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筒子樓里的大媽們

2021-01-18 02:10:37高延博
牡丹 2021年22期

高延博

張大媽家住在筒子樓三層最里面的301。

張大媽家是這層樓第一個從農村搬回城里的。從農村搬回來時,拉了兩大卡車的東西,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一些在下鄉時拉去準備蓋房子用的木料,這些木料是當時單位為了讓他們全家趕緊下鄉,從單位廢舊木料堆里,扒拉出來用不上的舊電線桿子和一些拆下來的廢門窗,說是蓋房木料,連燒材都算不上。有總比沒有強,也只能收下,在農村十多年也沒有蓋成房。老伴和兒子們都說不要了,張大媽非要拉回來,這家張大媽做主,又全都拉回來了。有在農村漬酸菜的大缸,壇壇罐罐舍不得扔,還有在農村為兒子結婚打的幾樣家具。

房子本來分到304,整樓層的房間面積倒是一樣大,但是304在樓道中間,家里放不下拉回來的這么多東西。張大媽看見靠里面的301房間,門口與里面的墻之間有很大一塊空間,那里能放下很多東西,就非要用304房間換301房間。張大媽家里三個兒子,大龍、二虎、小三子,在張大媽的指揮下,稀里糊涂地把木柜、菜缸就堆在了301房間門口。弄得指揮搬家分房子的干部左右為難,不給301房間,張大媽就讓管房干部給另找房間放東西。

“拉回來的東西總不能扔在大街上吧?當初讓我們下鄉騰房時怎么那么積極,現在我們回來了東西不帶回來?那扔了嗎?”

張大媽中等個子,體態偏胖,肺活量大,底氣足,嗓門大到在二樓都能聽到張大媽說話,聲音的穿透力不是一般的強,張大爺家人這么多年也都習慣了。可鄰居們哪能受得了,因為這事,后搬進來的于阿姨苦不堪言。于阿姨老兩口安靜慣了,一下子讓這種大嗓門鬧得神經衰弱,都睡不好覺了。

指揮搬家分房的干部,總覺得虧欠張大媽,當時單位讓張大媽一家下鄉,過來催交房子的就是這位干部。他在單位后勤是管房子的,領導發話讓做的事又不能不干,張大媽下鄉時說要木料蓋房子,不給就不走。就是他帶人糊弄了這些木料給張大媽,現在又原樣不動給拉了回來,他也覺得不好意思面對張大媽。

房間都是按落實政策回城人員名單分好了的,讓張大媽這么一鬧,就得和原來301的房主商量。好在301的房主還沒有搬回來,因為是老兩口,兒子在市里另有房子,女兒又在外地工作。老兩口要回城搬家也不容易,在收拾東西時累著了,一時半會還不能回來,分房的干部也就只能先這么將就著了,等301的原主人搬回來再說。

三樓的鄰居們都陸續搬了進來。

徐嬸家住在302。

一共五口人,老兩口和倆兒子,兒子也都半大不小了,從農村回來也是拉了一大卡車,家具比較多,也是在農村為兒子準備結婚用的家具。大兒子大明在農村已下田干農活了,也談了對象,這次搬家回來,大兒子的對象英子也跟著來了。老二叫二勝。原本老兩口想這邊安頓好了再讓沒過門的媳婦來,但女孩子心眼好,嘴又巧,說跟著過來可以幫助收拾收拾家,怕累著老人。

按理說,徐大爺一個工人也輪不到他下什么鄉,當時都是干部和所謂的歷史有問題的人下鄉。那會兒再怎么也輪不到他一個工人身上,也就因為是工人階級,才讓他嘴上沒了把門的。別人發表意見時,他跟著發了幾句牢騷,他在的這個部門任務數沒完成,在他上廁所時,一齊通過了他為“右派”。

徐嬸差點和徐大爺離婚。當初嫁給徐大爺的時候就不被人們看好,都覺得徐大爺配不上徐嬸,除了這個風波外,老兩口一輩子過得幸福著呢,有些事不是你常理解釋得通的。看在兩個還小的孩子面上,再加上徐大爺對徐嬸那是實打實的好,在鄰居的勸說下沒離。車間主任找了個借口,把徐嬸招工進了廠子,介紹到廠辦的幼兒園,算是平衡了下徐大爺的心理。

