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晨諾 林慶林 張曉燕 陳寶碧



摘?要:【目的/意義】分析農民工過度勞動對子代學習成績的影響,有助于豐富農民工外出務工對其子代教育影響的相關成果,為完善農民工勞動保障的相關制度法規以及對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提供參考?!痉椒?過程】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的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數據,運用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內生性問題,實證分析農民工過度勞動對子代學習成績的影響。【結果/結論】研究發現,農民工過度勞動對子代學習成績的具有負面影響,且該影響主要由過度勞動引起的照料缺位導致。過度勞動帶來的收入補償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緩由照料缺位導致的負面影響,但無法扭轉這一負面效應;不過隨著子女進入更高的學習階段,收入帶來的正面效應在逐步提升。
關鍵詞:過度勞動;農民工;代際照料;學習成績;傾向得分匹配法
中圖分類號:F32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37-5617(2021)04-0074-011
Abstract:?【Objective/Meaning】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excessive labor on their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is helpful to enrich the relevant results of the influence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working outside on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It is of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relevant systems and regulations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labor security and to solve the education problems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Methods/Procedures】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 in 2014, 2016 and 2018, the influence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excessive labor on their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was empirically analyzed by using the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ethod to control the endogenous problems.【Results/Conclusions】It was found that rural migrant workers excessive labor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ir offspring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he impact was mainly caused by the absence of care caused by overwork. Although the income compensation brought by overwork could alleviate the negative impact caused by the absence of care to a certain extent, it couldnt reverse the negative effect. However, the positive effect of income increase was gradually increasing as their children moved into the higher learning stages.
Key words: excessive labor; rural migrant workers; academic performance;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ethod
