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輝
(廣東省海洋漁業試驗中心,廣東 惠州 516081)
廣東是海洋漁業大省,也是水產品生產、消費和出口大省,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廣東省政府“漁業強省”的戰略規劃引導下,廣東漁業大力發展現代漁業,制定和完善符合實情的現代漁業政策,集約節約使用自然資源和生產要素,保護漁業生態環境,加快漁業生產現代化。2019年廣東省漁業經濟總產值(3623.94億元)位居全國第2,僅次于山東;水產品總產量(866.4萬t)位居全國第1,為廣東省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環境價值。然而,在廣東漁業快速發展的時期里,現代漁業發展存在一些制約的因素,如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突出,生態環境保護形勢嚴峻等,漁業產業發展中存在發展方式粗放、結構不合理,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比較突出。
廣東省海洋面積廣闊,海岸線綿長,漁業資源豐富,是我國漁業經濟大省。根據2016—2020年廣東農村統計年鑒統計數據顯示,廣東漁業總體發展態勢良好,漁業經濟呈現出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勢頭,通過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漁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產業規模大幅度擴大,各項指標保持增長趨勢。水產品市場供給充足,漁民收入穩步增長,二、三產業蓬勃發展。
表1 2015—2019年廣東漁業經濟總產值及構成
漁業經濟發展狀況可通過漁業經濟總產值來衡量,根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鑒》和《廣東農村統計年鑒》統計,2009—2018年間,廣東漁業經濟總產值從1446.33億元增長到3452.54億元,占農業(農林牧漁)總產值的比重由19.81%增長到21.6%。2019年廣東漁業經濟總產值到達了3623.9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為(漁業產值)1458.46億元,比上一年增長3%;第二產業為(漁業工業和建筑業產值)421.17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6%;第三產業為(漁業流通和服務業產值)1744.31億元,比上一年增長4%(見表1)。根據2016—2020年統計數據顯示,廣東省漁業總體發展穩定,漁業經濟呈上升趨勢,產業結構發生調整,各項漁業指標呈增長態勢(見圖1)。
圖1 2015—2019年廣東漁業產值及構成
水產品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之一,近年來,受自然資源約束以及漁業政策調控的影響,漁業發展重心從“捕撈為主”轉變為“養殖為主”。2019年廣東省全省水產捕撈總量達到137.25萬t,同比下降4.67%。其中,海洋捕撈產量119.57萬t,同比下降6%;遠洋捕撈產量6.78萬t,同比增長28%;淡水捕撈產量為10.9萬t,同比下降5%(見圖2)。養殖業的發展可快速推動水產品產量的提高,不僅可以保證市場上水產品的消費,又可豐富城鄉居民“菜籃子”的供給。
圖2 2015—2019年廣東捕撈產品產量及構成
2015年廣東省水產品總產量達到了858.22萬t,比上一年增長了2.62%,水產品人均占有量為79.1kg,比上一年增長了3.4%。2016年水產品總產量持續上升,達到了873.79萬t,比上一年增長了1.81%,水產品人均占有量為79.44kg,比上一年增加了0.43%。2017年廣東省水產品總產量為833.54萬t,比上一年減少了4.6%。
隨著廣東省漁業經濟的不斷增長,大大調動了漁民的生產積極性,漁民的經濟收入也在不斷提高。圖3顯示了2015—2019年間,漁民人均純收入一直保持上升的趨勢。到2019年,廣東省漁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21996.75元,同比增長8.43%;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2.71元,同比增長8.25%。漁民經濟收入與漁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質量的改善息息相關,同時也關系著新漁村的全面建設,因此漁民收入增加是當前漁業經濟發展的一個重點。
圖3 2015—2019年廣東漁民人均收入
