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茹玉,解玉強
體育運動過程中發生的損傷,稱為運動損傷[1]。調查和分析運動損傷的原因,積極采取各種預防措施,可以保證教學訓練的順利進行。山東省是我國田徑400米項目的強省,競技成績優異,培養出大批高水平運動員。但隨著田徑運動的發展和競技體育的競爭性、殘酷性,運動員承擔的運動負荷也越來越大,出現運動損傷的幾率也越高,這制約著運動員運動成績的提高和運動生涯的發展。本文對山東省現役400米運動員運動損傷的情況進行調查,分析造成運動損傷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預防和促進策略,旨在提高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和運動成績、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以期為廣大運動員與教練員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1.1 研究方法
1.1.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中國知網的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查閱運動訓練學、競技參賽學、體育保健學等書籍,收集有關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體能訓練學等方面文獻為本研究提供支撐。
1.1.2 問卷調查法
共計發放調查問卷22份,回收22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22份,有效率100%。
1.1.3 數理統計法
運用Microsoft Excel 2010對所調查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為研究提供可靠的數據。
1.2 研究對象
山東省現役400米(青島市體校)22名運動員的運動損傷現狀。
2.1 運動員基本情況與運動損傷的現狀
調查發現,在被調查的22名山東省隊現役400米運動員中,將近50%的運動員入隊訓練超過6年;20%的運動員是新隊員,參訓時間不足兩年;還有一部分運動員入隊參訓3-4年。
在被調查的22名山東省隊400米運動員當中,有3人是國家二級運動員、8人是國家一級運動員、11人達到了國家級健將,占到了所有運動員的50%。運動員的競技成績出色,大部分運動員參加并且獲得過全國田徑錦標賽的名次,超過半數的運動員參加過全運會并獲得成績;個別優秀運動員參加過國際田徑賽事。其中男子最好成績達到46.09秒、女子最好成績達到56.27秒。不同等級運動員所占比例見下圖1。

圖1 不同等級運動員所占比例統計圖
2.1.2 運動員運動損傷的現狀
通過調查發現山東省現役400米運動員的受傷率為100%,每一位運動員在運動職業生涯中或多或少都有過運動損傷。其中11人受傷1-2次、8人受傷3-4次、1人受傷5-6次、2人受傷6次以上,沒有受過傷的人數為0。由此可見,運動員在日常訓練和比賽中受傷情況較為普遍,具體情況詳見表1。

表1 運動員受傷次數統計
2.2 山東省現役400米運動員受傷部位與受傷頻率
在被調查的22名運動員當中,發生運動損傷的總次數為42次,進一步對運動員受傷的部位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大腿和腰部發生損傷的概率最高,受傷頻率同樣為25.7%,其次由高到低依次是腳踝(11.8%)、膝關節(9.5%)、跟腱(7.1%)、腳底(4.6%)、小腿(4.6%)、肩部(4.6%)、髖部(2.3%)、背部(2.3%)。運動員的日常訓練和外出比賽過程中最容易發生損傷的部位是大腿和腰部,這與平時訓練內容和訓練負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由于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上升、或運動員沒有很好的狀態來進行訓練,往往容易損傷。運動員受傷部位與頻率具體情況如下圖2。

圖2 運動員受傷部位與頻率統計圖
2.3 運動員運動損傷的類型
根據調查結果和400米運動項目特點相結合顯示,在運動員參加訓練和比賽期間最高的運動損傷類型是肌肉拉傷(30%)其次是肌肉勞損(25%),其次是肌腱炎(11%)和關節損傷(11%)。除此之外還有韌帶拉傷、皮外挫傷、骨膜炎、骨折等其他運動損傷,但發生頻率不高。400米項目按照項群訓練理論劃分屬于體能主導類速度型項群[2],根據項目的訓練特點,其高頻和高速的爆發性訓練容易導致腿部肌肉拉傷,運動員在提高爆發力的同時還要兼顧訓練速度耐力。在對運動員的調查反饋中得知:大強度的運動訓練課時,肌肉的耐負荷能力達到最高甚至超過耐負荷的最大水平,肌肉超負荷就更容易受傷,久而久之急性損傷更容易轉為慢性的肌肉勞損。運動員具體運動損傷類型詳見圖3。