改革開放40年來,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對勞動力產生了大量需求,數以億計的農民進入城市工作。據《201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9077萬,人均月收入達4427元。然而,農民工收入提升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備受關注的民生問題,如近年來被討論得沸沸揚揚的“996”“007”以及“拼多多員工加班后猝死”等過度勞動事件。過度勞動通常指勞動者長時間處于高強度的工作狀態或是長期工作時間高于法定工作時間的就業狀態。2018年的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數據顯示,我國農民工的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9小時,超過60%的農民工周工作時長超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所規定的44小時,過度勞動已成為多數農民工的工作常態。
關于過度勞動的成因,郭鳳鳴等[1]、劉林平等[2]、郭正模[3]等大多數研究者認為過度勞動是農民工為增加收入而主動選擇的結果。事實上,在較低的技能水平下,通過增加勞動時間是農民工獲取更高收入的最快途徑。通常只有在較高的邊際工資水平下才會有更多的勞動供給時間,但已有研究發現,中國農民工的過度勞動行為并未伴隨著更高的邊際工資水平。隨著勞動時間的增加,農民工的時均工資在逐步降低[4]。對此,最低必需支出理論認為,農民工的勞動時間供給取決于其最低必需支出,當工資收入低于最低必需支出時,農民工便會增加勞動時間[5]。
顯然,通過增加勞動時間獲取更高收入的途徑不僅不利于農民工自身的人力資本提升,容易形成“低技能—過度勞動”的惡性循環,同時過度勞動導致的代際照料缺失,還可能不利于子代人力資本的積累,主要體現在子女的學習成績相對更差、厭學輟學情況更嚴重等。目前學界對父代外出打工對子代學習成績的影響已有較為詳細的研究,但并未有統一的認知,通過對以往研究總結發現主要有2方面等效應。一方面為缺位效應,具體表現為伴隨著外出打工帶來的照料缺失以及家務勞動負擔的增加,將不利于子女學習成績的提升[6]。陶然等[7]的研究發現,只有當父母同時外出時才會產生照料缺失,進而對子女的學習成績產生負向影響,父母只要有一方在家,則不會對其子女的學習成績產生負向影響,當子代為男孩時這一負向影響更大;由于相對于父親,母親陪伴子女的時間更長,育兒責任更重,同時在“男主外,女主內”的父權制家庭傳統中,母親承擔更多的家務勞動,因此母親外出的家庭更容易造成照料缺失,子女承擔家務勞動的可能性更高,對子女的學習成績的負向影響更大[8]。另一方面為補償效應,父代外出打工能夠緩解家庭的支出約束,給子女更好的教育資源來提高子女的學習成績[9]。胡楓等[10]的研究進一步發現當教育負擔較大時,父母外出打工帶來的匯款能夠減輕由于照料、監督缺失對子女學習成績的負向影響;袁夢[11]的研究則發現父親外出務工能夠改善家庭經濟條件,進而改善子女的教育條件,而母親外出則未見對改善子女教育條件的有利影響。
事實上,隨著教育支出負擔的逐步加重,不同工作狀態下的農民工對其子女學習成績的影響應存在顯著差異,同時對于隨遷子女、留守子女應存在不同作用。在缺位效應方面,適度勞動的農民工往往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可用于與家人聯系,而勞動時間過長的農民工則難以抽出時間關注子女成長。在補償效應方面,當從事的工作類似時,過度勞動的農民工面臨的教育支出約束要小于適度勞動的農民工,其子女能夠獲得的教育條件相對更好,因為過度勞動的農民工可能具有更高的教育期望,更愿意通過過度勞動給提供子代更好的教育。而目前并未見有研究細分農民工勞動狀態對子女學習成績的影響,這給本文提供了進一步的研究空間。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利用2014年、2016年和2018年這3期的CFPS調查數據,首先通過傾向得分匹配法識別父代過度勞動對子代學習成績的影響以及識別過度勞動農民工在收入水平和陪伴時間上與適度勞動農民工的差異,進一步對子代和存在異質性的隨遷子代學習成績的缺位效應和補償效應分別進行分析,最后細分子代的教育階段,討論父代過度勞動對不同上學階段子代成績的影響。本研究對農民工過度勞動對子代學習成績的影響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有助于完善農民工外出務工對其子代教育影響的相關成果,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對完善農民工勞動保障的相關制度法規以及對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具有一定的意義。
1?數據來源、變量描述與模型設定
1.1?數據來源