徐嬸在家當閨女時,說不上是什么大小姐身份,可也沒受過什么苦,家里的生活條件還是挺好的。一米六七的大個兒,帶點瓜子臉,臉上的雀斑更顯動人,造物戲弄人。老爸定成分時給劃成商人,這在成分劃分中沒有這一說的。只是因為徐嬸的父親在店鋪里做大掌柜的,資產又不是他的,貧下中農與他不挨邊,這成分不好劃,街道委員會一句話就這么給定下來了。別人給介紹徐大爺認識時,她在徐大爺身上能看到工人階級的優點,覺得找個工人可以少些折騰,家里也就認可了。

平時車間里的同事也覺得對不住徐大爺,有個什么運動和批判的,大家也不為難徐大爺,還時不時偷偷照顧點,要批判會時,找個借口把他支出去干別的活,就說沒找到人,上萬人的大廠子,上哪去找啊。但是下鄉時拖不過去了,沒辦法只得跟著下鄉了。

因為“右派”的原因,徐大爺在農村還是被另眼看待的。其實多數農民也不懂,但一聽這個派那個派的被下放到農村學習再教育,總覺得不是什么好人,經過接觸后都知道怎么回事了。本村的姑娘英子看好了家里的老大,徐嬸從自身體會,覺得被貧下中農接受是一大幸事,娶個貧下中農的女兒做媳婦,可以改變下一代的身份。

但現在落實政策回城,讓姑娘擔心起來。城鄉差別還是很大的,姑娘死活都要送徐大爺一家回來,鐵了心來了就不回去了。

娘和爹心疼閨女,這對象處的也不是一天半天的了,村里人也都覺得合適,閨女早晚都是人家的人了,但也希望大明能真的對女兒好,能幸福,也就把嫁妝都給包好一同帶了來。

于阿姨和于大爺住307。

老兩口無兒無女,下鄉時都五十多歲了,回來馬上就辦退休手續。

于大爺是留英回國的。學的是船舶動力,于阿姨在高中當音樂老師,兩家在本地都是有錢人家。于大爺家父輩,在俄國人在時就在修船廠工作。在俄國學的就是船舶工程方面的專業,于大爺自然進了俄國人的修船廠當工程師。于大爺認為造船行業還是英國人擅長,所以留學非要去英國,家里人也沒有怎么反對。

于大媽家里是做鐵工廠的,工人就有二百多號人,光技師就有七八人,在本城也是較有實力的資本家。于大媽是大小姐出身,在家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上學得有女傭人給拿書包,家里的男傭人給送到學校。日本人來了后,讀高中、讀專科,家里都是開車接送,音樂是跟教會里的牧師學的。

兩家在商業上有交集,雙方父母就把孩子的婚姻大事給定了。于大爺畢業后,家鄉雖然被日本人占領了,但是在家里是老大,父親對修船廠還是有情結,畢竟船廠的發展有自己的心血,還是想讓兒子回來到日本人占領的船廠工作。

于大爺在船廠沒幾年,也當上了工程師,更是在建國后船廠的發展上獨當一面,做到了副總工程師。

“你有那么好的音樂水平和文化知識,在家做家庭主婦多可惜呀,到學校去可以教多少學生啊。”

于大媽婚后在家待了一段時間,在當年跟著學習音樂的牧師鼓動下,進了高中當上了音樂老師。于大媽受益于這位牧師,也受苦于這位牧師。那時有國外通信不是反動分子就是敵方派來的特務,于大爺的國外投稿成為向國外間諜機關送情報,每次運動來了他們都沒落下。

二位從農村回來沒帶多少東西,本來也沒帶多少東西下去。能送人的東西都送鄰居了,回城了也不用種地了,所有的種地工具和養的幾只雞,都送給平時照顧他們老兩口的鄰居了。一臺車只裝了小半車,簡單的家具,一個老式沙發,加上一架鋼琴。鄰居們給他往車上盡量裝,裝了些土豆、地瓜、南瓜、大白菜,老兩口哪能吃得完這些菜。

兩件大家具往樓上搬時犯了愁,好在有張大媽家三個兒子、徐大媽家倆兒子,搬這點東西對他們來說小意思,只是搬鋼琴時費了點事。這東西嬌貴怕碰著,用繡花大毛毯包著。

張大媽看用這么漂亮毛毯包著,比用她自家的毛毯還心疼:“嘖、嘖,多可惜。”