圖3 運動員運動損傷的類型統計圖
2.4 運動員運動損傷后對訓練課安排的影響
運動員在發生運動損傷后對日常的訓練課有一定的影響,通過表2可以看出:選擇基本無影響的有兩例、選擇休息幾天就好的有6例、有7例選擇不能及時參加訓練、選擇長時間停訓靜養的人次最多,有16例,所占比重最高。由此可見,當運動員在激烈的運動過程或在進行大幅度、大負荷的運動訓練時發生運動損傷后對訓練有直接影響。對于省隊專業運動員來說,平日的訓練課就像是“臺下十年功”,為的就是在競技賽場上的那“臺上一分鐘”。為了那一分鐘的綻放,許多運動員努力拼搏。競技性是競技體育的主要特征[3],高水準的運動競賽能夠帶給觀眾和體育愛好者豐富的視覺盛宴。除了擁有緊張刺激且富有觀賞性的競技比賽之外競技體育還具備殘酷性,運動員一旦受傷或被傷病纏身擊垮無法順利完賽,多年的努力也隨之付諸東流。因此如何更好地預防運動損傷和減輕運動損傷對運動員日常訓練的影響也更加的引起重視。

表2 運動損傷后對訓練課安排的影響
2.5 運動員運動損傷后的情況處理調查
2.5.1 運動員運動損傷后治療情況
在運動損傷發生后有16人選擇每次都及時去治療,所占比重達到72.73%、有6人選擇嚴重時偶爾去治療,所占比重為27.27%、選擇不治療的人數為0,具體情況詳見表3。說明運動員對運動損傷后的治療都擁有較高的重視程度。省隊專業運動員與業余體?;蜻\動隊相比,第一是運動員的思想意識有所提高,運動員對運動損傷后及時接受治療有較高的認知;第二是醫療設施和基礎醫療團隊更加完善,有更好的治療條件,能夠給予運動員及時的醫療幫助。

表3 運動損傷后治療情況統計
2.5.2 運動員運動損傷后采取的治療方式與康復手段
運動員在運動損傷后的康復治療手段多種多樣,有14人選擇了采用兩種及以上治療方法、2人選擇了推拿按摩、2人選擇了康復訓練;通過本次對山東省田徑隊的調查發現:為了讓運動員能夠更好更快地進行運動損傷治療和康復,隊里的醫療設備和醫療人員團隊很齊全;不論是在緊急情況下的運動損傷還是感冒生病都能夠得到及時治療;另外為了迎合運動員需求,在每天的課后都能夠去醫務室進行按摩推拿等放松,有專門人員對其進行處理。

表4 運動損傷后采取的主要治療方法
2.5.3 運動員對預防運動損傷的重視程度
對運動員預防運動損傷的重視程度做了調查,結果顯示如表4:有14名運動員選擇了非常注重、6名選擇了一般注重、2名選擇了很少注重、沒有運動員選擇不注重,可見大部分運動員對預防運動損傷還是非常重視的。運動員對預防損傷的重視程度主要來源于兩個因素:第一是自身因素,本身自己受過傷,感受過傷病纏身給自己帶來的巨大負面影響,損傷恢復周期時間長,競技成績大幅度下降或者停滯不前遇到瓶頸;第二是外部因素,受到隊友或者教練員的提醒和監督,隊伍內部開展提高預防運動損傷的討論會等等,進一步強化運動員對預防損傷的思想意識,并且付出實際行動,減少傷病發生。預防運動損傷應該從運動員自身入手,提高對運動損傷的認識,了解損傷后對機體的危害;同時教練員可以通過運動損傷的實例給隊員們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總結經驗,從而讓年輕隊員了解運動損傷的危害并且引起重視,防患于未然。

