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帆,石海鳳
《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指出,我國到2020年,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體育發展新機制;到2035年,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國[9]。在此背景下,體育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必須加快我競技體育的訓練體系朝著科學合理的訓練體系發展。對競技體育的發展要求進一步提高,目前,在不合理的訓練體系下,運動員進行艱苦的訓練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治療重于防傷、訓練過程中目標不明確與急功近利思想、訓練內容單調與理論失調、訓練方式缺乏創新等一系列問題,面對這一嚴峻的問題,需要要求教練員與運動員從注重“治已病“到注重”治未病“的思想轉變。并且成為學術界十分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從對概念的解析、訓練體系的內容、建議等方面進行分析。從而構建集“訓、科、醫、教、服”一體化的科學化訓練體系。
中醫學歷來重視預防,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強調“防患于未然”,并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為比喻,來闡明治未病的重要意義[1]。“治未病”又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已病防變。隨著“建設體育強國的戰略目標”的提出,科學的訓練體系備受關注,近年來我國競技雖然取得長足發展,但問題依舊突出,如老隊員退役后起之秀無法挑起重擔,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社區體育各自為戰,訓練和競賽無法緊密銜接。所以,設體育強國必須注重“治已病”到聚焦“治未病”的科學訓練體系。
明天的訓練從今天的恢復開始。在運動生理學中恢復過程指:人體在運動過程中和運動結束后,各種生理機能和能源物質逐漸恢復到運動前水平的變化過程[2]。目前,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一直都是備受的訓練問題,競技水平提高,離不開兩者的合理訓練。隨著競技體育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訓練目標也越來越明確,訓練的手段也越來越多元化,尋找有效、安全性強、與訓練相結合的恢復方法是體育科學研究長期以來的重點與熱點。與此同時,對運動員訓練過程中的恢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運動實踐中訓練致疲致傷以及有效恢復是運動訓練得重要內容;往往在運動訓練中訓練與恢復往往脫離開來,使運動員在實踐過程中大運動量或者大強度的進行訓練,訓練后恢復性訓練卻無法跟進,最終到傷病和下一階段的訓練質量降低等問題。國家游泳教練陳運鵬認為:“合理安排訓練的本身就是最好的恢復,如果訓練安排得不合理,甚至胡練,即使以后泡在人參湯里也無濟于事”[3]。在運動訓練過程中,伴隨著運動員的疲勞恢復與多學科的訓練監控,以實現運動的應激適應生成競技能力[4]。所以,沒有訓練恢復就沒有訓練。
競賽是各項體育運動發展的杠桿,是檢驗訓練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學合理的競賽體系對于競技體育的發展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學校體育是整個體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重點,學校體育的運動訓練體系是國家培養運動員的基本途徑。為此,學校體育、社區體育、競技體育實現整體聯動,為實現構建競賽賽制與學校體育銜接體系,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現代化體系競賽體系,對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國的戰略目標實現及其重要。
2.2.1 根據項群劃分,可以把競賽劃分為以個體參與形式為主的體能主導類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競賽,可以根據該項群中的主導性因素制定相關賽事,如:田徑中100米的主導因素以素質、機能、形態為主;3000米中以機能、素質。讓更多的學生和群體參與其中,發現自己長處,提高學生參與體育競賽的自信心,更好地推動全民健身的開展;開展以小組參與形式為主的技能主導類難美性和準確性基本技術競賽,如足球中兩組學生之間顛球比拼和繞桿射門比拼等,通過這些基本技能競賽能夠提升學生的足球的基礎技能和球感,達到比賽帶動訓練的目標;開展以班級和團體參與形式為主的技能主導類隔網對抗性、同場對抗性、格斗對抗性的戰術競賽,如足球中越位與反越位戰術、無球跑動戰術、籃球中人盯人戰術等,開展以班級和團體的戰術競賽主要提高學生的團體合作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2.2 根據學校內外劃分競賽形式,分為校內體育競賽,如班級賽、年級賽、校級聯賽賽、高校老鄉賽;校外體育競賽,如友誼賽、邀請賽、錦標賽等一系列賽事。通過體育競賽,推動體育活動的開展,也是檢查教學質量、訓練效果,提高基本技能,是營造校園體育活動氛圍的重要組成部分。
運動訓練科學化的根本出路在于認識規律、遵循規律;運動訓練理論是運動訓練實踐的先導,起到指導、支配訓練行為的作用,其認識深度、把握程度、更新速度直接影響著競技體育的發展[4]。