2018年相關漁業數據顯示,廣東省水產品進出口總量為147.69萬t,進出口總額為62.07億美元,占全國比重為16.69%,位居全國第3位,同比分別增長了7.87%和18.28%。其中,進口量87.29萬t,達到26.24億美元,出口量60.4萬t,達到35.8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了5.21%和4.29%(占全國的比重為17.66%,位居全國第2位),貿易順差9.59億元。可見,廣東省近幾年進出口貿易增長較快,總額穩步增長。但2019年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有所下降,出口量為57.81萬t,出口額為32.05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了4.32%和10.56%。
近年來休閑漁業受到政府及各級漁業主管部門的重視和大力發展,從2015—2017年年均增長速度為17.91%。2018年全國休閑漁業產業迅猛發展,廣東休閑漁業也隨之飛速發展,產值達到105.8億元,比上一年增長200%,占到漁業經濟總產值的3%。其中,休閑垂釣、旅游導向型休閑漁業產值、采集業產值、觀賞魚產業產值以及休閑漁業釣具、釣餌、觀賞魚漁藥及水族設備產值都大幅度提升。2019年廣東休閑漁業產值持續增長,達到118.8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2.29%(見圖4)。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廣東省漁業經濟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是農業、農村經濟中重要的支柱產業。
圖4 2015—2019年廣東休閑漁業收入
漁業發展主要依靠產量的增長和規模的擴張,以及自然資源和廉價勞動力資源發展起來的,然而這些資源是有限的,從而使漁業發展和漁民的生活都面臨巨大的壓力。目前,廣東省漁業發展也面臨挑戰,由于過度捕撈使資源衰退、水污染日趨嚴重、漁船經濟效益下降、優質漁業品牌少和水產品的價格持續低迷,特別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水產品價格更是跌入低谷,使漁業可持續發展困難重重。
廣東省現有海洋漁船6.5萬艘,漁業捕撈能力已遠遠超過漁業資源的再生能力,違規作業如濫捕濫撈、電炸毒魚等屢禁不止,水生生物的生存條件不斷惡化,一些珍稀的水生野生動物更瀕臨滅絕。一些地區的漁業發展還會受到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使漁業資源出現洄流性和共有性不能相匹配。目前,漁業資源衰退趨勢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漁獲物種低值、幼雜魚較多,優質海產品比例不高,粵東西、珠江口和北部灣漁場已難以形成大規模的漁汛,部分海域更是趨于荒漠化,可供開發的漁業品種越來越少。
廣東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極大地受到海域環境污染問題的制約,近十幾年來,近岸海域面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是受生活以及廢水、廢氣和工業殘渣排放到近海水域,還有海水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排泄物、漁業用藥、未凈化的育苗廢水等都會造成海域污染。水域的污染會導致水生動物的生存環境以及水生野生動物的棲息場所的破壞,從而使水域環境出現“荒漠化”現象。人為的過度使用使得海洋污染加劇,漁業污染事件及海洋赤潮頻發,嚴重影響了廣東省現代漁業的發展速度。在一些海域進行高密度養殖,會破壞近岸漁業水域的生態環境,影響魚類幼仔的存活率和繁殖力,漁業資源急劇衰退。從某種程度來說,生態環境價值對海洋資源的重要性超過其經濟價值。目前,傳統資源開發觀念仍然主導著人們的思維,生態價值、環境價值方面的概念尚沒有做到深入人心,實際生產和管理中往往被忽略[1]。
根據調查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廣東省漁業科技專利占我國前列,但2018年廣東省漁業創新科技帶來的貢獻率僅占據36.87%,相比其它海洋大省和發達國家及地區,廣東省的整體漁業科技水平不高,漁業科技推廣力度不夠,科研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率不高,沒有將科研成果運用于疫病防控、質量監管、應急管理等方面,當前大量的研究成果屬“閉門造車”的研究,難以轉化為實際生產實踐成果。海洋產業技術創新還比較分散,產學研結合科技創新體系不夠完善[2]。市場信息反饋不及時,導致有效資源漁民不能及時得到。養殖良種缺乏,主導品種退化,關鍵技術未能取得實質性突破。
國家缺乏社會化的服務支持體系,財政支漁不夠,科技體系和教育體系支撐薄弱。對水產苗種、良種良法、休閑漁業發展支持不到位,內陸漁業資源保護和修復力度有待加大。對于漁民的教育重視不足,影響了漁民整體素質的提高,難以適應現代漁業發展的現實要求。而在日本,政府每年要花費1億美元以上獲取太平洋國家和周邊國家沿海地區的捕撈權,且政府還為遠洋漁船提供補貼并幫助其進行漁具的升級改造,以確保遠洋捕撈實力。
