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東,王 昊
(1.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湖南省衡陽市中醫醫院,湖南 衡陽 421001)
肺癌是目前全球范圍內發病率及病死率均較高的腫瘤類疾病之一,據統計,每年診出的肺癌人數已達180萬,其中160萬因肺癌死亡,我國肺癌發病率和病死率均居惡性腫瘤的首位[1]。大部分肺癌患者確診時處于中晚期,已經失去手術治療時機,放療、化療、靶向治療成為首選治療方法。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因放化療明顯的不良反應,靶向藥物治療成為其首選治療方案之一。靶向藥物治療指在生物學基礎上,將具有特異性或相對特異性的腫瘤細胞分子作為治療靶點,利用配體或抗體與靶點相結合,達到導向或直接治療目的,盡管靶向藥物對正常細胞的損傷較傳統治療顯著減少,但其不良反應也引起人們的重視[2]。靶向藥物治療時會出現皮疹、腹瀉、鼻腔出血等不良反應,尤以皮疹發生率最高,主要表現為痤瘡樣皮疹,伴有炎癥性丘疹和膿皰,出現漿液性結痂和/或出血性結痂,并呈分期發展[3]。目前,西醫治療肺癌靶向藥物相關性皮疹多以抗生素、類固醇、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抗組胺類藥物及激素為主。靶向藥物相關性皮疹可歸于中醫“毒”范疇,本院根據靶向藥物相關性皮疹的中醫發病機制,采用清熱潤燥膏治療,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皮疹消退情況及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衡陽市中醫醫院住院治療的靶向藥物相關性皮疹患者4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4例。對照組男13例,女11例;年齡42~79歲,平均(61.96±9.96)歲。觀察組男12例,女12例;年齡41~80歲,平均(59.71±10.6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經病理學和/或細胞學診斷為原發性支氣管肺癌者;正在接受靶向藥物治療者,并在服藥后出現以痤瘡樣為主要表現的皮疹;年齡18~80歲;意識清醒,生命體征平穩,無精神病史,無肝腎、造血系統和內分泌等其他嚴重內科疾病;Karnofsky功能狀態(KPS)評分≥40分且生存期大于3個月者;NCICTCAE version 4.0痤瘡樣皮疹分級1級以上[4];無相關藥物過敏史;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肝腎功能損害或心血管疾病者;非服用靶向藥物引起皮疹者;患有非靶向藥物類皮疹或近期使用皮疹藥物治療者;對本次研究中所用藥物存在過敏者;依從性差,不能配合檢查及治療者。
2.1 基礎治療 臥床休養,給予治療前健康教育,消除患者的恐懼情緒,食用無刺激性、富含營養、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少量多餐。根據患者病情進行對癥支持治療,如補液、糾正電解質紊亂、抗腫瘤、營養支持等。
2.2 對照組 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予以復方氟米松軟膏(澳美制藥廠,注冊證號HC20140031)外涂,以覆蓋患處為宜,約2 mm厚。每日2次,每次用藥1 h后清洗藥膏,治療14 d。
2.3 觀察組 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予以清熱潤燥膏(衡陽市中醫醫院院內制劑,由天花粉、蒼術、萆薢各15 g,地膚子、黃芩片、苦參、白鮮皮、蛇床子、赤芍各10 g,玄參12 g,金銀花30 g,與凡士林融合而成)外敷。每日2次,外敷1~2 h,治療14 d。
3.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參照KPS評分標準評估。體力狀況正常,無癥狀和體征為100分;能進行正常活動,有輕微癥狀和體征為90分;勉強進行正常活動,有一些癥狀或體征為80分;生活能自理,但不能維持正常生活和工作為70分;生活能大部分自理,但偶爾需要別人幫助為60分;常需要人照料為50分;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特別照顧和幫助為40分;生活嚴重不能自理為30分;病重,需要住院和積極的支持治療為20分;重危,臨近死亡為10分;死亡為0分。