運動訓練理論源于運動訓練實踐,又指導著實踐并接受實踐的檢驗[4]。目前,我國的訓練實踐存在著與訓練理論相脫節,各自獨立發展。同時,大部分基層教練員依舊依靠自身長期的實踐經驗指導訓練。所以構建訓練理論越訓練實踐銜接體系對我國競技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科學的運動訓練是在正確的運動訓練理論指導下進行的,理論的科學性越強,訓練的效果就越好,否則就適得其反,同時運動訓練理論源于運動訓練實踐,又指導著實踐并接受實踐的檢驗[5]。在運動訓練過程中,我們應當知道運動員競技能力及其領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這給教練員和運動員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需要教練員以及科研單位進行不斷進行科學研究,把握各個運動項目規律和訓練規律,努力實現訓練理論與訓練實踐相銜接,形成科學的運動訓練監控、科學的身體機能監控、科學的飲食監控、科學的傷病治療、預防監控,構建理論與實踐協同發展促進的一體化科學管理訓練體系。
2016年10 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頒布,“體醫融合”首次被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同時,體醫融合成為現代高校體育教學、群體訓練的創新方向[6]。體醫融合”是將醫療的生理、生化等指標運用到體育運動中,發揮醫療的監督、指導作用,以確保體育運動的科學性、安全性、可持續性。對于競技體育而言,競技體育具有競賽對抗性得特征,優異運動成績得取得不僅需要科研得支撐,也需要醫療系統對運動員提供運動損傷、急救得醫學處方[7]。在不科學的高強度大負荷運動下運動身體機能易受破壞,從而導致遇到傷病的發生。目前,“體醫融合”是將體育與醫療系統的優勢相對接,防止各自為戰,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滲透、協調發展[8]。達到緩解運動疲勞,提高運動成績,預防傷病的產生起著重要作用。
在競技體育的訓練過程中,運動損傷的預防和科學治療是科學訓練不可缺少的部分,關系到運動員下一階段的訓練以及運動員的運動生涯和運動壽命的長短,甚至關系到運動員在最佳競技狀態的競技能力的保持時間。所以科學的預防和治療在競技體育的訓練體系中顯得特別重要。搭建體醫融合得健康科學訓練體系,實現醫體技術融合、信息資源共享融合,使競技體育訓練更具科學性、醫學手段更具實用性。
目前,受到社會學、訓練學諸多因素的影響,受到地域、教練員等條件的限制,早期定向選材總會有“漏選”“錯選”“非最佳選”等情況發生[9],為了改變這種現象,通過跨界跨項目選材,不僅可以解決競技體育發展的后備人才系統性的不足,還可以打破各省份和專項之間的選材壁壘,讓更多的運動員找到適合自己的領獎臺,同時不耽誤運動員競技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更快的讓運動員在不同的環境、項目中發揮運動員自身的優勢,找準自己的核心位置,對提高我國訓練體系的效率有著積極的參考價值。
各級專業隊、俱樂部必須要有一套科學的選材體系—訓練體系—培養管理體系—競賽體系,擴大基層運動的參與人口做好選材金字塔的塔基,為我競技體育發展輸送后備人材。當前我國各年齡段的青少年訓練存在連續性脫節,部分冷門項目后備人才嚴重缺乏或斷裂,熱門項目的各階段訓練內容不合理等問題,當前,面對這一問題,需要以青少年基點,把選材和培養以及訓練掛鉤起來,小周期和大周期相結合,改變以往的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我國競技體育核心隊員的缺失已經嚴重影響我國競技體育發展和進步。核心隊員在競技場上具有機智果斷、全局和整體意識的素質;具有領導和組織指揮能力;更要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全面的技術,在比賽的關鍵階段取勝的作用和在場下要起到榜樣的作用。同時必須重視各個位置、各個項目多核心隊員的培養、選材、訓練,以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效果,提高整個團隊技戰術的銜接,使得整體競技水平不受到其他核心隊員的缺失,而導致競技水平的下降。
隨著我國運動訓練不斷科學化,重視訓練過程出現的各項問題更加重要,例如:網球運動中的肩袖損傷、籃球運動踝關節扭傷及自行車運動員膝傷等問題,都是需要科學的跟蹤,針對容易出現的問題改進訓練方法,進行科學預防,從而對跟蹤訓練過程而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評估,探索出各個項目的關聯性,尋找項目訓練基本規律,創新訓練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科學訓練,提高訓練的效率。
據彭杰論文指出,在我國要培養一名奧運會金牌運動員,國家大約需要投入2000萬人民幣[8]。所以,延長運動生涯,創造優異的運動成績是目前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應該審視的重要問題;網球運動員費德勒39歲高齡,依舊保持著高水平的競技能力,這與科學得當的訓練方法手段的是密不可分的。這說明運動員運動生涯的延長,訓練方法手段是否科學是關鍵,科學合理的控制運動量和運動強度,有利于運動員競技能力長期保持,延長運動員的運動壽命,實現短期對運動員培養投資的最大收益。
構建科學合理的訓練體系,各個學科、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各個部門要做到溝通協調和聯動,一切都要以運動員的訓練為中心,將近期訓練的培養目標和運動員的長期培養體系融為一體。同時要厘清楚跨界選材的各項科學指標,如何實施青少年的梯隊建設,關系到我國競技體育后期發展,核心隊員的培養問題和運動員訓練過程的跟蹤數據的采集問題等,只有聚焦到“治未病”上來,做到未病先預防,出現問題及時解析的科學體系。
最后,構建跨學科、跨地域、跨行業、跨部門的競技體育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加強科研攻關、科技服務和醫療保障工作。加大對訓練基地和學校的科研、醫療、文化教育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