這繡花的毛毯,是于大媽陪嫁的嫁妝,當年是在上海定做的。

幾個大小伙子缺的不是力氣,在于大爺的安排調度下,穩穩當當把鋼琴搬進了家。也沒有多少東西,簡單一歸整,于大爺讓于阿姨給大家彈幾首曲子聽,算是表達對大家幫忙的謝意。于大爺把琴調好了音,這么多年自己摸索出了調琴音。聽說于阿姨給大家彈琴聽,鄰居們都放下手上的活,聚到了于大爺家門口。徐嬸家大兒子沒過門的媳婦英子更是站到了前面。

大家往樓上搬琴的時候,她從來沒見過這是什么東西,這么沉的東西要這么多人抬才行。聽說是鋼琴能彈出音樂,放下手里的活,拉著徐嬸就趕緊過來了。

于阿姨雙手十指在琴鍵上先試了試,隨即滑出了美妙的琴聲,幾首大家耳熟能詳的革命歌曲,聽的人在心里跟著唱。

于阿姨彈了首肖邦G小調的小夜曲,于大爺說:“你可別折磨孩子們了。”

于阿姨余興未盡,最后來了首當時非常流行的《我愛你中國》,邊彈邊唱,這琴聲和著這嗓音,震住了樓上樓下的鄰居們,把幾個大小子加上未過門的媳婦看傻了、聽呆了。

原來301的房主也搬進來了,姓趙,趙大媽和老伴兩人住這里。

女兒在外地,兒子已工作成家,住在單位分的房子,雖然不大,但廚房、衛生間都是全套的,在單位也是工程師。趙大爺在船體車間是搞材料方面的工程師,趙大媽在單位化驗室上班,之前管房的干部找到趙大爺,隨便編了個理由,讓他們搬到304房間。

那個年代有文化的人,都是家里生活條件較好的。趙大媽的父親在日本留學,回國后在日本人的公司里工作,個人能力強,做到了課長。趙大媽的學習、生活無憂無慮,小學、初中讀的是日本人辦的學校。建國后讀了工科學校,畢業分配進了造船廠到化驗室工作。趙大媽幾乎是每天都能收到情書,一顰一笑都牽動著無數年青人的心。趙大媽能嫁給趙大爺,那是趙大爺能力的勝出。

趙大爺最初念書讀的是化學,看見國家積貧積弱被列強欺負,于是決心讀書救國,改學工程材料,用自己生產的槍炮打列強。學成回國,國民黨腐敗,國家的工業基礎不太穩,沒有發揮自己所學成就的地方,解放區也沒去成,在家里人和朋友的勸說下,趙大爺留在了本市,進了日本人占據的造船廠。

女兒大學畢業分配到西北工作,在當地安了家,適應不了當地的氣候,老是病懨懨的,路上顛簸得厲害身體受不了,也只能幾年一次回來看看父母。兒子大學畢業留在本市,受父親影響,學的專業也是材料專業,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請教老爹也就行了,畢竟老爹是喝過洋墨水的,技術上在單位也是數一數二的。單位里的一位領導和搞材料方面的大多是老爹的學生,所以結婚當年就能分配一套房子,這在全廠也是蝎子粑粑——毒(獨)一份。

老兩口回城能不帶的就不帶,也是輕裝回城,進了趙大媽的家顯得有些空蕩,只有幾只老舊的木箱、皮箱籮在墻邊,里面全是趙大爺的書,這些書能占了半間屋子。一段時間趙大爺的屋子成了三樓幾戶人家孩子的圖書館,三十多年后子女們相聚時,學有所成的孩子們,都說得益于趙大爺的這些書。

筒子樓的衛生間和水房都是共用的,在樓層的中間,靠著樓梯。起初是廠子里的單身工人宿舍,所以就沒有廚房,當時單身工人都是吃食堂的。現在大家回城也一下子解決不了那么多房子給大家住,這里只是暫時過渡一下。

家家做飯都在走廊里面,做飯時可熱鬧了。飯點時分,切菜聲、炒菜聲,真個是鍋碗瓢盆交響曲,滿走廊里飄著飯菜香氣和煤煙味。

每家一只蜂窩煤爐子,張大媽家另有一只煤油爐子,燒柴油的,燒柴油相對安全些,好煤油也不是隨時能買得到的,煤油爐子是不能燒汽油的。煤油爐燒柴油爐芯容易結痂,大龍不知聽誰說的柴油里可以加些汽油,這樣爐芯不結痂,半瓶子汽油裝進煤油爐里,差點把整棟樓給燒了。