3.2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皮疹癥狀消失,能正常生活、工作;顯效:皮疹等級減少2級或以上;有效:皮疹等級減少1級;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4]。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KP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KP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KPS評分高于治療前和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靶向藥物相關性皮疹患者治療前后Karnofsky功能狀態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靶向藥物相關性皮疹患者治療前后Karnofsky功能狀態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評分 治療后評分觀察組 24 67.50±16.74 82.91±9.99△▲對照組 24 73.33±12.74 74.58±14.13
(2)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8%(23/24),高于對照組的75.0%(18/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靶向藥物相關性皮疹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靶向藥物相關性皮疹指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服用靶向藥物后引起的以痤瘡樣皮疹為主要表現的皮膚損傷,嚴重影響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靶向治療的效果及生活質量。該病發病機制有角質形成細胞的影響、皮脂腺的影響、炎性反應和皮膚組織損傷等[5]。中醫認為,該病病機為稟賦不耐、藥毒內侵。肺主氣,肺受邪侵,其氣必損,肺為嬌臟,喜潤惡燥,肺臟受病,其陰易傷,故肺癌患者多表現為氣陰虧虛之虛熱證候,久病正虛,復感藥物之毒,邪毒積聚,蘊于肌膚,發而為疹,即該病由藥毒及風、熱、濕、毒、瘀等邪氣郁于皮膚發為藥疹,以祛風、清熱、燥濕、解毒、化瘀為治療方法。
本研究結合《素問》病機十九條中“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等理論,并遵循藥毒的治療原則,制成由天花粉、地膚子、玄參、黃芩、苦參、白鮮皮、蛇床子、赤芍、蒼術、金銀花、萆薢等組成的清熱潤燥膏。方中金銀花清熱解毒、散癰消腫,地膚子清熱祛風止癢,蒼術、萆薢、苦參、白鮮皮燥濕止癢,玄參清熱涼血解毒,天花粉清熱消腫,黃芩清熱燥濕解毒,蛇床子殺蟲止癢,赤芍涼血消癰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癰止痛、燥濕止癢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地膚子有較好的體外抑菌活性,地膚子醇提物有明顯的抗組胺作用和良好的止癢作用[6];玄參色素提取物能提高熱板致病小鼠的痛閾值及減少冰醋酸刺激致痛小鼠的扭體次數,起到止痛作用[7];苦參堿及黃酮類化合物是苦參主要成分之一,具有顯著的抗腫瘤及抗炎止痛作用[8];白鮮皮中的白鮮堿是抗菌活性成分之一,可通過干擾真菌DNA的合成,起到抗皮膚變態反應的作用[9];蛇床子素作為蛇床子的主要藥理活性物質,能通過抑制巨噬細胞釋放炎癥介質和肥大細胞釋放過敏性介質,起到抗炎、止癢和抗過敏作用[10];赤芍總苷具有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誘導分化、誘導細胞凋亡的作用[11];蒼術揮發油可通過抑制組織中的前列腺素E2(PGE2)的生成,起到抗炎作用[12];金銀花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及有機化合物具有解熱抗炎、抗菌作用[13];萆薢中的薯蕷皂苷及其苷元具有顯著的抗腫瘤作用,同時具有一定的抗炎鎮痛、免疫調節和抗氧化等作用[14]。
目前,中醫臨床治療靶向藥物相關性皮疹以內治和外治法為主。本院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現,外敷清熱潤燥膏對靶向藥物引起的皮疹具有良好的療效。濕敷、外洗等外治方法可將藥液直接作用于皮疹局部,具有易于發揮藥效,不會對靶向藥物產生影響,避免加重患者的胃腸道負擔及肝腎代謝等優勢。本研究結果顯示,清熱潤燥膏外敷較復方氟米松軟膏外涂更能有效減輕靶向藥物相關性皮疹患者的癥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