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
摘 要:廊橋是一種結構較為奇特的建筑,體現了當地的社會文化和風土人情,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但是由于旅游的大量開發,對廊橋的保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目前保存完好的廊橋數量越來越少,廊橋的傳承技藝也逐漸消失。鑒于此,文章重點圍繞旅游開發背景下閩東北廊橋的保護與傳承進行研究和探討,旨在提高保護廊橋的意識,并建立較為完善的保護機制,強化保護技術的研究,充分發揮廊橋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實現廊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閩東北廊橋;保護;旅游開發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旅游活動的需求越來越高,部分地區為了迎合和滿足旅游者的需求,使得文化過度商品化,文化的真實性和商品化之間的矛盾也隨之出現。在旅游開發中應當如何開展文物保護工作值得大家探討和思考。鑒于此文章以閩東北廊橋為例,闡述在旅游開發背景下廊橋保護開發中應當注意的問題,以期為古廊橋的保護開發工作提供參考。
1 閩東北廊橋概述
1.1 閩東北廊橋分布
閩東北是指我國福建省的東北部,包括南平地區、寧德地區、福州地區。根據相關的資料統計,閩東北現存木拱廊橋共有82座,其中寧德地區58座,南平地區15座,福州地區9座,具體分布如表1所示。
通過相關的調查研究,閩東北地區分布的廊橋主要是以木拱廊橋為主,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有以下幾點原因:首先,閩東北廊橋多分布于山區,石材的獲取存在較大的難度,因此在廊橋建設中多是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將本地分布較為廣泛的杉木作為主材料。其次,木質廊橋的質量較輕,能夠大跨度地架設,如:萬安橋為全國現存最長的古代木拱廊橋,全橋總長約98.2米;田地橋的單拱跨度就達到40米。最后,相對于其他類型的木質廊橋來說,木拱廊橋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和牢固性。除此之外,當地的工匠也具備較為嫻熟的木拱廊橋制造工藝。
1.2 閩東北廊橋特點
木拱廊橋是閩東北廊橋的主要類型,以百祥橋、千乘橋、萬安橋、田地橋等為主要代表。木拱廊橋的主要特點是采用規格相同的桿件,統一而無特殊異形,別壓穿插,搭接建成,平面呈“井”字形。整體結構為拱形,沿拱心線整體受壓,構件之間越壓越緊,不用釘鉚,不會產生彎矩。橋的構件裝卸方便,即使拆橋時也可以做到不損構件,且可重復利用。一般來說,木拱廊橋的建造技藝較復雜,通常建于河床寬廣且水深流急的地方,橋面建廊屋。
2 旅游開發背景下廊橋的價值
2.1 閩東北廊橋對建筑文化的價值
在高山澗谷中架橋,一方面要具備較高的施工技術,另一方面又要能夠抵御山洪的沖擊,因此采用木拱橋是較為合理的選擇。在上百年的發展中,閩東北廊橋以較為獨特的編木結構解決了受力問題,歷經百年的洗禮仍然保存完整。在廊橋進行設計時不僅兼顧了其功能性,又在此基礎上考量了外觀的藝術性,對現代建筑來說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同時在廊橋上還建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廊屋,令多數建筑專家贊嘆。由此可以看出,閩東北廊橋在現代建筑研究和建筑藝術欣賞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價值和意義。
除此之外,閩東北地區的廊橋在時間和空間上也體現了特殊的意義。從空間上進行分析,河流將同一個空間分成了兩個不同的空間,而橋是兩個空間之間的樞紐,即不同世界的媒介。橋不屬于其中的任何一方,但是和兩個空間都保持著較為密切的關系。由此可見,廊橋在建筑文化中所體現出來的作用為空間的紐帶和時間的延續。
2.2 閩東北廊橋對旅游開發的價值
閩東北的地形崎嶇,因此木拱廊橋多是建立在高山或者是峽谷地帶,木拱廊橋本身的藝術文化魅力加上優良的自然環境,形成了優美的廊橋山水風景,對現代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來說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作為生態與文化結合的旅游資源,廊橋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有部分自駕游的游客專門到閩東北地區探訪廊橋。但是,就整體的發展現狀來看,受到交通和地理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大眾對于廊橋的了解還相對較少,由此可以將廊橋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結合,通過相關旅游項目的開發,設計符合大眾需求的旅游產品,從而更好地發揮廊橋的作用和價值。當前,閩東北地區的屏南、柘榮、壽寧與浙南地區泰順等地的相關部門已經加強了對廊橋旅游資源的重視,促進了對廊橋旅游資源的開發。由此可見,在旅游開發方面,廊橋以及廊橋文化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
