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好,楊文革
山地戶外運動是指在海拔3500米以下的山區、丘陵開展的活動,是一項與登山有關的戶外運動項目。這項運動有著親臨大自然的特點,讓人們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從大自然中得到鍛煉,山地戶外運動是一項集運動、健身、探險為一體的一項綜合性運動,隨著國家不斷地發展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地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健康的問題,走出家門走出校園參加體育鍛煉。由于戶外運動的興起,吸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眼球,開始接觸戶外運動項目,山地戶外運動是一項不分男女性別、不分年齡大小人人皆可參與的大眾性運動。凡是從事體育運動項目都會有一定的安全風險,下面,通過查閱書籍、知網、專家訪談等方法,分析一下在山地戶外運動中常發生的一些疾病和損傷。讓人們更加安全地參與山地戶外運動。
2.1.1 運動性腹痛
2.1.1 .1 原因
平時缺乏體育鍛煉,沒有良好的體能儲備,突然進行大強度的登山運動,人體的內臟器官機能卻無法適應;在進行登山過程中,準備活動不充分,沒有調整好呼吸節奏,呼吸過于急促、短淺;還有呼吸方法不當,用嘴去呼吸,會吞入一些冷空氣,引起胃痙攣從而感覺腹部疼痛;還有一些常見的腹內疾患,比如:慢性闌尾炎、慢性肝膽疾患、潰瘍病等,當患者參加大負荷量的運動時,病變的位置發生牽拉、震動等刺激,即可發生疼痛;此外,當運動量過大時,會產生大量汗液,丟失鈉鹽,導致水鹽代謝紊亂,最后引起腹直肌痙攣。
2.1.1 .2 預防
在日常生活中,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提高體能儲備;在登山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活動,攀登過程中,控制好速度,調整好呼吸節奏;不要空腹運動;大量出汗后及時地補充鹽分。
2.1.1 .3 處理
攀登過程中發生運動性腹痛時,應適當減慢攀登速度,調整呼吸,加大呼吸的深度,還可以用手指按壓腹痛的位置,一般情況下可以減緩疼痛。穴位按摩也可以減緩腹痛,例如,用手指按壓內關、足三里等;如果是腹直肌痙攣引起的腹痛,可以采用按摩腹部使其放松。
2.1.2 低血糖癥疾病
2.1.2 .1 原因
由于山地戶外運動周期比較長,地理環境的特殊性,難以保障運動者的飲食問題,很多情況下,必須要求參與者自帶食品。低血糖癥一般情況下是在饑餓狀態下,并且長時間的運動,大量消耗血糖,使糖代謝功能紊亂,輕者會感到饑餓、無力、出冷汗等情況;重者則會出現四肢發抖、神志不清、語言表達不清、呼吸急促等。
2.1.2 .2 預防
進行登山運動時,多帶一些高熱量食物,不要在饑餓狀態下進行大運動量活動,出現一些癥狀時應立即停止運動原地休息。
2.1.2 .3 處理
運動性低血糖應第一時間進食,吃一些糖果、餅干、面包或者喝點蜂蜜,通常在10分鐘左右癥狀可以得到緩解。
2.1.3 肌肉痙攣
2.1.3 .1 原因
肌肉痙攣就是老百姓俗稱的“抽筋”,是一種肌肉不自主的強直收縮。在寒冷天氣情況下,進行山地戶外運動,由于準備活動不充分,肌肉的粘滯性比較大,身體機能還未進入工作狀態,在寒冷天氣的刺激下,腓腸肌很容易發生肌肉痙攣。其次,由于山地戶外運動是一項運動周期比較長,強度比較高,會引起過度疲勞或者代謝產物堆積,此時如果小腿突然用力蹬地,很容易造成腓腸肌痙攣。
2.1.3 .2 預防
運動之前做好必要的熱身準備活動,平時加強自我鍛煉,提高耐寒能力。在進行大運動量活動時,要補充一些含鹽的運動性飲料。
2.1.3 .3 處理
當發生肌肉痙攣時,讓患者平躺在地,利用牽引肌肉痙攣的方法,牽引者用雙手握住患者的腳尖,緩慢地將患者足踝進行背伸,合理使用牽引力,切勿過大,會造成肌肉的拉傷。當肌肉痙攣比較嚴重時,還可以采用按摩和針灸療法,對腓腸肌進行揉捏、按壓等,使其得到放松。
2.1.4 中暑
2.1.4 .1 原因
山地戶外運動是一項走進大山里的室外運動,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尤其在炎熱的夏天,氣溫高、濕度大、熱輻射強加上高強度的運動,很容易造成人體生理功能紊亂,比如:體溫調節、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等等。然而,當人體沒有及時的降溫或者補充液體時,中暑的癥狀很容易被引起。此外,還有一些影響因素包括年齡、體弱多病者、肥胖、睡眠不足等。中暑先兆會出現體溫升高、注意力不集中、頭疼、多汗、頭暈、口渴等癥狀,輕度中暑除了中暑先兆癥狀嚴重外,還會出現心率加快、大量出汗、面色潮紅、體溫在38.5°以上等癥狀。重度中暑除了以上癥狀外,還可能發生暈厥或者痙攣,體溫上升到40°左右。