本文所使用數據來自2014年、2016年和2018年3期的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CFPS)。該調查以2010年為基期,每2年展開一次調查,涉及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共計16000余樣本。該調查數據包括家庭數據、父代數據以及子代數據,其中父代的勞動數據以及子代教育數據與本研究較為契合。
首先,通過家庭變量對農民工進行篩選,以“家庭外出打工名單”“基于國家統計局資料的城鄉分類”對農民工樣本進行識別。其次,通過家庭編碼對父子兩代數據進行匹配,為避免重復匹配,本文對父代數據進行分離處理,確保一個家庭中僅有一個父代數據(父親或者母親);同時考慮到一個家庭可能存在多個孩子的情況,進行父代子代一對多匹配。最后,將匹配好的父代數據進行縱向合并,剔除與本研究無關的樣本,最終保留共計814對數據,其中包含537對留守子代數據和277對隨遷子女數據。1.2?變量選擇及描述性統計
本文主要被解釋變量為子代的學習成績,選取“最近一次大考(期中或期末)中,你在班級的排名”作為代理變量,分為5個層次,分別為“前10%”“11%~25%”“26%~50%”“51~75%”“后24%”。為驗證“缺位效應”,本文選取“每月與父母談心與爭吵次數之和”來衡量父代對子代的陪伴時間,并以“陪伴時間”作為父代是否缺位的代理變量;為驗證“補償效應”,本文選取“家庭工作總收入”作為代理變量,以驗證過度勞動是否有助于獲取更高的工資收入,同時選取“子代是否參加輔導班”作為代理變量,驗證收入的增加是否有助于子代參加課外輔導。
本文核心解釋變量為是否過度勞動。過度勞動是指勞動者長時間進行超時勞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36條規定“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郭鳳鳴等[12]的研究,將工作時長超過44小時視為過度勞動。基于對上述文獻的考量,本文將每周工作時長是否超過44小時作為過度勞動的衡量標準,每周工作時長超過44小時便視為過度勞動。
本文控制變量主要包括父代特征、子代特征以及家庭特征。其中,父代特征包括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工作滿意程度、工作是否有保障、婚姻狀況、是否簽訂勞動合同等;子代特征包括年齡、性別、是否隨遷、學習階段、學業壓力、是否就讀重點班、對學校的滿意程度等;家庭特征包括家庭人口規模、家庭教育支出、家庭現金及存款數額、家庭總支出、家庭人均收入等。表1為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1.3?模型設定
1.3.1?傾向得分匹配模型
農民工進行過度勞動或適度勞動的選擇并不是隨機決定的,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自身特點如年齡、性別、工作保障、工作滿意程度等,以及部分子女和家庭的特征。因此,在識別農民工過度勞動對子代學習成績影響以及識別過度勞動對收入和陪伴時間的影響的過程中,存在由樣本自選擇導致的內生性問題,若采用傳統的OLS回歸,將出現有偏的估計結果,識別效果較差。基于對上述問題的考量,本文采用基于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的平均處理效應模型(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Model)解決由樣本自選擇引致的內生性問題。具體如下:
首先,設定一個計量模型(此處以過度勞動對學習成績的影響為例)如下:
式(1)中,Examrank表示農民工子女的學習成績;overwork表示農民工是否過度勞動,取0為適度勞動,取1為過度勞動;Xi則表示一系列控制變量,包括家庭特征、子女特征以及農民工自身特征。β0、β1、β2則為回歸中各變量的系數,μi為隨機擾動項。
其次,根據可觀測到的父代特征、子女特征和家庭特征,估計每一個農民工過度勞動的概率,得到其傾向得分。本文采用Logit模型來計算農民工過度勞動的傾向得分P(Xi),計算公式如下:
最后,尋找與過度勞動農民工的傾向得分相近的適度勞動農民工作為其反事實,比較兩組間子代學習成績的差異,再對計算出的差異取均值,得到父代過度勞動對子代學習成績的平均處理效應(ATT),計算公式如下:
1.3.2?泊松回歸模型
鑒于子代學習成績為有序的離散變量,不符合經典線性回歸的正態分布要求,為更加準確的識別過度勞動對子代學習成績的缺位效應和補償效應,本文采用泊松回歸(Poisson Regression)模型進行估計。具體模型如下:
式(5)中,Accompany為“照料情況”,tutoring為“是否參與課外輔導”,兩者為本回歸的關鍵解釋變量,Xi則為一系列控制變量,包括父代特征、子代特征以及家庭特征。
1.3.3?Logit模型
農民工過度勞動所獲得的收入并不一定會增加其教育支出,為進一步驗證補償效應,對收入提高是否有助于農民工子女參與課外輔導這一因果關系進行識別。鑒于“是否參與課外輔導”為二元虛擬變量,本文采用二元Logit模型進行估計。設選擇參與課外輔導的概率為p,具體模型如下:
式(6)中,income為農民工工作總收入,為本回歸的主要解釋變量,Xi則表示一系列可能影響子代參與課外輔導概率的控制變量,包括父代特征、子代特征以及家庭特征。