3 旅游開發對廊橋的雙向作用
3.1 旅游開發對廊橋起保護作用
廊橋多是建立在高山峽谷之間,其地理位置相對比較偏僻,由此也導致了當地的居民對廊橋以及廊橋文化的價值認識不到位,大量的廊橋長期處在無人管理的狀態,甚至是任其自行消亡。而隨著現代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文物建筑在旅游開發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其作為較為重要的旅游資源重新走進大眾的視線,在對廊橋進行開發的同時加強了對其的保護。因此對廊橋來說,旅游開發對其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
3.2 旅游開發對廊橋起破壞作用
旅游開發的過程即是思想和事物融合的過程,不僅會對當地的經濟文化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隨著旅游開發的深入,也會對當地的文物建筑造成一定的破壞。比如,在廊橋開發的過程中,經過百年風雨洗禮的廊橋的外觀較為陳舊,而為了保持其美觀性,開發人員會對其進行一定的修葺,但是在修復的過程中也會破壞廊橋原有的特性,破壞了廊橋的真實性,把瓦片改用彩色的琉璃瓦,甚至有個別地方政府直接將廊橋摧毀重建。同時,隨著旅游開發的深入,游客數量增加,由此對廊橋產生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一方面,在游客進行參觀時,會對周邊的植被造成踩踏的情況,一些不文明現象如亂丟垃圾、亂丟煙頭、亂刻亂劃,也會對廊橋的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甚至還可能引發火災;另一方面,過多的游客游覽量也會對廊橋本體造成壓力,嚴重時還會發生垮塌的情況。因此,對于廊橋來說,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如果沒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廊橋將會遭受不同的破壞。
4 基于旅游開發背景下廊橋保護與開發的有效策略
4.1 正確對待廊橋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關系
從旅游開發的角度上進行分析,閩東北廊橋多數都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廊橋旅游為多數人所吸引,從而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提升人們的收入,因此對整體的旅游開發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文物遺產的本身屬性是不可再生性,這就決定了廊橋開發的過程必須建立在保護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通過適度化、科學化的開發來體現廊橋的價值和作用,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提升,進一步促進廊橋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對廊橋旅游開發過程中,要強化宣傳教育工作,通過相關的懲罰措施來確保廊橋保護工作的穩定開展,逐漸提升當地居民的保護意識。另外,考慮到對廊橋的保護,在參觀游覽的過程中還要精準地控制參觀人員的數量,堅決杜絕破壞廊橋周邊整體環境的情況發生,最大限度確保廊橋周邊環境的安全,秉承保護的原則規避廊橋周邊自然環境的破壞活動。
為了進一步促進廊橋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可以適當建設一些新的廊橋。目前來說,木拱廊橋的工匠者并不多,并且年齡較大,由此廊橋文化將面臨失傳的風險,為了延續和傳承廊橋文化,要加強對廊橋建筑技術的重視,加強對廊橋的科學研究,使其充分發揮廊橋的藝術價值。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建造一些新的木拱廊橋。一方面,能夠促進木拱廊橋建造工藝的傳承;另一方面,也能夠強化游客對木拱廊橋的進一步認識,增加旅游景點的文化內涵。
4.2 建立專門的廊橋保護和開發機構
廊橋保護工作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系統性,涉及多個部門和當地的居民,需要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建立專門的廊橋保護和開發機構,通過專業的機構組織來完成廊橋的開發和保護工作。在保護開發機構建立時應當以文化旅游與文物保護等部門為主,其他機構協助配合,專人專項,建立責任制,以此來完成廊橋的保護和修繕工作。此外,還可以邀請相關的專家制定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制定廊橋的長期保護規劃,通過這樣的方式確保廊橋以及周邊的環境不遭受破壞,從根本上改善廊橋的周邊環境,實現廊橋及廊橋文化的良性開發。
