入過量的空氣,進行焚燒產生熱量,再通過換熱部件,產生一定溫度和壓力的蒸汽,再推動汽輪機和發電機做功,轉化為電能。生物質直燃技術歷史悠久,成熟可靠,目前大型化、高參數的直燃鍋爐也已經成功商用。
流化床技術是生物質直燃的成熟技術,因為生物質的本身硫、氮含量較低,但堿金屬含量高,其熔點較低,容易造成高溫區積灰和腐蝕,故一般采取相對較低的燃燒溫度,一二次風的配比也為了降低氮氧化物的產生而做了調整,有些項目還加了爐內SNCR或低溫SCR,故尾部煙氣中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含量都很低,滿足環保要求。
2.CCS技術的選擇
2.1 CCS技術介紹
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加強和工業化的不斷加深,對化石能源的使用不斷增多,也造成了CO2排放的不斷增多,由于CO2氣體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溫的升高,最終會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不可承受的危害。故而,控制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避免大氣溫度的大幅度提升是我們目前迫在眉睫的任務。
CCS技術作為一種大規模捕集、封存CO2的減排技術,在各種情景下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尤其是在難以減排的領域,CCS技術將是必然的選擇。CCS技術從碳捕集的方式來分,主要可分為燃燒前捕集、燃燒后捕集和富氧燃燒捕集。目前較為成熟的主要是燃燒后捕集,其可分為胺化合物吸收法、鈣基吸收劑法和金屬氧化物法等,其中,有機胺作為吸收劑的濕法捕集工業化運營最為成熟。
2.2 CCS技術關鍵點
根據國內外的研究結果,碳中和目標下我國的CCS減排需求為:2030年0.2~4.08億噸。制約CCS技術應用的主要原因為高昂的運行成本和后端CO2的利用領域或封存地點。目前CO2利用方面短期內很難產生大規模的需求,大規模封存方面主要還是依靠強化開采石油(EOR)、強化咸水開采(EWR)等地質封存方法。源匯匹配的問題就成了影響CCS成本和制約CCS技術大規模應用的主要問題。
3.生物質直燃集成CCS的可行性
3.1源匯匹配
生物質電廠多處在農林資源豐富的地區,如東北平原、江淮地區、江漢平原等地區。而我國CO2-EOR潛力較大的區域有渤海灣盆地、松遼盆地,CO2-EWR潛力大的區域有準格爾盆地、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松遼盆地和鄂爾多斯盆地等。源匯匹配較好的區域,例如東北地區,蘇北地區等產糧區,可以較好的推行BECCS技術。
3.2 CCS技術集成
3.2.1有機胺化學捕集法
目前工業上已經有較多應用,技術較為成熟。其中最典型的吸收劑為30%質量分數的乙醇胺(MEA),其與CO2的總反應式如下:
該反應為可逆反應,在反應塔內溫度40℃左右時,發生正向反應,MEA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放出熱量;當反應塔內溫度超過104℃時,發生逆向反應,吸收了二氧化碳的MEA溶液解吸出二氧化碳,富液轉變為貧液,再循環使用。脫除階段主要設備如圖1所示,經過預處理的煙氣進入吸收塔,貧液與煙氣充分接觸,吸收二氧化碳后變為富液,經富液泵,與再生塔底的高溫貧液換熱后,進入再生塔,再生塔底設置再沸器,加熱塔底貧液產生蒸汽,通過汽提作用,將溶液中的二氧化碳分離,從塔頂出來后經過冷凝器降溫,將水蒸汽凝結,通過分離器,得到純度較高的二氧化碳氣體,冷凝水回流到再生塔頂。