表5 對預防運動損傷的重視程度統計
2.6 造成運動損傷的原因
通過調查,在運動員日常訓練和參加比賽的過程中有多種導致運動損傷的原因,其中運動員選擇的最主要原因是運動強度負荷過大,其次是帶傷訓練或比賽,準備活動不充分排在第三位,自我保護能力差排在第四位,注意力不集中排在第五位,除此之外還有情緒低落、爭強好勝心理、過度興奮、訓練內容安排不合理等因素占到少量比重。心理素質不佳和場地器材存在安全隱患不是山東省現役400米運動員造成運動損傷的直接原因,沒有人選擇。
運動強度負荷過大和帶傷訓練是造成運動員運動損傷的重要直接原因,通過對運動員的進一步調查得知:在安排訓練的負荷強度時,教練員沒有充分考慮到運動員可以承受的負擔量,尤其表現在運動員的局部負擔過重引起的細微損傷積累,在專項訓練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肌肉勞損,原本沒能痊愈的傷病容易引發二次損傷;連續做大運動負荷的訓練往往缺乏節奏、引起疲勞的積累,致使運動員的身體機能下降,跑步技術動作下降,協調性差,全身乏力,出現厭倦的狀態。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發生運動損傷。其次是準備活動不充分而帶來的運動損傷,運動員思想松懈,對準備活動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從而導致損傷。具體損傷原因見下表6。

表6 造成運動損傷的直接原因
3.1 山東省現役400米運動員運動損傷率高,在每位運動動員的運動生涯中每人至少受傷過一次以上、最多高達六次以上。
3.2 運動員受傷部位和集中在大腿和腰部,損傷的類型形式大多為急性損傷的肌肉拉傷和慢性損傷的肌肉勞損。
3.3 運動損傷發生后對運動員的日常訓練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多數運動員損傷后無法正常參與訓練。運動員的訓練與競技比賽直接掛鉤,損傷會加劇運動員的身體負擔,無法更好地參與訓練課和備戰比賽。
3.4 山東省現役400米運動員對預防運動損傷的重視程度較高,并且在運動損傷后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接受治療。運動員損傷后的治療方法不局限于某種理療或按摩,而更多的是采用多種治療方法相結合的形式,促進損傷后的及時康復。
3.5 運動強度負荷過大是造成運動損傷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帶傷訓練或比賽而造成的二次損傷。當運動員受傷傷病沒有完全康復時,由于比賽的競技的需要,接著參訓和參賽造成損傷和舊傷復發。
4.1 加強運動員的思想教育工作
在平時的訓練或競技比賽中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讓預防損傷的觀念深入人心;加強運動員的組織性、紀律性教育;普及相關知識,了解運動損傷發生的機理,學習常見損傷后的急救方法。
4.2 合理安排訓練計劃
合理安排訓練計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教練員合理安排訓練課的量和訓練強度,根據運動員的身體機能狀態,布置切實可行的訓練計劃。(2)運動員的準備活動要充分,一般在40分鐘左右,只有準備活動時間充分且合理才能確保接下來的訓練或比賽不出現運動傷害。(3)訓練課中要強調運動員注意力集中,確保訓練的高質量完成,避免開小差和思想懶散而導致損傷的發生。
4.3 加強對運動損傷的監控
4.3.1 提高教練員對運動損傷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知識,可以開展相關知識的培訓工作,提高其執教水平和運動專項的執教能力,加強指揮比賽和統籌規劃能力,根據隊伍的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理念。
4.3.2 隊內相關醫療人員多籌備或多參加一些運動損傷發生的原因和生成機制的培訓,運動損傷的處理辦法等等,給予運動員堅強的后盾。
4.3.3 運動員要做好對運動損傷的自我監督和監控,對自己負責,密切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態。
4.4 加強易傷部位的練習
運動損傷發生后,為了能夠預防薄弱部位或受傷部位的二次受傷,還應該采取積極地措施,提高其機能。例如,為了預防大腿后側的拉傷,要注意發展股后肌群的力量和伸展性、加強臀大肌的力量訓練,激活臀部,能夠分擔大腿后側腘繩肌在高速奔跑時的壓力。為了預防腰部損傷,除了應該增強腰背部肌肉意外還應該注重腹肌的訓練,避免在運動中出現脊柱過伸而導致受傷,以此達到預防和保護腰椎等核心部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