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娟
“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療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療愈童年”,這是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阿德勒所說。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透過一位患嚴重抑郁癥學生的轉變,對阿德勒的名言有著深切的領悟。那位學生的境遇非常特殊,但其精神狀態的轉變也出人意料,以致我將其視為典型案例。
案例背景
她叫小帆,是職業高中一年級學生,身體瘦小、面色蠟黃、仿佛一陣風就能把她吹倒。她不僅長相特別,而且還帶有先天性的發音缺陷。入學時,她是以班級個人總成績前十名進入我所帶的班里的。盡管成績不錯,做事踏實而細致,但在日常交流中,她仍然是低著頭回避大家的目光,每一次的交流,都能讓人明顯感受到她骨子里有著深深的自卑和無奈情緒。
由于她的獨來獨往、沉默寡言和自卑情緒的外露,加上在全校心理普查結果中又顯示出她有抑郁癥,且伴有嚴重的自殺傾向,于是引起了我的高度關注,便私底下找她了解情況。原來,小帆出生在潮汕地區,父母經營雜貨鋪,一家七口人全靠這間雜貨鋪來維持生計。父母因受當地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對家里四個女孩十分歧視,而對最小的那個男孩特別寵愛。在這一點上,媽媽表現得尤其明顯。在家里幾個姊妹中,小帆又是最受歧視的,因她從小患有先天性的發音障礙,且體弱多病,被媽媽認為是家中的累贅。在平常的母女交流中,媽媽極少表現出對小帆的關愛,甚至用辱罵的語言讓她難堪簡直是家常便飯。媽媽長期的辱罵、冷漠、偏心,加上自身存在生理缺陷,讓小帆造成了嚴重的心理陰影,盡管媽媽的言行對小帆造成了如此深的傷害,但小帆在心理咨詢室里仍然表示要感恩父母!她希望自己能以車禍的方式結束生命。問其原因,她說自己從小就是家里的累贅, “消耗”家里太多,希望通過車禍獲得一筆賠償金,以報答父母對她的養育之恩。聽到這種既糊涂又心存感恩之情的心聲,我的眼眶仿佛被灼燒著,一股酸楚涌上心頭,她的話讓我很震驚,又非常心痛。當我大致了解了小帆的情況后,自己非常希望能為小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她慢慢感受到生活當中的微妙溫情之處,從而引導她尋找自身價值,建立自信,減輕抑郁帶來的痛苦,從而打消她可怕的自殺念頭。
原因分析
造成小帆現在的情況,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父母畸形的價值觀念小帆的父母文化程度都較低,加之受潮汕地區流行的重男輕女觀念的深刻影響,在他們眼里“女孩最終都是外人家里的人,養了也白養”,兇此不需要投入很多時間、精力和情感去培養。這種陳舊落后的價值觀支配著父母對待小帆的態度,尤其是媽媽做得過分,經常諷刺、嘲笑小帆“長得難看,瘦小得像猴子一樣,讓人好笑”,甚至用吏惡毒的言語詛咒她。用小帆的話說,她從未感覺到來自媽媽的關愛,媽媽給她的感覺是冰冷的、帶剌的。而對來自親人的冷漠與詛咒,即便是成年人都無法承受,更何況是一個只有十五六歲的女孩?!小帆卻長期地、深切地、默不作聲地承受著這種殘酷的精神打擊。
2、個人生理缺陷小帆天生帶有發音器官方面的生理缺陷,講起話米非常吃力,即使是很普通的詞組,她也無法做到準確發音。她的父母也從來沒有帶她到任何醫院就發音器官做過任何會診以及治療,任由她自然生長到現在。較差的語言能力極大地影響著她與人交流的積極主動性。小帆又是個體弱多病的女孩,長期生病讓父母覺得她就是個“燒錢的機器”, “多余的累贅”。這更加重了她內心中的壓力,促使她抑郁情緒的沉積。
3、個人心理調適系統的缺失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帶著不一樣的條件,有的人擁有健康的身體,有的人家庭條件優越,而且很幸運有著疼愛她,給與她無限支持的親人,而有的人沒有這么幸運,甚至還會遭遇悲慘的生存條件。面對如此不同的人牛命運,用佛家的話來說:那就需嬰自己為自己“加持”。小帆之所以一直沉浸在負面的、自卑的情結中無法自拔,在我看來,也是缺乏一種對負而環境、負面信息進行消化處理的強大的心理凋適系統,這系統就好比空調機的“自潔功能”,當遭遇厄運能從多維角度出發,崽考如何面對自身的困境,減少負面環境對自身的影響,盡量以更積極向上的姿態面對生活的困難。
教育策略
