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芳
摘要:在中學階段,學生處于特殊時期,在教育的過程中,師生間的“矛盾”時時存在,如何處理好“矛盾”呢?不妨以退為進,退一步海闊天空,但“退”并不是放松對學生的要求,而是為了找到一種更好的處理方式,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退;學生
在中學這一階段,部分學生正在由“聽話”變成“不很聽話”甚至“很不聽話”,常常聽到老師發出這樣的感嘆“現在的學生是越來越不聽話了!”、“現在的學生是越來越難教了!”,的確,隨著學生獨立意識、維權意識的增強,獲取信息渠道的增多,作為獨生子女養成的一些行為習慣的影響,以及家長的觀念“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影響等,現在的學生對老師不再是像過去那樣唯唯諾諾,言聽計從了,而是有自己的主張、見解,有時他們的這種主張、見解甚至會與老師的相沖突,更有甚者,表現為對老師極為“不敬”——或當面頂撞老師,或背后謾罵老師,或給老師起綽號,或威脅老師,或與老師動手等。可以說,在教育的過程中,師生間的“矛盾”時時存在。在與學生的“斗爭”中,作為教師的我們難免會忍無可忍,大發脾氣,雷霆出擊,或把學生拉到班主任那,或找學生家長告狀,或把學生交到政教處。我們在極力維護教師自身尊嚴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學生,中學階段的學生都是些十六、七歲的孩子,說是孩子又不是孩子,說是大人又不是大人,恰處于自我意識十分強烈,要求也渴望得到別人尊重的特殊時期。一些有過錯的學生,面對老師的教育,有時會頭腦轉不過彎,發牛脾氣,一幅魚死網破的樣子,這時教師處于尷尬境地,進退兩難,該怎么辦?
我們看電視時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老虎等兇猛的動物在進攻前首先是身體向后撤退,為什么撤退呢?是為了更好的向前進攻!我們不妨也學習學習,與學生發生矛盾時,先退一步,并冷靜思考一分鐘,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這樣我們既可以抑制發怒的沖動,同時也可以控制事態的升溫,以免事情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沒有回旋的余地,待雙方情緒穩定后或隔一段時間,等待時機成熟后再進行處理,這肯定要比在沖動之下的處理效果好。
我就遇到過這樣的一件事:我當班主任時,一天晚上,在我自己班的自習課上,有位學生在聽MP3,我發現后,悄悄走到他身邊,要求其收好,別再聽,認真學習,就回到講臺上,沒想到他不買帳,我火了,什么態度,就走過去動手作勢要收MP3,學生緊抓不放,雙方僵持了一會兒,該生突然把耳塞扯了,丟給我。我當時火了,讓他到外面,他不理睬,怎么辦?與他針鋒相對?在這種情況下,他會不顧一切跟你“干”上的,那樣只會兩敗俱傷,學生不服氣,老師自己下不來臺,威信大打折扣,今后對這個班級的管理會更加困難。深吸一口氣,我不動聲色地走出教室,以免事態的擴大。考慮了一下,讓其他老師把他叫到教室外,對其進行教育,但這個學生一聲不吭,可見沒有任何教育效果,怎么辦?打鐵要趁熱!當晚,我在自己的情緒平靜后,考慮到這樣做沒有什么意義,解鈴還須系鈴人,就把他叫到身邊,指出他當時這么做的錯誤,讓其談談自己當時心中的想法,開始時他還是一聲不吭,后來突然哭了,終于說出了自己的心理話,原來是他體檢時發現自己得了乙肝“大三陽”,想到自己這么年輕就死了,心里難受,之后,我給他做了疏導工作,他真心實意地向我承認了錯誤,并表示若不是心里難受,決不會這樣。但在班會課上,我不點名地批評了這種現象。假如當時我沒有走出教室,讓其他老師來找他,而是繼續與其對峙,鬧到全班學生都知道,那時不僅自己下不了臺,也不會了解學生犯錯誤的真正原因,也不會出現該生發自內心的道歉,那樣只會造成師生之間的隔閡,有可能他會破罐子破摔,根本達不到教育目的。
作為教師,我們經常在課堂上批評學生,那我們能不能在課堂中盡量做到少批評學生?
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會出現一些與課堂教學不相符的行為,比如說開小差、看課外書、捉弄同學、講話、頂撞老師等,這些行為的影響,主要有二點:一是影響了學生個人的學習;二是擾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針對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呢?
是當堂嚴厲批評學生,促其改正?還是冷處理?我個人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停下來批評學生,一則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不能按時完成任務;二則影響師生雙方情緒,老師在情緒激動下批評學生,往往容易出現擴大化,導致雙方關系惡化,對以后的教學不利。
就有這樣的例子:教師在津津有味地上課,下面有位學生在講話,教師出其不意地讓其起來回答問題,學生答不出,教師趁機加以批評,越批評越激動,激動得把書本往學生的桌上一拍,沒想到該生不滿了,當時就與老師頂撞了,結果老師拍桌子,學生也拍桌子,大吵了起來,教室變成了吵架的戰場,后來還鬧到了政教處。這件事在班級中影響很不好,部分學生認為老師態度野蠻,對其敬而遠之,直接影響了師生雙方的關系。當時,那位老師若退一步,在一些“旁敲側擊”不能奏效時,不妨來個冷處理,也許結果不是這樣的。其實我們自己也是從做學生過來的,回想一下當時我們在課堂上被老師批評或點名了,我們又有多少心思在聽課呢?對那個老師又有多少的想法?
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面對犯錯的學生,尤其是少數屢教不改的學生,教師難免會產生急躁或惱怒的情緒,這是人之常情,但這種情緒易引發過激的言行,如果不加以克服,會導致師生之間的對立,不利于教育的進行。事實上,學生畢竟還只是孩子,他們處于成長階段,他們是帶著不完美來學校的,我們應該允許他們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完美,多給學生一份寬容。
事實上,如今的學生心理承壓著相當大的壓力,同學間的競爭甚至嫉妒、家長的過高期望、教師的嚴格要求、自身成績、相貌、身高等的困擾,諸如此類等等。他們的生活中只有學習,學習,再學習,他們每天聽到的只有“你應該”、“你必須”,對于這些壓力,我們應給予理解,其實,學生犯錯誤,也是渲泄壓力的一種表現,只不過是一種錯誤的渲泄方式。
學生犯錯誤是必然的,關鍵是應讓他們從錯誤中受到教育,獲得進步,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并且讓其他學生也受到教育,明辨是非,達到共同進步,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目的。
“退”并不是放松對學生的要求,而是以退為進,來更好地達到教育目的。學生錯了就該罰,一則讓當事人明白,在任何游戲中,不遵守規則就會被淘汰出局;二則讓在他學生明白,錯了就要付出代價。錯了就要付出代價,這是一個生活規律,一個社會規律,學生錯了,給予一定的懲罰,就是為了讓學生去接受這個規律,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一個人只有對自己負責了,才會對家庭、對社會負責。
通過實踐,我覺得事件發生后,萬萬不可急于采取行動,而要靜下心來思考,這樣會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的,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退一步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