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斯宇
根據(jù)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教唱民歌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教師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組織學生學唱民歌不僅有助于加強學生的音樂技能,還能弘揚傳統(tǒng)文化。筆者認為,情境教學對于小學生的民歌學習具有重要作用。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學唱民歌有助于學生感受我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魅力,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民歌的教唱在小學階段的音樂學習中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對于小學生來說,歌唱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表現(xiàn)音樂的形式。相較于欣賞民族歌曲,小學生更熱衷于學唱民族歌曲。
情境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形象生動的具體場景,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的教學方法。民歌源于勞動人民的生活,一般以口口相傳的形式傳播,經(jīng)過多年的流傳,民歌早已經(jīng)成了當?shù)匚幕囊徊糠帧=處熢诮淌诿窀钑r,要創(chuàng)設符合勞動人民生活實際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激發(fā)學生學唱民歌的積極性和興趣。
結合自身多年的實際課堂教學經(jīng)驗,筆者認為,教師在教授民歌時大量使用動作、圖片、視頻等形式講解知識,有助于幫助學生代入歌曲所描繪的情境之中,提升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以下部分,筆者將分析幾個課堂實例,探討教師在民歌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
(一)教師描繪歌詞中的場景
以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太陽出來喜洋洋》一課為例,這首歌曲知名度高,結構簡單,旋律朗朗上口,對于音樂能力強的學生來說,學習難度不大。但這首歌曲的主要教學目標有兩點:一是讓學生學會演唱;二是讓學生從歌曲中感受山歌高亢明亮的特點。為達到這兩個目標,筆者在教授這首歌曲時采取了“音畫展示”“語言描繪”“角色代入”等多種方式。在課程開始的導入部分,筆者播放了有關大山風景以及山民上山砍柴的視頻,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大山的環(huán)境。緊接著,筆者向學生描繪重慶山民的生活:“在條件比較艱苦的年代,重慶的山民都會早早起床,帶著工具,走上山路去勞動,山路漫漫又艱險,領頭的那位山民會舉目遠眺尋找方向,當他看到一縷陽光透過云霧、穿過山間的時候,便興奮地向著伙伴呼喊——太陽出來啰。跟在后面的山民,聽到太陽出來后,也鼓足了干勁,向領頭者回應——太陽出來啰。”有了這個鋪墊后,筆者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對于扮演山民的熱情很高,十分投入,呼喊時勁頭非常足,能體驗重慶山民看到太陽出來時的喜悅,很好地表現(xiàn)了山歌高亢明亮的特點。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重視情境創(chuàng)設,促使學生產(chǎn)生代入感,激發(fā)學生的演唱興趣。
(二)幫助學生代入歌曲中的角色
筆者再以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小白菜》一課為例,分析教師要如何通過角色代入法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唱歌曲。角色代入法是指演唱者通過體會歌曲中人物的情感,想象歌曲所描繪的場景,進而理解歌曲內(nèi)涵的一種方法。教師在教學中采用角色代入法有助于學生在演唱時充分表達出歌曲的情感。《小白菜》是一首在我國北方廣為流傳的、家喻戶曉的民歌,全曲結構精煉,歌詞簡樸生動,句末音逐級下沉,只有六小節(jié)的內(nèi)容。這首歌的歌詞表達了對舊社會不合理家庭關系的控訴。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讓學生掌握歌曲的旋律不是教學重點,讓學生代入歌曲中的角色,產(chǎn)生對于這首歌曲的情感共鳴才是主要的教學目標。筆者在教授這節(jié)課時,花了大量時間介紹歌曲的背景知識,向學生敘述小白菜的故事,帶領學生聲情并茂地逐句朗讀歌詞,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情感,促使他們對人物的心境產(chǎn)生共鳴。最終,學生在演唱時表現(xiàn)出了沉痛悲涼、自哀自嘆之情。

(三)為學生進行示范演唱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可利用自身在音樂基本功上的優(yōu)勢,為學生創(chuàng)設音樂學習的情境。以蘇教版五年級《什么結籽高又高》一課為例,歌曲《什么結籽高又高》是流傳于廣西壯族的民間歌曲,是著名音樂電影《劉三姐》中的插曲。考慮到大部分學生對于廣西的風土人情不甚了解,筆者在教授這節(jié)課時,運用了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體驗等教學方法,以加深學生對歌曲內(nèi)容以及廣西山歌特點的認識。在課堂導入部分,筆者先播放了一段呈現(xiàn)桂林山水美麗風光的視頻,然后親自示范,演唱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用嘹亮悠遠的歌聲表現(xiàn)壯族人唱山歌的情境。與播放音頻、視頻的方式相比,現(xiàn)場演唱能帶給學生更深的感受和震撼,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要結合歌曲的內(nèi)容和主旨,精心準備素材,設計互動環(huán)節(jié),達到使學生隨情入境、觸景生情的目的。除了上述方法外,在民歌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還有很多,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探尋適合自己學生的方法。
有很多人覺得,我們演唱音樂時需要絢麗的舞臺,但筆者不這樣認為。對于愛唱民歌的人們來說,腳下的土地就是最合適的舞臺。勞動時,他們喊起口號相互鼓勁兒;行走時,他們唱起山歌踏歌而行;閑暇時,他們哼起小調(diào)愜意非凡。生活中處處都有民歌的舞臺。筆者認為,在民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突出“競”的重要性,即通過組織競演活動營造熱烈的演唱氣氛,激發(fā)學生歌唱的熱情,實現(xiàn)由“境”入“競”,達成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便于形成熱烈演唱氛圍
以筆者在上文中提到的廣西壯族山歌《什么結籽高又高》為例,當?shù)厝嗽谘莩@首歌時經(jīng)常使用對歌的方式。對歌的形式多樣,有男女兩人對唱、男女群體對唱等,是廣西男女青年追求美好愛情的一種方式,深受壯族青年的喜愛。對歌活動開始后,男女雙方你一句我一句,與對方暗暗較勁兒,看誰問得最好,看誰對得最準,有時候邊上的同伴還會幫腔,給對歌的雙方加油鼓勁。在教學中,筆者將學生按照性別分為兩隊,讓他們采用“一男一女領唱,眾男眾女合唱”的演唱方式,比比哪一隊唱得最好,哪一隊唱得最有勁兒,哪一隊唱的更歡樂。這種頗具民族風情的學唱形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助于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
(二)能增強學生的音樂表現(xiàn)力
以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打麥號子》一歌為例,按照民歌的種類來劃分,這首歌屬于勞動號子。號子起源于底層人民的生產(chǎn)勞動,由勞動人民在生產(chǎn)過程中創(chuàng)作并演唱,其特點是鏗鏘有力,極具力量美。在學唱這首《打麥號子》時,筆者將學生分為領唱組與合唱組,指導他們采用“一領眾和”的演唱方式,以模仿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為了使學生唱出力量感,筆者用語言對學生進行了激勵:“我們來聽一聽,哪一組的同學最有干勁兒!”整個演唱過程中,學生的表現(xiàn)欲強烈,提升了音樂表現(xiàn)力。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運用情境教學法,烘托熱烈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由“境”入“競”,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民歌源于我國勞動人民的生產(chǎn)實踐,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結晶。作為一線小學音樂教師,我們要承擔起傳播、弘揚中華音樂文化的重任,合理使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了解民歌與人民生活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以加深學生對歌曲內(nèi)容及主旨的理解,獲得良好的民歌學習體驗,成為民族音樂文化的弘揚者。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善耕教育集團善耕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