1.加強與心理學專業老師的溝通,填補知識空缺
解決問題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雖然我能明顯看出小帆心理有問題,但是我并非心理學專業出身,僅僅憑著對心理學的興趣來猜想,并試圖幫助小帆深入分析、處理心理問題,顯然是不夠科學的。我決定盡可能勤懇地向學校心理學老師求經問道,嘗試以相對專業的眼光去了解小帆的“病癥”及其產生原因,力求找到較為專業處理辦法,而不是簡單地給她下定義,貼標簽。
2.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力求心理救助更有成效
小帆的心結形成主要在于父母,于是我跟專職的心理老師溝通后,特地約上小帆的爸爸見面深談。首先告知她爸爸,小帆現在患有抑郁癥,希望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視。其次談到小帆在心理咨詢時流露出可怕想法,以及在班級里的種種自卑表現,向她爸爸深入分析小帆所有舉動言談背后的真實動機——希望父母也能關心一下自己,她非常渴望父母的關心與愛護。小帆爸爸了解到小帆在學校里的表現,以及她的真實想法后,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為了使心理救助更有成效,我對小帆父母口后與小帆的交流給出了指導性的意見,希望小帆的父母能多注意親子溝通的方式與方法。
3.營造包容環境,讓其融入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我們知道“需要分為七個層次,以金字塔的結構形式排列,金字塔最底部是生理需要,以上分別為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最頂端是自我實現需要”。(轉引自鄭雪主編的《人格心理學》第224頁)。需要與人交流屬于歸屬和愛的需要層次,人與人進行交流互動,那種良性的互動關系能為人帶來積極的情緒體驗,反復的良性體驗能改變個人的生活習慣和思維習慣,進而產生良性循環。
毫無疑義,小帆也是需要與人互動交流的。可是小帆生理上的缺陷又確實對她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由于發音的不準確,導致她很少主動開口與同學交流。于是,我私底下召集小帆身邊同學開了幾次秘密會議,簡單說明了小帆發音有缺陷的問題,并要求大家換位思考,設想:如果你不幸患有生理缺陷,會是什么感受?希望大家理解小帆的處境,請求大家在平常跟小帆的交流中,多給與她耐心,多創造機會與她交流,讓她也能感受到同學之間帶給她的溫情,感受到“家”的溫暖,填補父母為她帶來的傷害。
4.通過有意布置任務,幫其尋找缺失的價值感
鑒于小帆的特殊情況,我給她開了“綠色通道”,向小帆承諾,只要她有需要都可以第一時問找我,隨時歡迎她找我談心,我會一如既往給與她支持。同時,我時小時地借助專業課程引導小帆去崽考,使其明白不久的將來他們是要走向社會的,需要以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一定要趁著在學校的時光,選擇一項自己喜歡的技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并在以后的日子里發展成為自己謀生的重要手段。引導小帆努力為自己的事情負責。日常相處中,我發現小帆兇生理原因不愛說話,但她非常喜歡畫畫,于是我鼓勵她,每周畫一幅簡單的插畫給我看看,或者每周編一則小故事給我聽,時間長點,插畫里就要配點簡單的故事。此外,因為她做事踏實細致,我安排她在班里當記分員,別的同學要向她匯報統計的分數,以此增加她與班里同學交流的機會。最后,由她來向我匯報,慢慢培養她主動說話的習慣。我希望通過這種精心安排的小任務,讓小帆能慢慢確立自信,最終找到自身的價值。也許小帆將來有一天會變得獨立自強,能以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這樣就會為有同樣遭遇的孩子帶玄強人的能量以及美好的希望。
教育感悟
我在進行了種種“對癥下藥”的努力后,能明顯感覺到小帆存慢慢發生改變,從過去的形單影只,到現在也有了一起玩的小伙伴,掛在臉上的“愁云”也消散了不少。看到如此景象,我非常欣慰。這件事使我深切地感悟到,教師要真正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首先必須自己靈魂高尚;作為班主任,要真正作好學生工作,首要的前提是必須特別有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