種質是廣東省現代漁業發展的短板,也是穩定漁業生產的重要手段,種業作為養殖產業鏈的源頭,決定了現代漁業發展的未來。廣東省現代漁業的發展要緊密圍繞主導養殖品種,發展現代育種新技術,提高現有培養品種的優良性狀和抗病能力,加強水產品繁育中心的建設,建設水產種質資源庫,提高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和創新能力,提高廣東省養殖苗種良種覆蓋率,加大新品種的科研攻關,保證廣東省擁有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的水產品種。同時,積極引進新品種,確保全省養殖品種的多樣化。在2020年度廣東種業高質發展論壇上,相關專家學者呼吁廣東要加快推進省級以上良種場的建設和良種場“質量”的監督。扎實推進廣東水產苗種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提升種業競爭力[3]。
完善漁業資源和生態保護政策,加強漁業資源保護修復,著力改善生態環境是廣東省現代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大事,雖然廣東省制定了休漁禁漁措施,但是休漁期禁漁期漁民補助有限,導致漁民非法電魚、炸魚等違法捕撈時有發生,直接引發了嚴重的資源衰退。建議在現有政策的基礎上,加強伏季休漁和內陸禁漁措施的實施,遵循水域漁業資源繁衍規律,科學的制定休、禁漁時間,在資源破壞嚴重的區域,適當延長休漁期執行時間長度或劃定禁漁區,科學定制網具尺寸大小,減少幼小、低值漁獲物比例,提高養護政策的執行效果,促進魚類資源有效恢復。同時,推行生態環境修復政策,制定適合尾水排放標準,加強宣傳和執法監督,增強使用者的資源保護責任感,認真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廣東省現代漁業要發展就要打破現在的局面,統籌優化養殖布局,以環境承載力和養殖容量為基礎,制定符合本省實際的水域灘涂規劃,劃定養殖區、禁養區和限養區,轉移清除禁養區內的養殖生產,控制限養區的養殖規模,合理規劃近海養殖結構和布局,調減近海養殖網箱數量,發展深水網箱;大力開展海魚陸養集約化轉型,推廣標準化健康養殖模式,發展以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為主要形式的設施漁業[4],充分利用內陸優越的自然條件,重點打造產業集群與區域發展形成產業體系,培育特色主導品種和品牌效應,推廣發展稻田養魚、魚菜共生等綜合生態種養模式;制定休閑漁業發展指導意見,完善休閑漁業扶持政策,推動沿海經濟地區發展都市觀光漁業,打造具有粵西北特色的民俗文化休閑漁業精品,形成休閑漁業產業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近年來,廣東省財政對漁業科技投入的力度持續加大,2018年至今累計投入資金近22億元,實施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23個,帶動社會投資資金96.6億元。有力地推動了主導經濟品種育種、水產重大病害防治、深水網箱裝備、水產加工技術的突破和創新,但是目前還有大量的研究成果難以轉化為實際生產成果,且科研院所間缺乏交流,未能形成有效科研體系,從而出現了部分科研工作內容重疊,資源浪費。廣東省在今后的漁業發展過程中應當把握好總體方向,對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技術科研難題,如高經濟價值的水產品繁育、水產品疫病防控、健康養殖技術、現代漁業設備等方面進行攻關;在現有專家庫的基礎上,加入基層技術人員,確保政府所制定的漁業政策更具可操作性,更易被漁民所接受。
在科技成果應用方面,政府要充分發揮資源整合和引導作用,優化配置科技資源,避免科研重復,鼓勵企業參與科技創新,引導社會各類資金投向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強化龍頭企業的技術創新地位,形成集科研、中試、成果轉化、產業化緊密結合的現代漁業科技創新體系,利用現有的產業園、科技園、新型研發機構等載體,打造漁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和產業化示范基地,提高科技在現代漁業中的成果轉化率和貢獻率。
漁業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增效增收,實現富裕漁民,讓漁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目前廣東在發展養殖產業方面,還是以傳統水產品為主,生產成本高,技術含量低。高效高價值的水產品養殖也未能得到有效推廣。漁業水域是有限的,因此,科學統籌鎮、村二元結構協調發展是縣級政府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不僅要利用好現有養殖區域,還要開發新的養殖區域,對于新養殖區域的開拓,還要注意合理規劃,杜絕單、散、亂的局面,引導養殖人員樹立工業化生產、養殖資源循環利用的理念,將有限的資源經濟效益最大化。可通過一縣一園(一個縣投建一個水產產業園)、一鎮一業及一村一品新模式,實施聯農帶農脫貧新舉措,打造縣級區域生產、加工、休閑漁業、信息服務、品牌建設等集群一體化現代漁業4.0版。同時,要控制沿海內陸漁業捕撈強度,完善沿海捕撈漁民轉產轉業政策,積極推行以養為主的生產政策,開辟新的生產空間和就業領域,健全涵蓋漁民在內的教育、醫療、生活等社會保障體系,為上岸漁民提供豐富的就業選擇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