該工藝的關鍵瓶頸是能耗問題,目前各國都在開發能耗更低的新型吸收劑,并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具體到生物質電廠集成CCS的問題,電廠本身具有足夠的低品位熱源和電量,能充分利用余熱來給解吸塔再沸器提供熱量。例如可以在原尾部煙道最末端增加一個獨立的熱水器,既能回收煙氣余熱用于加熱再生塔塔底貧液,又能降低煙氣溫度,減少后續進吸收塔前的水洗降溫能耗。
3.2.2堿金屬捕集法
二氧化碳堿金屬吸收劑屬于干法低溫吸收劑,反應能耗低,其碳酸化溫度為60~80℃,再生溫度為100~200℃。以碳酸鉀為例,其反應主要為:
可知該系統的關鍵中間成分為碳酸鉀,而生物質電廠產生的草木灰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碳酸鉀。研究發現堿金屬作為二氧化碳吸收劑,必須附著在高比表面積、高孔隙率、吸附性能良好的載體材料上,才能獲得良好的循環特性,避免吸收劑的燒結、堵塞、失活。
圖2是一種K2CO3捕集CO2的關鍵工藝流程。生物質爐底草木灰經過篩選分離等步驟,添加載體,水合后制備成合格的吸收劑,進入流化床碳酸化爐。經過預處理的煙氣從碳酸化爐底部通入,將吸收劑流化,并經過充分接觸、反應,煙氣中的CO2的被K2CO3吸收,生成KHCO3。被煙氣帶出碳酸化爐,進入氣固分離器進行氣固分離。脫除CO2的煙氣從分離器頂排出,固體顆粒從分離器下部進入再生器,吸熱再生,產生CO2去后續精制系統,再生的吸收劑進入流化床碳酸化爐繼續循環使用。部分燒結、失活的吸收劑從碳酸化爐底部排出,并補充適量新吸收劑。
3.3目前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展望
BECCS技術目前主要問題在于成本和收益不匹配的問題。如果捕集、精制、提純后的CO2,如果無法以產品的價格售出,只能將其封存于地下空間,那成本遠遠高于收益,只有環境效益,沒有經濟效益,技術很難大規模應用。
未來我國碳排放管理進一步規范,如能納入碳匯,并上市交易,則會取得相應的碳價補償。從國外的碳價發展來看,未來我國碳價也可能完全能夠覆蓋BECCS的成本,那未來生物質電廠將成為有前景的負碳綠色能源基地。
以一臺常規的高溫高壓75t/h蒸發量的燃用農林廢棄物的生物質鍋爐為例,其產生的煙氣量約為10萬Nm3/h,其中CO2的體積含量約為12%,按90%捕集率,年運行8000小時估算,年CO2捕集量約為17萬噸,相當于7000畝森林一年的吸收量,對雙碳目標的實現具有顯著的助力。
4.結論
生物質電廠集成CCS系統是一種負碳排技術,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有效手段。而農林廢棄物資源豐富的東北地區和蘇北地區等地,也擁有適合二氧化碳封存的地質結構,源匯匹配,故而在這些地方的生物質電廠有條件開展CCS應用。生物質電廠燃用農林廢棄物等可再生資源,在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后,也可以承擔電網調峰的任務,還可以熱電聯產,為企業和居民提供綠色能源。
結合生物質電廠的特點和CCS的技術特點,探討了生物質電廠集成CCS技術的可行性,認為生物質電廠集成CCS技術有其獨有的優勢。在雙碳目標下,生物質電廠的未來發展具有極大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張東旺,范浩東,趙冰,等. 國內外生物質能源發電技術應用進展[J]. 華電技術,2021,43(3):70~75.
[2]趙傳文,陳曉平,趙長遂. 堿金屬基吸收劑干法脫除CO2技術的研究進展[J].動力工程,2008,28(6):827~833.
[3]陳健,羅偉亮,李晗. 有機胺吸收二氧化碳的熱力學和動力學研究進展[J].化工學報,2014,65(1):12~21.
[4]魏寧,姜大霖,劉勝男,等. 國家能源集團燃煤電廠CCUS改造的成本競爭力分析[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20,40(4):1258~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