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晶晶 張琴
摘 要:音樂鑒賞是高中音樂教學的重要部分,與學生文化素養的養成存在直接的關系,為了使學生從聆聽中獲取更大的財富,把初高中教學相結合,尋找到兩者之間的銜接點,給高中音樂鑒賞課增添更加亮麗的色彩。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初中音樂欣賞;銜接點
中小學音樂教學有效銜接,是提高中小學音樂課質量和實現中小學音樂教育一體化必不可少的過程。2017高中音樂新課標明確了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為高中音樂教學的核心素養,這與初中音樂課程的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一脈相承;高中“音樂鑒賞”與初中“感受與欣賞”的音樂學習也形成了自然的銜接關系。高中音樂教師應加強與初中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把初高中音樂鑒賞內容進行整合,分析兩者的不同要求,對比兩者的深度和廣度,尋找教學內容的生長點,這是做好初高中音樂教學銜接的基礎。本文就旨在分析初高中音樂教學內容銜接點的探尋。
一、 整合教材,讓銜接水到渠成
(一)梳理教學內容
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知道“教什么”,梳理教學內容即是我們明白和把握教材編排的意圖和特征的重要途徑。
例如中國民歌教學:從人音版七上到九上五本音樂教材看,共設置了七個單元的中國民歌欣賞內容,它們依次分別為:草原牧歌、勞動的歌、天山之音、小調集萃、雪域天音、山野放歌、西南情韻。由每個單元的標題可見:草原牧歌、天山之音、雪域天音和西南情韻明確了民歌的地域性;而勞動的歌、山野放牧體現出民歌表現的場合;小調集萃以民歌的體裁命名。而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教材以《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為第二單元民歌鑒賞的標題,劃分為:高亢的西北腔、獨特的民族風、醇厚的中原韻、飄逸的南國風四個章節,清晰地體現民歌地域風格的特征。
由此可見,高一學生已經對中國民歌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鑒賞同一體裁、地域的作品時,他們會比較容易與所學內容產生聯系:1. 從音響角度(音樂表現要素)體驗不同地域民歌的美感,與此同時,教師引導學生以討論、評價的方式對音樂作品進行評鑒,促進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培養他們音樂感知能力。
2. 從文化的角度,認知各地民歌產生的歷史背景和風格特色,熟悉和熱愛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這對于拓寬學生音樂視野,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來說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是高中民歌教學銜接點中重要的一筆。
(二) 明確教學目標
與初中的學生相比,高中生的求知欲和獨立分析判斷能力有了長足的發展,欣賞與鑒賞一字之差。“鑒賞”比“欣賞”多了主觀成分的審美態度。在探尋教學銜接點的時候,教師首先明確教學目標,選用恰當的手段,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情境,選取知識點相似的熟悉作品進行聆聽,激發探究欲望。
以學習“高亢的西北腔”,感受、體會西北民歌風格特征這一課為例:教師以《上去高山望平川》作為導入(該曲同為八年級下第三單元“山野放歌”中范例),這是青海“花兒”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教師在帶領學生回憶西北民歌高亢、自由的旋律特征;引導他們賞鑒歌詞內容,體味大量襯詞對表達望“花”興嘆的復雜心情所起的作用:“看去(那)容易(者喲啊呀)摘(呀哎)去(喲)難,(呀哎喲),摘不到(哎)手里是(呀)枉啊然(噫)!”對比《腳夫調》以及信天游《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等作品,從地理、文化、語言、情感這幾個方向出發,鼓勵學生探尋西北民歌悠揚寬長,起伏度大的地域風格的形成原因。由此,讓學生在討論、思考、評價的過程中運用、理解知識點。
二、 發掘遷移點,讓銜接行之有效
(一)同一類型的不同樂曲
從初高中教材的編排可以看出來,一般一個單元或每一章節的音樂作品都具有共通性,其共享一個主題,這樣編排讓學生清晰地了解所學音樂的類型,使音樂教學設計更為科學有序,所以在探尋欣賞教學銜接點的過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同一類型的不同樂曲這個特點來發掘遷移點,讓銜接行之有效。
