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麗的常州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民俗資源,具有獨特的文化教育內涵,如何挖掘和利用這些傳統文化資源在美術教育中的價值,并合理融入我們的美術活動中,激發幼兒探索了解家鄉的本土文化,并在美術活動中體驗、運用和表達,提高幼兒的美術審美能力、表現力和創造力,是我們要重點探討的問題。非遺文化堆花團是常州本土文化,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是人民思想智慧的結晶。我們開展堆花團子系列課程,讓孩子在真實的體驗中感知地方民俗文化,獲得情感體驗和民俗知識,了解、感受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關鍵詞:堆花團子;幼兒美術;策略
一、親身感受非遺文化,欣賞和體驗獨有的地方特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應初步培養幼兒對美術的興趣以及大自然、社會生活、美術作品中美的欣賞力。”堆花團子是一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是一種非遺文化,對于幼兒來說比較陌生,因此只有親身體驗和感受,才能發現其獨特的魅力和感染力,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非遺文化堆花團子的前世多于上梁、祭祀、祝壽等相關,堆花方法以及花色內容必須時吉兆、祝福,是喜慶的民俗文化。《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因此,我們通過“參觀文體中心”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幼兒欣賞形態各異的堆花團子,聆聽并觀看非遺傳人華煥仁老藝術家為小朋友們講述堆花團子的故事,現場制作堆花團子。
非遺文化堆花團子的活動很多是融入當地的節日當中,教師和家長帶領幼兒去體驗民間的節日,參與到民俗活動中,欣賞和感受地方特色文化藝術。比如我們讓家長帶領幼兒觀賞端午節劃龍舟活動、參與包粽子等,利用二月二龍抬頭,觀看舞龍燈,引導幼兒在各種節日活動中發現美的事物,激發他們繪畫、制作手工等美術創作的興趣,并運用到堆花團子制作中,制作別具民宿特色的堆花團子。讓幼兒親身體驗,不僅讓孩子們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間文化藝術,而且開闊了他們的眼界,促進幼兒對本土文化藝術美的欣賞和感受,激發了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美的創造能力。
二、選擇適宜的堆花團子,豐富美術教學活動內容
我們的家鄉堆花團子形式繁多,在了解、發現堆花團子的基礎上,選擇適宜本班幼兒并感興趣的內容,豐富幼兒美術教育活動,引導幼兒采用自己喜歡的表現形式進行創作。
1. 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美術欣賞的活動、
隨著對中華傳統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我們將身邊的非遺文化帶入課堂,開設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藝術課程。以小班為例,在眾多形式的堆花團子中,我們選擇花卉主題和動畫形象的堆花團子開展美術欣賞活動。讓幼兒通過看、聽、說、畫、做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在形與情的意象融合中增強感知能力、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如美術欣賞活動“堆花團子之臘梅”,幼兒在活動中觀察臘梅花的外觀形態和顏色,表達對臘梅花的感受,欣賞臘梅花的造型美、寓意美。如美術欣賞活動“堆花團子之西游記”,幼兒在活動中觀察西游記人物的形象、動作造型,表達對西游記的喜愛之情。在這兩個活動中,幼兒在欣賞、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基礎上進行自己動手設計、創作,用自己的方式表現作品。如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設計自己的花卉堆花團子,通過觀察實物、圖片等,進行創作。或者用他們熟悉的動畫片故事、童話故事為內容設計堆花團子,比如大班的嫦娥堆花團子,中班的十二生肖堆花團子等。通過美術欣賞活動,讓孩子們在與獨具特色的堆花團子交流互動中,激發了孩子們思維與想象,表達了內心的感受,實現作品與欣賞、再創作的融合,感受了民俗文化的魅力,拓展了創作的空間。
2. 結合主題季節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美工創作。
《指南》教育建議: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與幼兒共同確定藝術表達表現的主題,引導幼兒圍繞主題展開想象,進行藝術表現。所以隨著主題的一步步推進,教師支持幫助幼兒制作與主題、季節相關的堆花團子。比如在傳統節日重陽糕的活動下,幼兒通過食物欣賞、品嘗,制作重陽糕主題堆花團子。比如端午節到來之際,孩子們通過視頻、繪本了解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掛香囊等習俗,孩子們把這些習俗表現在堆花團子上,生成了端午節堆花團子。比如在豐收的秋天,孩子們親身實踐,去農田采摘玉米、南瓜、花生等農作物,并帶來班級欣賞創作,幼兒便制作出了秋天的堆花團子。不同主題季節表達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感受和體驗,激發幼兒想象和創作,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三、創設本土傳統文化的環境,提供幼兒自由表現和創造的機會
1.富有傳統文化氣息的大環境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
環境在幼兒園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的表現形式進行創作。在美好的環境中,不僅能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還能讓幼兒學會對美進行欣賞和感受,獲得身心的愉悅。我園開展堆花團子課題的目的,就是以此為載體,激發幼兒愿意并喜歡去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于是我園以“常州傳統文化”為主題,為幼兒創設一個具有常州傳統氣息的大環境。如在大廳入口處,我們把常州特產大麻糕、蘿卜干、梳篦等布展再大廳。三樓多功能廳進行攤位布展,每個攤展出不同的常州特產,其中有一個展位時常州非遺傳人華煥仁老師的堆花團子作品展。我園的每個地方都盡量做到和常州土文化相融合,讓幼兒處處感受到常州文化的氣息,并融入其中,每天都能欣賞、體會,在潛移默化的氛圍中受到影響和教育,并從中得到常州藝術的熏陶。
2.富有特色的班級美工區環境。
美工區是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幼兒美工創作提供個別化的需求及自由創作的機會和環境。我們以班級主題活動為背景,創設富有特色的美工區。如“秋天”主題活動中,班級美工區以“美麗的秋天”為主線,在墻面布置和材料投放秋天及堆花團子材料,如我們搜集秋天的景物果實,幼兒欣賞制作秋天果實堆花團子,形成實物與堆花團子共展的展覽區角;用秋天的花卉圖片作為背景圖,將幼兒制作的秋天主題的菊花堆花團子、一串紅堆花團子懸掛在圖片前……在富有秋天氣息和堆花團子氛圍的美工區中激發了幼兒美術創作的興趣,為幼兒提供了表現和創造的機會。
我們以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審美感知為出發點,以幼兒的自由表現和創造為動力,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為手段,有效地挖掘、利用堆花團子的教育資源并融入美術教育活動中,培養了孩子們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使我園的美術教學活動更具本土特色。從小培養幼兒對文化傳承的認知,樹立良好的文化素養,將民俗文化融入幼兒園區域活動教學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過分析幼兒的個性和心理需要,要結合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充分挖掘本地的民俗文化,將其合理的融入幼兒的學習世界中。幼兒園區域活動是民間文化的體現,民間文化是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重要教育資源。在幼兒園區域活動建設方面,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思路,聯合學校和家長的力量,為幼兒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 讓幼兒在優秀的家鄉民俗文化中陶冶情操,培養幼兒優秀的品格,幫助他們未來更好地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國教育部.2001.7
[2]《3.-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國教育部.2012.10
簡介:劉紅,1988.6,女,漢,中國,幼師,本科,常州市新北區三井中心幼兒園,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