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圓,蔡宛靈,閆小寧
(陜西省中醫醫院,陜西 西安 710003)
足癬是淺部真菌感染足部皮膚的一種常見病,以接觸傳播為主,好發于足底、足跖及側緣、腳趾間等,以領圈狀脫皮、丘皰疹、水皰、瘙癢為主要自覺癥狀。該病發病率約15%,偶可高達30%~70%,多見于20~40歲中青年,占總發病人數的69.9%[1-2]。根據該病臨床特點,其證型可分為水皰鱗屑型、間擦糜爛型、鱗屑角化型,各型之間可因季節或生活習慣等因素相互轉化[3]。該病致病菌主要屬表皮癬菌、毛癬菌和小孢子菌等,局部單一外用咪唑類乳膏、口服抗真菌藥等常規治法存在內臟損害、滲透吸收差、容易復發等不良反應。近年來,各大醫療機構增加了科研試驗用于研發治療癬菌類皮膚病的藥物,豐富了癬菌類疾病的治療方案。陜西省中醫醫院采用純中藥制劑皂白散聯合硝酸舍他康唑乳膏外用治療足癬,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陜西省中醫醫院皮膚科門診收治的足癬患者5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例。對照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18~48歲,平均(32.32±7.88)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2年,平均(0.45±0.09)年。觀察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19~43歲,平均(31.20±7.36)歲;病程最短1.5個月,最長2.5年,平均(0.66±0.1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考《臨床皮膚病學》中相關內容,具有足癬典型臨床表現,足部皮膚出現丘皰疹、水皰、瘙癢、脫屑甚至糜爛浸漬、皸裂;真菌鏡檢或培養陽性[4]。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8~60歲;無肝腎、血液等嚴重全身性疾病;近4周未應用抗真菌藥、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
1.4 排除標準 出現藥物過敏或嚴重不良反應;無法定時服藥,可能存在脫落情況;處于妊娠或哺乳期患者;合并精神病、心腦血管、肝腎和血液系統等嚴重全身性疾病;合并甲真菌病或有可能干擾本研究的其他皮膚病。
2.1 對照組 給予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海南海神同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918,10 g/支)外用。患腳溫水外洗,擦干后取硝酸舍他康唑乳膏薄涂于真菌感染皮損處,每日1~2次,連續外涂4周。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皂白散。先用皂白散(主要成分包括大皂角、枯礬、地骨皮、煅皂礬、黃精各6 g,陜西醫藥控股集團天寧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B20020617,30 g/袋)泡洗,將皂白散30 g置于1500 m L沸水中浸泡,待溫度至30~40℃時,浸洗患足皮膚,每次20~30 min,每日1~2次,每次1袋,泡洗后再外涂硝酸舍他康唑乳膏。連續給藥4周。
3.1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癥狀與體征積分:參照2017年修訂的《手癬和足癬診療指南》[5],足部皮損紅斑、脫屑、丘疹、膿皰、結痂、角化、糜爛、水皰、瘙癢、浸漬、皸裂、疼痛等癥狀按無、輕、中、重分別計0、1、2、3分,總分36分,積分越高癥狀越嚴重。②觀察真菌清除率。
3.2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皮損癥狀、體征完全消失,療效指數為100%,真菌鏡檢(―);顯效:皮損癥狀、體征明顯好轉,60%≤療效指數<100%,真菌鏡檢(―)或看到菌絲,孢子不易察覺;有效:皮損癥狀、體征有所改善,但不明顯,20%≤療效指數<60%,真菌鏡檢(―)或(+);無效:皮損癥狀、體征沒有明顯改善,或逐漸加重,療效指數<20%,真菌鏡檢(+)。療效指數=(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癥狀與體征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足癬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與體征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足癬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與體征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積分 治療后積分觀察組 25 6.56±1.66 2.40±0.81△▲對照組 25 7.16±2.01 3.44±1.14△
(2)真菌清除率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真菌清除率為96.0%(24/25),高于對照組的84.0%(2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100.0%(25/25),高于對照組的96.0%(24/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足癬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足癬又稱腳濕氣,易于傳染,發病率及復發率較高。現代醫學認為,足癬主要由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石膏樣小孢子菌和絮狀表皮癬菌感染引起,紅色毛癬菌占50%~90%,因患者共用鞋襪、腳盆、毛巾等生活用品及密切接觸所致[6]。
中醫認為,該病由脾虛夾濕熱之邪,病久濕熱交織,病程纏綿,使濕熱化燥傷陰,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或外感風、濕、熱、蟲毒,沿足陽明經下行致足部肌膚所致[7]。《外科心法要訣》載:“腳氣瘡……由濕熱內搏,滯于膚腠,外為風乘,不得宣通。”此外,還與個人衛生、生活習慣、所處地域環境有關。故該病治療原則主要為祛除濕、熱、蟲,形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8-10]。由于足部角質層較厚,外用藥物難以滲入吸收,而口服藥物治療又因潛在的不良反應而受限,而改良的中藥制劑克服了滲透性差、不良反應多等缺點,在治療足癬方面療效顯著[11]。
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是一類人工合成的新型咪唑類廣譜抗真菌藥,通過抑制真菌細胞膜麥角固醇的生物合成,阻礙細胞膜的合成而抑制真菌細胞或使其死亡,對酵母菌、皮膚癬菌、機會絲狀菌、革蘭氏陽性菌等均有較好的活性,目前廣泛應用于多種皮膚癬的治療[12-14]。皂白散由《外科正宗》中的二礬湯加減而成,主要由大皂角、枯礬、地骨皮、煅皂礬、黃精等中藥組成,煅皂礬燥濕解毒殺蟲,大皂角散結消腫,枯礬燥濕收斂、解毒殺蟲,三藥聯用,共奏解毒殺蟲止癢之效。藥理學研究表明,大皂角、枯礬、煅皂礬等藥物水煎劑能較好地抑制體外的皮膚真菌,其中枯礬可收縮血管,吸收細胞水分,減少炎性滲出,又可與血清蛋白質合成難溶于水的蛋白化合物而沉淀,使組織或瘡面干燥,加快炎癥的消除,適用于角化型足癬等慢性真菌感染[15]。黃精益陰潤燥,《本草從新》言其能“平補氣血而潤”,具有調節及增強皮膚免疫力,提高皮膚自身殺蟲、滅菌的能力[16-17];地骨皮養陰清熱,二藥合用養血滋陰潤燥,佐制前3味藥物燥烈之弊。諸藥合用,既可祛除肌表之實火濕氣,殺蟲止癢,調節濕熱環境,抑制癬菌的滋生,又可補益體表腠理陰血之虛,促進皮膚修復,使血氣充盈,體表真菌祛除。現代藥效學和藥理學研究表明,上述中藥均有一定的體外抗真菌和抗炎、抗過敏效果[18]。本方經多次臨床試驗證實,其治療足癬確有療效。閆雋等[19]運用皂白散治療水皰型、鱗屑角化型及趾間糜爛型足癬,治愈率分別為100%、80%、90%,真菌轉陰率均為100%,說明皂白散治療水皰型和趾間糜爛型足癬具有較好的療效。
綜上所述,皂白散聯合硝酸舍他康唑軟膏治療足癬,能顯著改善癥狀及體征,加快真菌的清除,且用皂白散泡足,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中藥泡洗方治療足癬歷史悠久,療效肯定,但是目前此類臨床研究不夠深入和嚴謹,缺乏足癬治療方藥劑量使用規范量表和評價體系,希望以后能進行更多高質量、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為臨床應用提供更確切的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