4.3 建立廊橋有效維護機制
在廊橋保護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重視,以廊橋本體為中心向外延伸,在保護區域內加大保護力度。首先,加強廊橋防火防洪的宣傳工作,以此來增強廊橋周邊居民的防火、防洪意識,從根本上杜絕火災、水災的發生;其次,在不影響廊橋景觀的前提下設置相關的消防栓,安裝火災探測報警器,能夠在第一時間獲知火災情報,便于及時地進行處理。同時,配備專門的文保人員,加強日常巡察,排除安全隱患。
4.4 建立文化保護聯動機制
廊橋集中分布在福建和浙江兩個省份,主要是以閩東地區和浙南地區的山區縣市為主,這為廊橋文化保護聯動機制的建立增加了較大的難度。就當前的現狀來說,多數的地區各自為政,紛紛打出“廊橋水鄉”的稱號,這樣將會給文物遺產帶來一定的損失和影響。由于廊橋是分布在不同的省份和地區,基于旅游開發的角度,在良性的開發保護原則下應當要強化區域之間的合作,通過探討和研究來開展廊橋的保護工作,或是通過宣傳廊橋文化、組織廊橋書畫比賽等活動來擴大廊橋文化的影響力,以此來充分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加強社會對廊橋文化的關注度。
除此之外,做好長期申遺的準備工作。中國福建土樓申遺獲得通過的根本原因是:它不僅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文物建筑,并且它見證了中國倫理關系和聚族而居的傳統文化,文化價值較高。而根據福建土樓的申遺標準,廊橋也具備申遺的實力。在中國歷史上,木拱廊橋占據著很高的地位,特別是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2009年就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了中國最為古老的橋梁文化,因此可以通過文化保護聯動機制的建立來強化區域之間廊橋資源的融合,促進申遺工作的開展。
4.5 樹立廊橋文化旅游開發意識
因閩東北廊橋所在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且由于通行功能的退化,廊橋進入到大眾視野存在一定的難度,其價值并未得到當地居民的重視,尚未很好地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民眾對廊橋保護的意識較為薄弱,積極性較低。在學術界逐漸開展對廊橋的研究之后,廊橋才漸為人知。在旅游開發的基礎上,在廊橋保護的過程中要強化當地居民的廊橋文化旅游開發意識,使其充分認識到廊橋文化的重要性,在保護的基礎上促進開發,在開發的過程中加強保護。一方面,可以邀請相關的專家和科研人員組成專業團隊,針對閩東北廊橋文化的各個方面展開研究,以此來提升廊橋的知名度,實現廊橋價值的開發;另一方面,積極地進行招商引資工作,吸引社會上的力量來投入到廊橋的保護和開發工作當中,在廊橋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切身利益,有效地提升居民對廊橋保護工作的積極性。
5 結語
廊橋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廊橋保護與旅游發展是相互促進的,挖掘廊橋品牌特色可以實現旅游發展,旅游發展又反哺于廊橋保護。基于旅游開發的背景下閩東北廊橋的保護,關鍵是要正確認識到旅游開發與廊橋保護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通過多方保護機構、文化保護聯動機制的建立等多種措施,提升旅游開發的意識,強化廊橋的保護,充分發揮廊橋文化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吳媛姣,賈往拉.民族村寨旅游的困境與對策—以岜沙苗寨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7,38(12):178-182.
[2]吳世丹.“非遺”項目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辯證傳承—以福建木拱廊橋為例[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3(1):27-32.
[3]張成芳.文物保護與發展旅游的管理策略[J].東方藏品,2017(3):246.
[4]孫琦琦.試析閩浙木拱廊橋的文化價值和保護利用[J].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5,27(2):6-11.
[5]沈濟黃,錢錫棟,宣萬里,等.水陸廊橋—杭州運河旅游集散中心,浙江,中國[J].世界建筑,2019(1):141.
[6]吳鑫靈.淺析新常態下慶元非遺資源如何助推鄉村旅游的發展[J].文藝生活:下旬刊,2018(3):252.
[7]呂綿周,劉通高.廊橋之鄉 生態下黨[J].國土綠化,2016(4):52-53.
[8]李曉玲.區域旅游產業發展與旅游專業文化建設的初探—以泰順旅游為例[J].速讀:上旬,2019(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