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心理學是通過將文化和心理結合開展研究的一門學科,該項學科對文化心理學在發展和提升方面有促進的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是文化心理學的理論和意義價值,通過三個方面對文化心理學現實意義展開分析。
關鍵詞:文化心理學;傳統思想;人文主義
引言:文化心理學發展到現在,已經逐漸轉變為一門進行專項研究文化和心理的學科。開展現代文化心理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了解文化和心理結合的機制。通俗來講,文化心理學是對傳統文化和社會現象的調整以及表達,將其滲透到人類心理生活的一項學科,影響著生活環境、心靈交流、情感表達等方方面面。
一、文化心理學的理論
文化心理學早期形成在20世紀80年代。1982年,美國心理學家Kakar最先使用文化心理學,斯汀格勒在1990年撰寫出版了《文化心理學:比較人類發展論文集》,從此成為文化心理學建立的重要標志。在1990年后,學者從不同層面對心理文化學的概念和延伸進行了探索研究。希維德爾認為,“文化心理學的真正目的是尋找永不會忘記的、不可分割的刻印在心理意義上的資源鑲嵌。”坎特爾卻認為,“文化心理學是展現人類對制度性政策產生刺激反應的一門學科。”觀點存在差異,卻能從不同角度體現出文化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在心理和文化之間的關系上,要注意兩者之間的相互依存性質,展現出來建構論的正確取向,在心理和文化的意義中的解讀和規定,展現相對論的取向,以及在心理和文化存在和發展話題上,應注意文化的流動性和社會、生活的塑造,展現出人文主義以及生態系統的價值觀。
二、文化心理學的意義價值
(一)保護心理現代化
根據對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多數人的心理都是自然變化而得來的,其中包括跨文化心理學和本土心理學,人的心理就是在文化塑造中形成的。總而言之,人的心理變化是自然變化和文化培養中相互作用的結果。人心理至少存在兩種不同性質的機制,例如,心理的自然機制主要包含生理機制和文化的普眾性的形式和進化規律,其主要通過生物變化而形成,存在于不同文化階層里的人當中,卻有很多類似的自然機制。心理的文化機制,包含人的社會心理機制、品德修養、價值觀以及審美水平等,其主要通過文化的積累沉淀慢慢形成,具有差異性,不同文化形成不同的文化心理機制。人類心理變化既存在現實也存在價值的因素。心理自然機制和內心價值層面主要通過依靠文化心理學、傳統心理學等方式尋求解決。隨著歷史悠久的沉淀,累積了濃厚的傳統文化,包含了心理學為中心的思想,中國地域寬闊,導致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所以需要文化心理學的視角去展開研究。
(二)促進心理學建設
心理學的發展過程是從蘇俄心理學和西方心理學學習,不受中國思想傳統文化的影響,將西方心理學替換掉的話,目前中國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近乎為零。在這種形式的影響下,中國心理學專家沒有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心理學理論體系。在現有的心理學專業的高校和研究所當中,心理學史的課程不提及中國心理學史,講述內容為蘇俄和西方心理學史,專門設立中國心理學課程的高校也不多,至今未列入心理學的主要課程。除《中國心理學史》和《中國文化心理學》這兩門課程之外,其他的心理學教學課程內容皆為西方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導致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忽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給自身帶來心理和行為上的影響,形成了對文化差異較小心理學模式開展研究,對文化差異影響較大的心理方式逃避的行為方式,無法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態模式[1]。一般觀點認為,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心理學是“舶來品”,含義為中國本無獨有的心理學文化模式,只能向西方心理學學習借鑒。陸志韋曾說過:“中國的心理學發達歷史之所以和歐洲西方形式相同,是因為自從漢晉后不存在心理學的研究者,唐朝雖然出現過心理學的研究者,但是多數沾有宗教的色彩,一直到宋朝,心理學仍是問題,迄今為止沒有進步,沒有完整的系統學習模式。”
心理學本身屬于生物學的其中一種,是一門具有文化普遍適應性的一門科學,一切處于西方心理學占據世界領先地位的階段,郭任遠曾說過:“遠離了實驗室就沒有心理學的存在。”中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心理學傳統思想,并一直流傳到現在,但中國心理學的現代科學意義照搬西方心理學的傳統,舍棄了中華民族古代心理學的傳統,導致兩個傳統之間斷裂現象的形成。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和中國現代的心理學思想之間的決定論、操作論、同元論形成了現在的西方科學心理學思想,然而中國傳統文化神秘思想、整體理論以及實踐成果成就了中國心理學實踐主義傳統,但由于西方心理學所推行的科學主義思想貫穿了心理學界,導致中國心理學傳統現象消失,所以不得已向占據主導地位的西方心理學學習。
(三)傳承人性取向
在進行傳統的心理治療時專家認為自身的身心原因、外部環境是主要的心理疾病的原因。所以心理專家通過采用客觀的態度,去發現有關心理原因的現象或者病態心理形成的客觀原因。例如,行為主義理論不同意從精神層面去分析疾病形成的原因,結合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去分析,認為心理疾病是由外部環境變化影響而形成的,導致個人的認知能力出現紊亂的現象,最終導致心理疾病的問題發生[2]。人本主義的心理學也認為,自我的變化和疏離是形成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在心理病因這一重大問題上,文化心理學應建立構建心理病因。文化的多元性和相對理念決定了文化理論治療的多元性和相對性,即心理健康的程度是心理和行為共同作用形成的結果。個體的存在價值也和其所在的生長環境相關,對新鮮事物的認知和為人處世的方式都與生長環境相關。因此個人的生活經驗閱歷不同,直接導致了社會環境的變動對心理造成的影響不同,即有多少類型的文化環境,就會形成多少類心理問題,由此可見,所謂的心理問題是建設社會文化的產物。傳統的心理治療方式主要受到客觀價值、基礎思想的影響,認為心理問題不只是存在一個非主觀的病因為基礎,而是具有一套合理、科學、大眾化的解決方案和治療手段。只有采用科學有效的治療辦法,心理問題才會得到痊愈。因此,傳統的心理治療醫生應多注重治療方案和技術水平的提升,對其本身的關注度不夠。在心理治療方案上,文化心理學的多元性、科學性決定了治療方法的多樣性。文化心理學理念認為心理治療并不能完全依靠現有的治療技術水平,心靈疾患的治愈方式和路徑也應該是多元化的,例如通過對個體的文化水平、價值觀念了解后,采取針對性的有效治療辦法。在文化心理學的背景下,心理治療的方式必須要從文化價值的導向進行出發,給予患者人性上的關懷,讓心理治療方式在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帶有更多人性的光環。
結論:文化心理學現在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各類各項文化都需要具備結合其自身的特點,按照本身的運行發展軌跡,內部的精神性質存有一定的差異,很難形成文化心理學的構建。應對文化心理學進行多元化分析,取之所長,避之所短。要著眼于中國傳統文化,充分考慮現狀,達到文化心理學研究目標。
參考文獻:
[1]謝丹.跨文化心理學與文化心理學的差異探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08):23-24.
[2]劉奕彤.論中國文化心理學及其本土化意義[J].現代職業教育,2019(27):116-118.
作者簡介:鄭麗霞,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