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功 閆小明
摘要:素質教育的發展與革新推動了體育教學的優化,為心理健康教育優化奠定良好基礎。高校體育教學既能強化學生體能,又能幫助學會舒緩心理壓力,了解體育教學的多元化干預功能,在校園心理危機中推動體育教學針對性優化和創新,既能構建具有我國特色的體育教學體系,又能推動高等教育邁向新的發展階段,實現教育的多元化發展。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心理危機;干預功能
引言
素質教育的發展使高校逐漸加強對體育教學的重視和關注,但目前體育教學中存在較多問題,強化對體育教學功能的全方位剖析,提升體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思想引導功能,有利于完善體育教學格局,也能基于大學生發展需要促進大學生個性化成長,以此培養多元化社會主義接班人,促進其為社會發展增磚添瓦。
一、高校體育教學在校園心理危機中的干預功能
(一)強化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多元化體育活動有利于學生釋放心理壓力,也能使學生在運動過程中感受活動的樂趣。與此同時,新時代教師會利用多元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加強情感體驗,期望以此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自主參與體育訓練。由此可見,高校體育教學有助于化解學生心理危機,也能及時加強針對性干預,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體育活動本身具備較強的復雜性,其中包括條件反射、體質鍛煉等方面,大學生可利用體育活動機會,提升觀察力與判斷力,以此活躍思維,及時從負面情緒中擺脫出來,從而緩解心理壓力。與此同時大學生會在運動時承擔一定運動負荷,這也有利于活動其身體各項器官,可使大學生在新陳代謝中快速調整大腦神經系統,以此增強體質,調節身心。由此可見,利用高校體育教學化解大學生心理危機,更有利于營造和諧校園環境,也能推動體育教學發展和優化,學校可適當促進體育教學與心理教學共同發展,以此實現教育的系統性革新。
(二)強化德育培養,提升學生互動能力
體育活動匯集很多大學生共同進行活動,大學生會在集體活動中提升溝通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更能提升集體榮譽感。并且體育活動中有很多對抗因素,大學生會在競爭和比賽中提升責任意識與擔當意識,并在協調配合中養成勇敢、頑強、拼搏、斗爭等優秀品質。以體育教學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載體,能促進大學生相互幫助培養其創造力,促進其個性化發展,又能使其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增強友誼,提升社會適應力。學生在不同體育活動中扮演不同角色,角色扮演時要履行不同責任處理好復雜的人際關系,主動擔負相應職責才能真正認知自身價值,提升自信心,確保減少心理危機出現頻率。隨著我國將精英教育轉化為大眾教育,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多,很多學生面臨激烈的競爭壓力,也會因此出現相應的心理問題,而體育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舒緩身心,也能使學生在運動中強化自我審視與自我剖析,以體育教學加強心理危機干預,可有效體現心理教育的多元化功能,也能推動學生在運動中感知生活的美好。
二、校園心理危機中高校體育教學的優化思路
(一)完善心理檔案,健全體育運動項目
為確保體育教學科學化展開,心理教師可加強與體育教師的合作,共同構建多元化心理檔案,了解不同大學生的生長環境與性格特點,基于學生個性特點展開針對性教學,確保及時對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干預,并及時進行心理預警,強化對學生的科學引導。充分發揮高校體育教學的干預功能,由多元化主體共同分析危險因素,建立干預屏障,能有效預防影響校園安全的事件出現,構建和諧化校園。心理研究表明,多元化體育運動可幫助人們舒緩心理壓力,克服性格缺陷,特別是一些集體性活動。例如,足球、排球等活動,能幫助內向型學生提升社會適應力,而內向型學生多從事多元化體育項目,也能提升其合作精神,改變其孤僻性格,使其團隊合作精神及集體意識不斷加強。并且還有一些乒乓球、跳高等運動,需要學生保持頭腦冷靜,判斷準確,基于不同學生個性特點,展開針對性體育教育,更有利于改善學生性格,但體育活動展開時也要保持相應強度,適宜的強度才能真正改善學生性格,確保體育教學的多元化發展,也實現體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有機融合。
(二)發展陽光體育,促進多方聯合互動
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是一項長期系統性工程,學校應發展陽光體育積極根據不同學生性格滿足其不同愛好與特長,以確保其身心健康發展。例如,學校、社會、家庭、企業等多方面可聯合合作,共同健全學生方案,加強對學生的全方位了解,以期吸引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在陽光下積極參加多元化體育鍛煉。高校內部形成良好的鍛煉氛圍,也能使學生在鍛煉過程中感受體育魅力,并以此舒緩壓力,減少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深入剖析與了解高校體育教學的干預功能,基于其干預功能促進體育教學進一步發展和優化,在互聯網時代借助多元化技術加強體育運動宣傳,能真正實現體育教育的人文化發展,并在體育教育發展時推動心理健康教育邁向新的發展階段,從而針對性化解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危機,健全大學生人格,使大學生成長為優秀人才,推動其為社會發展與國家進步貢獻力量。
三、結語
雖然大學生多已成年,但由于尚未步入社會,其自控能力與社會適應力仍需進一步提升,利用體育鍛煉健全大學生人格,培養其堅韌剛毅的品質,更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基于大學生發展需要推動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合,既是高等教育發展需要,更是大學生發展需要,可借助二者融合契機,真正完善傳統教育架構,實現教育的多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于嘉.我國高校體育課程理論教學的時代意蘊、現實境遇與路徑選擇[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1-7[2021-12-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081.G8.20211122.1558.011.html.
[2]張俊杰.現代體能訓練理念與方法融入高校公共體育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學校衛生,2021(11):1605-1608+1612[2021-12-06].https://doi.org/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1.002.
[3]桂元保,喻強,唐紅梅.新時代我國高校體育“三自主”教學的困境與出路[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1,29(11):102-104+119.DOI: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21.11.035.
作者簡介:
楊玉功(1969.10),男,漢族,河南鄧州人,學歷:研究生,職稱:副教授,從事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
閆小明(1980.12),男,漢族,河南內鄉人,學歷:碩士,職稱:講師,從事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
南陽理工學院校級教改項目:課程思政背景下體育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NIT2020KCSZ-034,閆小明主持。
南陽理工學院校級教改項目:體育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功能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NIT2020JY-009楊玉功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