例如在高中《音樂鑒賞》第三單元“鼓舞弦動”——“絲竹相和”這節內容的教學中,《中花六板》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國樂飄香”中的《歡樂歌》皆為江南絲竹八大曲之一,是中國民族民間器樂作品的典型代表,要想實現初高中教學知識點的銜接,重要的就是抓住這個主題。讓學生對比聆聽同一類型的音樂作品,喚起他們內心的聯覺反應,試著表述對“江南絲竹”曲調的初步感知;通過對“絲”——二胡、琵琶、揚琴等;“竹”——笛、簫等單一音色的聽辨與感知,對其結構、旋律的起伏變化以及加花變奏等創作手法的分析,探究音樂要素的表現作用,從審美角度深入理解作品為何流淌出“清新委婉,細膩典雅”的江南韻味。
(二)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
我們都知道,音樂有風格與流派之分,同一作者的整體創作風格總體統一,但不同的體裁、內容也會帶來不一樣的聽覺感受。在西方交響音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抓住“音樂家創作風格”這一特點,在教學銜接點中發掘遷移點,這里同一作者就是交響樂教學銜接的遷移點,非常值得深入探究。
例如在“劃時代的音樂大師——貝多芬”的教學中,通過九年級上第五《命運》交響樂第一樂章作為導入,強化“動機”與主題音樂在交響樂中的作用;分辨大型管弦樂隊中不同樂器的音色,以及節奏、力度的變化在交響樂發展中的推動力;感受交響樂豐富、濃烈、富于變化的音響特征及情緒變化。由此,引導學生學習聆聽貝多芬的另一種體裁作品——鋼琴奏鳴曲。鋼琴奏鳴曲在貝多芬的改造下,發展規模接近交響曲結構,而交響樂是大型管弦樂隊的“奏鳴曲”,可見,了解鋼琴奏鳴曲是深入欣賞交響樂的基礎。貝多芬的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熱情》是其登峰造極時期的作品,也是200年來音樂會上演奏頻率最高的作品。這首樂曲實現了貝多芬英雄夢想,以完美的格式刻畫出人的深刻、激烈、復雜而宏偉的情感;樂曲的“第三樂章”通過一個音型的反復,帶來暴風雨般的戰斗歡樂與哀傷……
十六七歲的學生正好是進入深層次思考感悟的階段,鑒賞這樣大型、復雜的音樂作品,一方面讓學生對西方古典音樂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極大地拓寬了學生對音樂的認知面,引導學生運用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方式聆聽音樂,逐步培養他們聆聽古典音樂的興趣,完善了西方古典音樂教學的銜接。
三、 延續生長點,讓銜接生機勃勃
探尋初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銜接點,并不只是單純地給學生選出與教材內容相呼應的作品,而是要想著如何促進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音樂核心素養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現。音樂教學的銜接點應進行延續生長點轉化,使得初高中音樂學習銜接具有可持續性。
例如在教學“流行風”這一章節,《懂你》是一首寫給父母的通俗歌曲。對于這類作品,教學的重難點在于對作品題材的認知和情感內涵的感悟與表現。音樂是情感的藝術,語言的盡頭便是音樂,這里對于親情的感受、理解與表達正是音樂教育所需延續的生長點。我校學生大多住宿,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父母的交流時間越來越少,所以《懂你》這樣的作品如及時雨,它能化解十六七歲孩子與父母之間產生的“隔閡”。這首作品最大的魅力就是優美的旋律和通俗易懂,感人至深的歌詞,它牽引聽者將目光投向親情,所以,每每聽來,總有一種發自心底的共鳴,震撼每一位聽者的心靈。詞作者黃小茂表示:雖然從來沒有向父母直白地表達過心中的愛,但是他們彼此之間是心照不宣的,于是歌曲就有了“懂你”這個名字。“愛”是文藝作品永恒的主題,心中有愛,才能春暖花開;心中有愛,方能遇見更好的自己,類似的通俗作品有不少,如:《天亮了》、九年級上《讓世界充滿愛》《我們同屬一個世界》等等。
這樣學生可把教材中的學習延續到課外來,鼓勵他們把這種感情運用到自己身上來,仔細思考平日里家人對自己的關懷,更好地體會這種世界上最偉大的情感——親情。與此同時,在今后的聆聽過程中,也促使學生邊聽邊思考,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和寫隨筆的良好習慣,這對于高中生音樂鑒賞能力的進步來說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總之,在本次關于初高中銜接點的探尋中,主要從化解疑點、挖掘遷移點和延續生長點這三大方面進行具體的闡述,其中還有許多細節需要我們關注。進行初高中銜接的重點在于激發學生的聽賞興趣,使得學生自愿在課堂上學習音樂知識之后,還會自己安排時間去聆聽課外作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安國.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馬晶晶,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市相城區陸慕高級中學;張琴,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教育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