2.1.4 .2 預防
高溫炎熱天氣盡量減少山地戶外運動,出行前一定要注意自身的睡眠狀況,不要熬夜、喝酒。背包里多備一些防暑清涼飲料。
2.1.4 .3 處理
中暑先兆和輕度中暑應迅速停止運動,轉移到陰涼處休息,補充防暑清涼飲料,進行物理降溫,若發生頭暈、頭疼癥狀時,可以服用一些藿香正氣水。重度中暑時,首先及時撥打急救電話,迅速轉移到陰涼處,解開衣扣,用毛巾擦拭患者進行物理降溫,如果有條件的話,用冰塊冷敷頭部、腋下等。
2.2.1 肌肉拉傷
2.2.1 .1 原因
肌肉拉傷在體育運動中是一種發生率很高的損傷,參與者體質較弱、訓練水平較低,肌肉的力量和柔韌性較差;沒有良好的準備活動,肌肉的生理機能不能達到登山所需要的狀態就直接開始活動,氣溫因素的影響,冬季天氣比較寒冷,尤其在大山里,溫度會更低,濕度也會更大;這些因素很容易造成肌肉的拉傷,還有在登山的過程中,大腿用力過猛或者一腳踩空也是很容易造成肌肉拉傷的。大部分會發生在大腿后部肌群、小腿三頭肌等。
2.2.1 .2 預防
在冬季,出去戶外登山一定要注意身體的保暖;平時加強身體的鍛煉,提高肌肉的力量、柔韌性和彈性;出發之前,做好必要的熱身準備活動。
2.2.1 .3 處理
肌肉拉傷的程度可分成三個級別,輕度、中度、重度,輕度則是一小部分肌纖維斷裂,外表看起來沒什么問題,只有當用力或按壓時才會感覺到疼痛,處理方法冰敷和綁上彈性繃帶,并輕微的活動肌肉不要變硬,兩到三天后可以進行熱敷和康復運動;中度則是一大部分肌纖維斷裂,并出現患部外表腫脹皮下出血,24到48小時內進行冰敷和綁上繃帶,并輕微的活動,三到四周可以完全恢復;重度則是肌纖維全部斷裂,并大量出血,這種情況首先進行冰敷和綁上繃帶,然后送到醫院手術治療。
2.2.2 扭傷
2.2.2 .1 原因
山地戶外運動的場所都是在叢林、山路,它們的特點是道路不平、路面濕滑;在冬季的時候登雪山,氣溫低,山里的道路積滿了雪,有時候不知道雪下是什么情況,一腳踩下去很容易踩空,引起踝關節扭傷,下山時好多道路結冰,一不小心就會滑倒,造成膝關節、腕關節的扭傷。
2.2.2 .2 預防
加強自身關節周圍肌肉力量訓練,可以在關節周圍帶上保護措施,起到支撐固定作用;在徒步過程中,注意路面情況,防止摔倒,穿著登山專業用鞋。
2.2.2 .3 處理
扭傷的程度可以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輕度扭傷是一小部分韌帶纖維的撕裂,首先進行冰敷、加壓包扎,每兩個小時冰敷20分鐘,消除腫脹,24小時之后進行熱敷,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中度扭傷是一大部分韌帶纖維的撕裂,處理方法是石膏或支具進行固定6周,避免患處的運動,重度扭傷是韌帶纖維完全斷裂,這種情況需要手術治療。
2.2.3 擦傷
2.2.3 .1 原因
由于山地戶外運動是在大山里,在山里徒步和登山不像在操場上跑步,它具有一定的風險,山里的道路是崎嶇不平的,路面上有很多碎石頭,而且路的兩側有許許多多的樹枝和雜草,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被樹枝擦傷或者摔倒被碎石子擦傷。膝關節、肘關節、手掌及面部等處都是很容易造成擦傷。
2.2.3 .2 預防
夏天進行山地戶外運動時,盡量下裝穿長褲,上衣多加一個外套,減少皮膚裸露面積;注意力集中,防止摔倒擦傷;穿上合適的登山鞋或徒步鞋,防止腳上打滑摔倒。
2.2.3 .3 處理
若傷者創面較小,傷口干凈且不深,可以先用清水對創傷面進行清洗,然后涂抹碘伏進行消毒;若傷者的傷口沾有泥土、沙粒等污物時,應用肥皂水進行沖洗,然后再用清水清洗,最后用碘伏進行多次消毒。
2.2.4 骨折
2.2.4 .1 原因
山地戶外運動活動場地大都是在大山里,走的道路凹凸不平,一般情況下道路是石頭鋪成的,然而,如果參與者稍不注意摔倒時,手掌著地或被手臂被臺階碰一下,很容易發生掌骨骨折或手臂骨折;股骨頸骨折極易發生在老年人身上,比如老年人摔倒后髖部疼痛,就有可能發生骨折。
2.2.4 .2 預防
復雜路面情況下,應多加小心,同伴相互協助,防止意外摔倒事故發生。
2.2.4 .3 處理
骨折一般情況下分為閉合性和開放性,閉合性骨折是指皮膚軟組織沒有破損,開放式骨折是指骨折處有出血。一旦骨折,第一時間停止運動,有創傷時,先止血包扎,然后再進行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