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強 ,靳彥卿 ,李 霞 ,張武云 ,李衛偉 ,李 靜 ,宋毅飛 ,郭海風 ,李艷艷
(1.山西省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總站,山西太原030001;2.臨汾市植保植檢站,山西臨汾041000;3.洪洞縣農業服務中心,山西洪洞041600)
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是山西省第二大糧食作物,全省常年種植面積在56 萬hm2以上[1-2],其豐產豐收對全省夏糧及全年糧食產量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碧護)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內含天然植物內源激素、黃酮類催化平衡成分、氨基酸類化合物及抗逆誘導劑等30 多種物質,能夠誘導作物提高抗逆性、增加產量和改善品質、解除藥害[3-15]。3%卵磷脂·維生素E 懸乳劑(安融樂)是一種新型生物助劑,主要成分為卵磷脂和維生素E,能夠促進作物生長發育,提高作物產量,及增加除草劑防治效果[16-18]。單硅酸水劑(融地美)是一種高活性離子態液體硅肥,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狀,緩解重金屬毒害,促進作物生根和植物光合作用,增強作物抗旱、耐鹽堿、抗病蟲能力,提高肥料吸收利用率,明顯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目前,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對農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影響的研究多集中在蘋果、梨、葡萄等果樹上,對小麥生長的影響研究較少。張瑞萍等[14]研究發現,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提高小麥出苗率、促進小麥分蘗和根系生長、提高小麥抗病蟲能力。本研究通過田間試驗,驗證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對小麥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從而為小麥增產提質提供新方法,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供試小麥品種為鑫麥296。
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碧護)由德國阿格福萊農林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生產;3%卵磷脂·維生素E 懸乳劑(安融樂)由南非尼勒思科882 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單硅酸水劑(融地美)由美國太瑞科技國際有限公司生產。
試驗地位于洪洞縣大槐樹鎮馮張農場,試驗地塊肥力中等偏低,管理水平一致。試驗作物于2018 年10 月8 日播種,每公頃播種量300 kg。播種前施底肥1 次,肥料品種為復合肥N∶P∶K=18∶20∶5,每公頃用量750 kg。小麥全生育期分別于封凍前、返青—拔節期、灌漿期各澆水一次。試驗期間,病蟲草害防治使用吡蟲啉、三唑酮、苯磺隆等藥劑防治蚜蟲、白粉病和田間雜草,各處理區使用藥劑和劑量一致,為試驗所在地農戶常規病蟲防治藥劑。
本試驗共設2 個處理和1 個對照,其中,處理1 為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卵磷脂·維生素E懸乳劑。播種期按照每15~20 kg 種子使用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1 g+常規拌種劑拌種;分蘗至起身期每公頃噴施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30 g+卵磷脂·維生素E 懸乳劑225 mL+200 g/L 氯氟吡氧乙酸乳油600 mL;拔節至抽穗期每公頃施用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30 g+卵磷脂·維生素E 懸乳劑225 mL+病蟲害防治常規用藥。處理2 為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卵磷脂·維生素E 懸乳劑+單硅酸水劑。播種期按照每15~20 kg 種子使用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碧護)1 g+常規拌種劑拌種;分蘗至起身期每公頃噴施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碧護)30 g+卵磷脂·維生素E 懸乳劑(安融樂)225 mL+單硅酸水劑(融地美)45 mL;拔節至抽穗期每公頃噴施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碧護)30 g+卵磷脂·維生素E 懸乳劑(安融樂)225 mL+單硅酸水劑(融地美)45 mL。對照為常規藥劑處理。播種期常規拌種劑拌種,返青起身期每公頃噴施200 g/L氯氟吡氧乙酸乳油600 mL 防除麥田雜草,拔節至抽穗期施用常規藥劑防治病蟲害。使用衛士牌背負式電動噴霧器施藥,每公頃用藥液300 kg;各處理小區之間設寬1 m 的隔離帶,小區面積1 100 m2,重復3 次。
1.4.1 產量指標測定 于小麥蠟熟期采用5 點取樣法,每點抽樣20 株,記錄小麥單位面積穗數、穗長、穗粒數、千粒質量等。
1.4.2 實際產量測定 于收獲期各處理和對照各選一塊田,用收割機實收進行測產,折算出單位面積產量,計算增產率。
試驗數據使用Excel 2007 和SPSS 22.0 軟件進行處理和方差分析。
從表1 可以看出,與對照相比,處理1 和處理2的穗長分別增加了1.45%、0.36%,處理1 與對照之間差異極顯著,處理2 和對照之間差異不顯著;處理1 和處理2 的公頃穗數較對照均有所增加,增長率分別為1.44%、1.39%,與對照之間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處理1 和處理2 較對照的穗粒數增加明顯,分別增加了4.03%、2.35%,均達到極顯著水平;處理1 和處理2 的千粒質量與對照相比增幅較大,分別為5.64%、3.05%,各處理之間均達到極顯著性差異。綜合分析,處理1 對小麥生長發育影響要好于處理2。

表1 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對小麥生長發育的影響
于收獲期實收測定的各處理小麥實際產量見表2。從表2 可以看出,與對照相比,處理1 和處理2 的產量均實現了增長,增長率分別為9.65%和5.09%;處理1 的增產幅度較處理2 高4.56 百分點,達到極顯著水平,可能與處理2 在分蘗至起身期未使用除草劑有關。
試驗表明,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與卵磷脂·維生素E 懸乳劑及單硅酸水劑結合施用,對小麥產量形成三要素的單位面積穗數、穗粒數、千粒質量都有促進作用,可有效提高小麥產量。其中,以全生育期使用3 次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與卵磷脂·維生素E 懸乳劑效果較好,增產率可達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