2?實證結果分析
2.1?農民工過度勞動與子代學習成績差異
2.1.1?樣本匹配效果
圖1展示了最近鄰匹配法(n=3)匹配前后實驗組(過度勞動)和控制組(適度勞動)的傾向匹配得分值的核密度分布函數。匹配后的效果相對匹配前的曲線趨勢更加平滑,控制組與對照組的趨勢更加接近,說明匹配效果較好,適合使用PSM模型。
2.1.2?平衡性檢驗結果
為保證傾向得分匹配的匹配質量以及估計結果的可靠性,需要進行匹配變量的平衡性檢驗。表2展示了最近鄰匹配(n=3)的平衡性檢驗結果??梢钥闯觯M行匹配后所有的匹配變量的偏誤絕對值均有下降,且所有變量經過匹配后偏誤比例均在10%以下,說明匹配結果較好,滿足平衡性假定。
2.1.3?農民工過度勞動對子代學習成績影響的估計結果
為準確識別農民工過度勞動對子代學習成績的影響,本文采用最近鄰匹配法(n=3)進行分析,采用半徑匹配法(r=0.03)作為穩健性檢驗。表3匯報了最近鄰匹配法與半徑匹配法的估計結果,2種估計方法說明農民工過度勞動對子代學習成績影響的平均處理效應顯著;表4表明農民工過度勞動對子代學習成績排名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農民工過度勞動使得子女學習成績排名更加靠后,學習成績更差。表3和表4說明農民工過度勞動不利于子代學習成績的提升。
2.2?農民工過度勞動對子代學習成績影響的“缺位效應”與“補償效應”
表5、表6和表7分別匯報了陪伴時間對子女學習成績影響的回歸結果、農民工過度勞動對陪伴時間的平均處理效應,以及農民工過度勞動對陪伴時間影響的平均處理效應的異質性。表5結果表明,陪伴時間有助于提高農民工子代的學習成績,這與多數文獻的判斷一致,如萬凌霄等[13]研究發現總體上家庭照料程度與兒童學習成績呈顯著正向關系,其中學習照料與心理照料對子女學習成績的提升更加明顯。由于數據中子代留守數據占比較大,因此,表6中農民工過度勞動對其對子代陪伴時間的影響總體樣本呈不顯著。但通過將隨遷子代與留守子代區分后得出表7,結果表明農民工過度勞動對其對隨遷子代的陪伴時間呈顯著負向影響。表5、表6和表7的估計結果可以驗證農民工過度勞動對隨遷子代學習成績影響的“缺位效應”。
表8和表9給出的估計結果也驗證了農民工過度勞動對子代學習成績影響的“補償效應”,即過度勞動有助于提高子女的學習成績。表8匯報了農民工過度勞動對其工作收入影響的平均處理效應,最近鄰匹配法(n=3)的結果顯示過度勞動能夠顯著提高農民工的收入水平,穩健性檢驗中半徑匹配法亦得出類似的估計結果。事實上,通過增加勞動時間獲取更高收入是農民工群體增收為數不多的方法,也與目前多數研究的判斷一致[1]。表9匯報了農民工工作收入對子女是否參與課外輔導的回歸結果,表明農民工工作收入對子女參與課外輔導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與前文分析一致。表8與表9的估計結果顯示,農民工過度勞動導致工作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子代教育支出。目前也有研究得出類似的結論,如胡楓等[10]認為外出務工的父母所寄回的匯款有助于增加留守兒童的教育支出。
2.3?不同階段的子代學習成績受父代過度勞動的影響
表10和表11匯報了農民工過度勞動與子代上學階段交互性對子代學習成績影響的回歸結果。從中可以看出,隨著子代上學階段的提升,過度勞動對子代學習成績的負面影響逐漸降低。因為初、高中課程知識的難度加大,對教育支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補償效應的正面作用在提升。這與部分學者的研究結論相近,如胡楓等[10]研究發現父母匯款對初中及以上的留守兒童具有更強的正面影響。
總體而言,農民工過度勞動不利于子代學習成績的提升。雖然過度勞動帶來的高收入可以給予子代更好的學習機會。但相對而言,由照料缺位產生的負面效應對子代學習成績影響更大,收入帶來的補償效應僅能緩解這一負面影響,而無法改變這一局面。不過隨著子代升學,進入更高的學習階段后這一負面效應在逐步減輕,其原因可能有2個方面: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加,子女獨立意識的覺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父母的依賴,同時隨著青春期的伊始,父母過度的照料反而容易使子代產生逆反心理,進而不利于學習的提高;另一方面,隨著子代進入更高的學習階段,課程難度的上升使得子代對課外輔導機構的需求增加,需要更高的教育支出,此時過度勞動的“補償效應”將會增加,而缺位效應將會減輕。
3?結論與對策建議
本研究利用CFPS 3期面板調查數據,運用傾向得分匹配法處理農民工過度勞動這一工作狀態的內生性問題,并分析其對子代尤其是隨遷子代學習成績的影響。研究發現農民工過度勞動的工作狀態對其子女的學習成績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進而考慮過度勞動對農民工子女尤其是隨遷子女學習成績影響的“缺位效應”和“補償效應”,研究發現農民工過度勞動會顯著減少其對隨遷子女的陪伴時間,進而負向影響隨遷子女的學習成績,不過,過度勞動增加的額外收入能夠改善子女的教育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減緩陪伴缺失帶來的負向影響。此外,還發現隨著子女進入到更高的學習階段,“缺位效應”造成的負面影響在降低,“補償效應”的正面影響在上升。
