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憶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論的核心。先生認為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必須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近年來,我園教師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在課程游戲化精神的指引下,創設了以兒童為本的班本課程。筆者以中班“昆蟲世界”的班本課程為例,闡述如何生成班本課程,并談談從活動中獲得的啟示。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要面向現實生活,才能顯示成效。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機,貼近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學習特點、生活、興趣與需要創設班本課程,讓幼兒在玩樂中受到教育。
比如,戶外活動中,幼兒來到幼兒園的草地上尋找春天的足跡。桃花開了,柳樹長了嫩嫩的小葉子,到處都是昆蟲忙碌的身影,蝴蝶在美麗的花叢中翩翩起舞。有名幼兒大喊:“哇!這里有小蜜蜂在采蜜!”她的喊聲把幼兒都吸引了過去。有趣的昆蟲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心,激發了幼兒探索的欲望。于是,筆者以“昆蟲世界”為主題,引導幼兒探尋昆蟲的秘密。
在開展以“昆蟲世界”為主題的班本課程實踐過程中,筆者將游戲與班本課程相結合,從孩子的興趣點出發,生成了一系列和昆蟲有關的課程,并獲得了啟示。
1.從學到做,讓孩子親身實踐。有一位教育專家曾說:“孩子的學習是聽過就忘記,看過就記住,做過就理解。”在班本課程的開展過程中,我們為孩子創設了大量親身實踐的機會,讓孩子從以往被動地接受知識,變為如今主動地操作、探索和學習。
在戶外活動中,幼兒都帶來了自己的小鏟子。在挖泥土的時候,樂樂興奮地說:“我發現了好多東西呀,樹根、枯葉、小石頭……”彤彤驚喜地告訴我們:“看!我們還找到了一條蚯蚓呢。”筆者告訴幼兒:“蚯蚓的作用可大了,可以改善土壤,泥土有了營養,我們的植物才能茁壯成長。”在活動中,教師及時向幼兒講解有關昆蟲的知識,讓每位幼兒更直觀地了解到蚯蚓、西瓜蟲、蝸牛等昆蟲的特征。在活動結束后,教師結合幼兒的實際經驗,運用PPT加深幼兒的印象。幼兒在親身實踐中感受到了游戲式科學活動的魅力,激發了探究欲望。
2.從學校到家庭,充分重視和家長的溝通。班本課程的成功開展不能僅靠園方的努力,還需要幼兒家長的支持和參與。因此,筆者通過家長會、微信群等途徑向家長介紹有關主題的內容及幼兒在班本課程中的表現情況,動員家長協助和支持幼兒完成任務。
3.鼓勵幼兒進行觀察活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要引導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在“昆蟲世界”班本課程中,筆者讓幼兒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昆蟲,讓幼兒觀察、接觸,并向幼兒提問“你帶來的是什么昆蟲”“它長得什么樣”“它有什么本領”“你喜歡哪種昆蟲”等。筆者班上的瑞瑞是一位很有愛心的小朋友,他愿意主動幫忙別人,樂意和別人成為好朋友。在戶外活動中,他對一起玩的弟弟妹妹說:“不能踩小蟲子,要愛護它,小蟲子都是有生命的。”筆者肯定了瑞瑞愛護生命的行為,并開展了“昆蟲旅館”的游戲。幼兒在搭建昆蟲旅館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昆蟲旅館建在哪合適呢,為什么沒有昆蟲來入住,昆蟲喜歡什么等。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能夠團結合作,動手動腦,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幼兒在小農莊探索時,每次發現蚯蚓、螞蟻、瓢蟲等昆蟲都想把它們送去昆蟲旅館。通過這一活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
4.從單一到多樣,用個性化、多元化的方式記錄活動。隨著主題活動的開展,幼兒記錄活動的方式從單一到多樣,更趨于個性化和多元化。他們的觀察記錄筆觸生動,富有童趣。在“昆蟲世界”主題活動中,筆者根據幼兒的興趣逐步開展相應的活動,如:①美麗的花園(手工活動);②我喜歡的昆蟲(泥工);③螞蟻搬家、看誰本領大(繪畫);④昆蟲博物館(小碎件);⑤螞蟻工坊(科學探索);⑥七星瓢蟲(制作);⑦小蝌蚪、蠶寶寶(科學探索)。幼兒積極參與各項活動,運用多種表征方式深化和積累知識經驗。
5.開展區域活動,充分體現整合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引領下的課改理念提倡把各個學科的教學活動內容整合起來,以更有利于幼兒的發展。在區域游戲中,筆者有意識地將班本課程的內容整合在內,促進幼兒多種知識經驗的積累和各種能力的發展。例如,在語言角,筆者提供了不少與昆蟲相關的主題書籍和配套的錄音磁帶;在操作角,教師投放了自制的昆蟲跳棋,使幼兒在游戲的同時了解昆蟲的知識。
6.從小課堂到大社會,支持幼兒的探索行為。教師在平時活動中要多給幼兒接觸自然、認識自然的機會,讓每個幼兒都能獲得直接經驗,從而萌發探究的興趣。在班本課程中,幼兒接觸到了越來越多的新鮮事物,對陌生的環境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他們嘗試著與自己不熟悉的人交流,尋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在看、摸、捉、嘗等自由探索中了解了昆蟲的習性和特征,掌握了相關知識。教師要真誠地接納、支持和鼓勵幼兒的探索行為,為幼兒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讓幼兒在學中玩,在玩中學,真正體會活動的樂趣。教師只有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才能更加深入了解幼兒的需求,及時發現幼兒遇到的問題。教師要認真地對待幼兒發現的問題,遇到不能直接解答的問題時,可以通過拍照等方式記錄問題,課后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幼兒,追尋幼兒思維的軌跡,捕捉閃爍的智慧火花,珍惜幼兒的每一次新的發現。這能促使他們繼續探索,創造出更多更新穎的活動。
總而言之,教師要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作為指導,在平時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機,把幼兒教學活動融入日常生活,讓幼兒回歸本真的生活環境,在幼兒教學過程中創設生活化課堂,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張家港塘市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