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剛

新媒體干掉了市場部,數字化干掉了銷售部。“干掉”這個詞可能用得重一些,本意是催生出新能力的市場部、銷售部。市場部的重心是研究C端,銷售部的重心是研究B端,所以今天我們就繼續沿著營銷數字化路徑聊聊關于B和C的話題。
關于營銷的關鍵詞其實就兩個,一個叫B,一個叫C,C大概代表需求(消費者、用戶),B大概代表滿足需求的路徑(渠道終端)。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痛苦:一是有需求沒路徑;二是有路徑沒有需求。如此兩種,大概在商業上都不成立。商業上不成立的營銷大概是鏡中花、水中月、空中樓閣。
在日常交流中,經常聽到兩種“得天下”的聲音,也可以稱之為兩個流派:
1.得渠道者得天下。大意是有了經銷商,有了終端,市場就會有的。對于市場在線下的營銷人員,對此深信不疑,暫且稱為2B派。
2.得消費者得天下。大意是有了消費者市場也就有了。這個聲音會有兩個流派,一是流量主義,關鍵詞是流量和粉絲,主要關注流量的大小和粉絲的多少;二是產品主義,用產品把消費者哄高興了,問題也就解決了,暫且稱為2C派。
現實的商業世界里,也被一分為二,大概稱之為線上、線下(雜交商業即融合)。在線上邏輯的2C派里面只有C,沒有B的概念,只要和消費者建立了連接,線上商業就有了一萬種可能。在線下商業的2B派意識里,有2B但是和C之間是斷層的,因為2B商業里面,和消費者建立連接只能靠媒介和線下流量,媒介基本是指廣告、口碑,線下流量基本靠地段。
兩派之爭涇渭分明,觀點上也經常打架,互相鄙視,甚至相互矛盾:2B主義者認為自己的盾堅固無比,2C主義者認為自己的矛無堅不摧。
純線上無B,純線下無C。BC分離是社會化分工的結果,尤其是在工業化大生產的背景之下,產生了職業和崗位的分工,對于一個企業來講,有專業的人去研究C,有專業的人或團隊去研究B。
做C的目的很明確,主要工作就是哄消費者高興,然后慢慢形成品牌。做B的目的也很清晰,找出能夠有效包圍消費者的陣地,然后占領它。
品牌是龐然大物,規模小了叫品牌有點磕磣。所以在工業文明之前的農業文明時期,因為傳播媒體靠口口相傳,傳播效率低,覆蓋面也不會太大,能夠影響幾個村就很了不起了,所以就叫口碑。
品牌時代BC是分離的,從廠家角度而言,雖然能夠熟練操控媒介,但是和消費者是處于失聯狀態的。最多廠家能夠知道自己的消費群大概年齡、職業、性別等大標簽,但是如果要問這些消費者叫什么名字,怎么建立聯系,企業估計就會一臉茫然……
BC天然分離是工業文明時期的特有產物,C端斷層和失聯也是這個時代的特征。反觀在農業文明時期,因為客群相對較少,有些掌柜的甚至可以過目不忘,形成一個有連接的客群,BC反而是一體的!

進入互聯網時期,BC一體化又得到了實現:如果把線上電商平臺(包括社區團購、商城、云店等形態)讀作B,那么和C的連接因為互聯網技術得以實現,最簡單地看一下后臺,就能大概率找到某個消費者的追蹤痕跡,也就是說BC連接緊密,形成一體。
營銷數字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這個話題一定是要站在品牌商角度上去回答,否則就會陷入無聊的爭執和疑惑中。
零售角度和線上角度的字典里就沒有B的概念,眼里只有C,表達語言基本上是用戶萬歲,用戶萬能。營銷能力基本局限在:1.想辦法去弄更多的用戶進來,常用語言是連接、粉絲、流量等;2.把用戶錢包里面的錢更多地掏出來,常用語言是經營用戶,用戶價值等。
有立場的觀點才是精彩的觀點,所以觀點基于屁股,屁股決定視角;摸到大象鼻子的一定認為摸到大象耳朵的人說得不對,原因在于線上型企業天然能力是2C,線下型企業天生神力是2B。一個最鋒利,一個最堅固,矛盾自然產生。
大部分企業還是BC兼備的,線下渠道終端,線上粉絲鍵盤。工信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近日發布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家電市場零售規模達到8910億元,線上渠道對家電銷售的貢獻率達到41.17%。預計2020年,家電市場線上銷售將持續增長,滲透率或將達到50%。2019年,全國網上零售額106324億元,比上年增長16.5%。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85239億元,增長19.5%,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0.7%;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吃、穿和用類商品分別增長30.9%、15.4%和19.8%。
很多企業或者行業不得不面對線上線下28結構甚至37、46、55結構。2C數據與品牌有關,是傳播、研發主陣地,2B數據與渠道有關,是管理、經營的主陣地。單一維度的數據都是不豐滿或者畸形的;單純的用戶思維可能會忽略商業的本質,讓企業經營的腳步跟不上靈魂的節奏;單純的渠道思維可能會忽略市場的變化和進步,容易使企業固步自封,只會低頭拉車,不會抬頭看路。

弄得好2C,搞得通2B,這是每個企業構建中臺的基本支撐,也是企業營銷數字化系統的基本功。對于一個營銷組織而言,能夠左手2B,右手2C才是用數字化武裝馳騁疆場的高手。
無論線上還是線下,無論公域流量還是私域流量,所有一切的目的都是解決B和C的問題。路徑要么B2C,要么C2B,萬變不離其宗!
BC端數據獲取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用一句話來總結,C端驗證產品能力,B端驗證管理能力。通過C端數據的獲取,我們能夠準確接觸消費者信息變化,然后傳導到企業研發端進行產品打磨。可以根據消費信息的變化進行基于品牌傳播的調性校準,內容制造。
B端數據大多是天然存在的,第一類是B端屬性和行為數據,例如店名、地址、關鍵人等信息。第二類屬于產品在B端的狀態信息,例如一瓶酒在渠道里面的流動信息,在哪個店以什么樣的價格賣給了誰,在渠道環節停留的時間等。這些信息的抓取對于渠道管理至關重要,同時也能獲取產品流轉速度、效率等基礎資料。
在物質匱乏時期,B端也就是渠道的作用是觸達、包圍、排斥。把產品實物和信息觸達給消費者,把消費者“溫暖”地包圍起來,讓產品隨處可見,觸手可選;排斥對手和消費者見面的機會。B端的大壩就把消費者圍在一個池子里面(區域),阻擋對手滲透,這個時期,消費者就是池塘里面的“魚”。
物質相對充足、過剩后,B端的大壩作用依舊在,但是“魚”的選擇機會變多,電商興起之后,消費者就被電商像魚一樣釣走了……
大壩的高度、深度、厚度和資源能力、管理能力成正比。也就是前面所說的B端驗證管理能力的說法。無論如何,魚塘里面還有多少條魚、什么品種、喜歡什么餌料,不能再靠經驗去判斷了,而是要數據化地表達出來:B端大壩的工作狀態,C端魚的數量、喜好、位置……
大概這就是營銷數字化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