中國的經濟增長的奇跡離不開大量農民工的進城勞動,而為了緩解教育支出約束,許多農民工必須長時間超時工作才得以支撐子女的教育支出,然而因此產生對子女的照料缺位則不利于子女的學習成績提升。長此以往,不僅農民工自身容易形成“低技能—過度勞動”的惡性循環,其子女也容易卷入其中進而形成“低技能—過度勞動—照料缺位-成績降低-低技能-過度勞動”的另一惡性循環。對此,提出以下建議。(1)規范農民工工作時間。通過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相關法律法規對過度勞動的約束,保障農民工的勞動時間和勞動報酬不受侵害。(2)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由于農民工過度勞動的根源在于低技能水平無法獲取更高的勞動報酬,需增加勞動時間換取更高的勞動收入,通過職業輔導與就業技能培訓,能有效提高農民工的勞動生產率和在勞動市場的競爭力,從根本上降低農民工過度勞動的意愿。(3)加大對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幫扶力度。通過研究發現,學校教學質量不足是農民工子女參與課外輔導的誘因之一,而積極響應雙減政策、加大對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幫扶,能夠有效的減少家庭教育支出,同時也有助于提高農民工子女的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郭鳳鳴,張世偉. 農民工過度勞動是“自愿選擇”還是“無奈之舉”?——基于過度勞動收入補償的分析[J]. 勞動經濟研究,2020,8(4):75-94.
[2]劉林平,張春泥,陳小娟.農民的效益觀與農民工的行動邏輯——對農民工超時加班的意愿與目的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10(9):48-58.
[3]郭正模. 中國特色的企業超時用工能算“體面勞動”嗎——超時用工及企業內部勞動力市場交易雙方的行為分析[J]. 社會科學研究,2015(4):35-40.
[4]董延芳,羅長福,付明輝. 加班或不加班:農民工的選擇還是別無選擇[J]. 農業經濟問題,2018(8):116-127.
[5]夏怡然.農民工定居地選擇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溫州的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2010(3):35-44.
[6]彭國勝,周茜.父母外出務工對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的影響——基于貴州省6個民族鄉的實證調查[J].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128-133.
[7]陶然,周敏慧.父母外出務工與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基于安徽、江西兩省調查實證分析的新發現與政策含義[J]. 管理世界,2012(8):68-77.
[8]許琪.父母外出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的影響[J].青年研究,2018(6):39-51,92.
[9]YANG D,ALBERT P,WANG S G. Migration and rural poverty i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5,33(4):688-709.
[10]胡楓,李善同. 父母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基于5城市農民工調查的實證分析[J]. 管理世界,2009(2):67-74.
[11]袁夢,鄭筱婷. 父母外出對農村兒童教育獲得的影響[J].中國農村觀察,2016(3):53-63,96.
[12]郭鳳鳴,張世偉. 最低工資提升對低收入農民工過度勞動的影響[J]. 中國人口科學,2018(5):42-56,127.
[13]萬凌霄,馬鈴. 家庭照料對兒童學業成就的影響[J].勞動經濟研究,2020,8(4):21-41.
作者簡介:周凌晨諾(1997-),女,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農村勞動力轉移. E-mail:879869749@qq.com
通訊作者:林慶林(1997-),男,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農業農村政策. E-mail:1287690389@qq.com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197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