汽油揮發得厲害,張大媽做飯時點火,整個爐子一下子全著了,張大媽一嗓子把整層樓的鄰居都喊了出來,平時這些大小子們這么能那么能,這時都不知所措了。

于阿姨聽見動靜出來。別看是大小姐出身,小時在家橫草不拈豎草不動,但在家里聽也聽說過,看也看見過。她把包鋼琴的毯子拿過來,蘸了一下門口拖地水桶里的水,直接蓋在了爐子上。

火熄滅了,毯子廢了。

張大媽心疼那毯子,這一輩子也沒用過那么好的毯子呀。

張大爺中午回家聽說了,聽完,估摸了一下,找老伴要了一百元錢。

到于大媽屋門口,敲敲門,進去,被于大爺連推帶拽推出了門。

回到家里站在屋中間,手里攥著那一百元錢,對著老伴和兒子說:“哎,這是怎么說呢。人家到底是知識分子呀,有文化的人,說出的話都不一樣。”

這三樓有個奇怪的現象,靠北邊幾戶人家,家里都是兒子,靠南邊幾家,家里都是女兒。還全都是清一色,這可能是當時管分房的干部也沒有想到的。

上樓右轉310是關大媽家。關大媽家三個女兒,下鄉時帶著兩個女兒,回來時又多了一個小的。大女兒叫娟子,二女兒叫小鳳,三丫叫小敏,小女兒也七八歲了。

關大叔在廠子里技校當老師,湖南人,說話湖南口音很重。給學生們上課時,提問到不認真聽講課的學生,在學生回答問題過后,對回答的同學說:你們不洞(懂)就不洞(懂)了,不要沂蒙大菜。

開始的時候,學生們都問“沂蒙大菜”怎么講、當什么講,后來才知道是老師的口音“連蒙帶猜”。

關老師口音雖然很重,但知識淵博,旁征博引,學生們都愿聽關老師的課。再后來,學生們看見關老師來上課,趕緊說“沂蒙大菜”來了,趕緊回到坐位上上課。

關大媽原來在一個高中學校的小工廠工作,那時也是沒有編制的。雖然工作了幾年,這下放一折騰,小工廠黃了,回來后這工作就沒了著落。好在高中學校還在,大家回去找學校、找市里教委,但回城這么多人一下子也解決不了。

答復是:只能是先在家等信兒,等什么時候有結果了,再通知大家。

類似的情況一大把一大把的,這些人也沒有辦法,也只能在家等著,等著。

不光是關大媽在家等消息,兩個女兒也到了參加工作的歲數,這回城里了,招工也沒有消息;小妹上學的事廠子里也沒落實呢。兩個女兒陪著媽媽和妹妹在家都等著。

關大媽家對門是丁阿姨家,住313房間。

丁阿姨家一大一小兩個女兒,兩個女兒歲數差了不少。

丁阿姨在廠子里化驗室工作,和趙大媽在一個部門。下鄉時丁阿姨帶著大女兒去的,那時大女兒秀兒也還小,才十二三歲的樣子。母女倆下鄉到農村,初到農村生活的困苦,不是現在人能想象得到的。丁阿姨下鄉的村子是當地貧困村中的貧困村,又是山區。母女倆受的苦,丁阿姨從來不對別人說,當初能堅持把女兒生下來自己撫養,就已準備好接受環境對自己的打擊。但在這種貧困村子里,光有堅毅的性格是不夠的,得要生活,生存下去。

丁大爺是丁阿姨在下鄉的農村結識的,比丁阿姨大了七八歲。兄弟三個,他是老大,為了讓弟弟們多讀書能出人頭地,小學沒上過幾天學就輟學在家,下地干農田活了。到了找對象的時候,人家看他家窮,又沒有文化,不認識幾個字,父母又需要他再支撐這個家,也就耽誤了老大的婚姻。

老大人老實、心眼好,看見生產隊里的人老是欺負丁阿姨,因為她一個女人自己帶個孩子到農村。農村人是很重男輕女的,家里沒有男人是容易被欺負的,這是在這些人開始還不知道丁阿姨的身世的。丁大爺看見了總是過去幫著丁阿姨,有時還要說兩句那些欺負丁阿姨的人。丁大爺在村里說話還是有分量的,看見丁大爺說話了,他們心想:安排這活還不行嗎?大家不都干嗎?

