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
養成教育是一種引導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方式,它既包括正確的行為指導,也包括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習慣、思維習慣、行為習慣等。初中階段是學生品德個性、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要注重養成教育,全面加強德育教學工作,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養成教育,增強學生的國家榮譽感、使命責任感,這對于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現實意義。本文從初中生養成教育的現狀出發,討論了師生關系、養成教育的結果反饋、社會實踐和家?;舆@四個方面的內容,以期提供一些關于開展初中生養成教育的相關參考。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身體、生理、心理等方面已經日趨發育成熟,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判斷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能有效進行自主學習和獨立生活。在該階段,教師要注重學生的養成教育,引導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業,鍛煉學生養成自律、自強、自尊、自愛、自學、自警。教師要不斷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向上、活潑開朗的生活態度。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别B成教育在學生的人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目前初中生的養成教育遭遇了諸多困難,其推進過程并不順利。
首先,學校對初中生的養成教育不夠重視。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較為緊張,他們面臨著中考的壓力,注重學科成績的提升,忽視了道德行為及行為習慣的培養。部分學校開設了養成教育的課程,但是教師疏于推進,這使得養成教育流于形式,無法發揮實際作用。其次,初中生的個性較為獨立,不易被引導和被改變。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個性逐步形成并且固定,由于處于叛逆期,他們容易以批判性思維對待周圍的事物,甚至部分學生會產生消極的思想和行為,這些都會導致養成教育推進困難。最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脫節。在養成教育過程中,學校和家庭缺乏互動,學生在學校表現出的問題在家庭中沒有得到重視,在家庭中反映出的問題也沒有得到學校專業人士的有效指導,這是阻礙養成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融洽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在推進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培養學生客觀看待事物的意識,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特點,了解他們形成叛逆意識的原因,對癥下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筆者發現,融洽的師生關系能引導學生體會學校的溫暖,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在良好的師生互動中產生情感的共鳴。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引導學生認清自己的不足之處,讓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促進養成教育的有效落實。融洽的師生關系始于信任。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以身作則,用耐心、愛心、細心逐漸獲得學生的尊重和信任,為學生塑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要以和善的態度與學生交流,主動幫助學生分析他們的問題,與學生共同訂立班級規則,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以心換心,以情動人,從而逐漸獲得學生的信任。
同時,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尊重學生的人格,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初中生已經初步建立自我意識,他們有時候會羞于當眾被批評或是質問。因此,教師要根據初中生的年齡特征,保護學生的隱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意識,選取合適的場所和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例如,在放學后或是課后,教師可以在辦公室與學生進行交流。舒適的溝通環境和誠懇的溝通態度,這些能讓學生放松心情、放下戒備,敢于溝通和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真實困惑,并且針對學生的需要,及時給予他們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另外,教師要及時肯定和表揚表現良好的學生,為他們樹立學習的榜樣,從多方面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培養學生自強不息、堅持不懈的心理素質。
(二)重視結果反饋,培養優秀的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養成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能幫助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而且還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能力,促進學生今后的長期、穩定發展。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課堂表現,根據學生的有效反饋,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和幫助,引導學生養成優秀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生活狀態,加強對學生的關心、關懷,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教師的良苦用心,對學生形成正向激勵,鼓勵和引導學生向教師學習,學習教師拼搏進取、不言苦累的精神。比如在課程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制作課后學習反饋表,引導學生記錄個人課后的學習成果,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據筆者觀察,有的學生會如實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有的學生會在記錄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教師要及時跟蹤學生的學習反饋表,分析學生的學習結果,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在后續的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鼓勵。
學生在記錄自己學習行為習慣的同時,要能主動地進行自我分析、主動思考,這有利于他們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促進他們形成更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各種表達的機會,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與學生進行良性的互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豐富社會實踐,加速良好習慣的形成
筆者認為,脫離社會現實的教育是沒有生命的教育,養成教育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各種實踐機會,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生活,幫助學生從社會中汲取有益的養分,利用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快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師要全面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通過小組協作等形式,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合作能力,幫助學生在活動中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和不足,讓學生形成奮勇爭先、積極陽光、永不言敗的精神。具有養成教育作用的社會實踐活動有很多,教師要深入挖掘學生日常生活的教育價值,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利用節假日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各種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例如,筆者曾組織幼兒開展幫助孤寡老人、撿垃圾、互幫互助學習解答等活動。
在豐富的社會實踐中,學生能學會關注生活中發生的小事,從內心樹立起“習慣源于小事,小事體現習慣”的思想意識,引導學生從細微簡單的小事開始,逐漸培養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除此之外,教師要從多方面引導學生體驗活動成果,引導學生感知良好行為帶來的積極影響,增強學生的判斷能力,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和形成自豪感,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四)開展家校互動,提升養成教育的品質
養成教育包括學生的生活習慣教育和行為習慣教育,它和學生的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學校教育側重于培養學生在學校生活學習中的思想和行為,家庭側重于培養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習慣,兩者互相補充又互相依賴。
因此,在學生的養成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和學生家庭進行有效的互動,明確雙方的責任,共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要全面掌握學生的動態,爭取學生家長的支持,通過家長掌握學生在家的情況,對學生的發展狀態進行客觀準確的分析。通過積極有效的家校互動,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家長的力量,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教師要和學生家長進行充分的溝通,與家長協商,統一家校的教育內容,發揮家校共育的合理作用,使得養成教育既能落地、推進,又能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征,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指導。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日常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在集體生活中的日常行為習慣,及時記錄與引導學生。在日常家居生活中,家長要關注學生的起居飲食,培養學生的社交禮儀和生活禮儀。根據學生的發展需要,教師可以適當給家長提供科學的引導和建議,幫助家長在生活中正確地培養學生。例如在寒暑假時,筆者與學生家長共同探討了學生的假期習慣培養計劃,引導家長采取合理的習慣培養方式,在假期期間時刻與家長保持互動溝通,及時了解了學生的養成教育情況,并且解答了家長的疑惑。此外,學校還要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為家校合作搭建平臺,鼓勵教師與學生家長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的來說,養成教育不是學?;蚴菍W生家庭單方面的責任,它的落實和推進需要全社會各方面力量的通力合作。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合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學生制訂合適的養成教育方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入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鍛煉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石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