話是這么說,可是到了干的時候,就不是這些活、這些量了。兩人同擔一根扁擔抬石頭,還能評出兩個工分,拿的不是一般少。丁阿姨據理力爭也沒用,誰讓你家里沒男人呢。多數的時候都是丁大爺一句話解決了這些事情。

倒不是村里人有多壞,主要是看見丁阿姨每天下地干活,頭巾都把臉遮蓋得嚴嚴實實。苗條的身材在精致的衣服包裹下,胸部越發凸顯,村里沒有一個女人能比得過,話音又好聽。

女人嫉妒,男人羨慕。

上工干活路過門口時,男人們自覺不自覺的,都會往屋子里望上幾眼。

“看什么看?進去看呀!魂給勾了去啦?”一同上工的媳婦眼睛直直地盯著,嘴里大聲說著,這不光是說給自己男人聽的。還有的開玩笑:老大,你給娶回家得了。

日子久了,丁阿姨也聽到了。家里沒有個男人真不行,擔水劈柴,往家里拉口糧,砌豬圈,園子里種個菜,都沒有個男人在。

結婚也簡單。同一個村住著,把丁阿姨下鄉時村里給蓋的房子收拾下。這好辦,在村里老大這個人緣是有的,別看平時大家嘴騷,這時能過來幫忙的都出了把力。

第二年,有了小女兒。小花。

這三樓剛搬進來那年,每家什么情況都有,大家熱熱鬧鬧,大聲小語,天天像過節似的。

早晨、中午、晚上。堆滿東西的走廊里,人們通過時都要側側身子。早晨每家生火做飯,到洗漱間洗漱的,上衛生間的。

這一天的開始,大家都在忙忙碌碌。大人們,廠子里該給安排上班的,都吃過飯上班去了。孩子們,小的每天在家亂竄,已經插隊干活現在也隨父母回城的,要么在家,要么找同學去了。有時到廠里面去玩,被領導們看見了,把看大門的訓一頓,這么大個廠子,都是些鐵家伙,把孩子們傷著了不是小事,對廠子安全管理來說也是大問題。后來孩子們進不了廠子,只能在廠子周邊玩。

廠子里一下子回來這么多家庭,孩子們都在農村讀的書,沒讀完中、小學的,都可以安排到廠子里子弟學校繼續讀書。有高中畢業了的,有好多還沒畢業的。廠子里的領導們根據家長們的要求,開始辦補習班,借用工會的禮堂每天晚上開辦補習課程。開始不熟,后來熟了,上課像開討論會似的,弄得上課老師一個頭兩個大。負責組織補習的工會負責人也沒有辦法,都是在農村野慣了的,規矩哪是一天養成的。

就說三樓這些孩子們,剛回來的時候到鄰居家串門,推門就進去,哪還有敲門這規矩,尷尬事弄得一處一處的。于大媽對這些孩子講故事、打比喻,才讓這些孩子們慢慢養成敲門的習慣。

這三樓在家的孩子們,在鄰居于大爺、趙大爺的影響下,每天晚上都夾著書本去補習。在這些補習的孩子中,大明、小三子算是學習認真、學習好的,高中課考試很快通過了,拿到了高中畢業證。

大龍、二虎、二勝、秀兒、娟子、小鳳,延遲了一學期也都拿到了高中畢業證。

二虎晚上補習,每次都是喊著秀兒一起走,開始沒有人注意,這事秀兒媽丁阿姨看出眉目來了。二虎再過來玩,丁阿姨就不那么熱情了。家里買蜂窩煤也趁著二虎出去玩不在家時,拉著秀兒、小花趕緊去煤場拉回來,讓大明、二勝幫著搬上樓。幾次下來張大媽覺得不得勁,再看見二虎往南側走,就趕緊喊二虎回家干這干那的,張大媽這喊一嗓子滿樓就沒有不知道的了。

大龍、大明、二勝、二虎、娟子、小鳳都招工進了廠子里上班了。秀兒沒進廠子,是外邊單位招工到那里去了,丁姨不讓她進廠子工作。

當時社會上招工也沒有那么多名額,廠子里領導找到市里領導一商量,自己廠子辦個大集體企業,把家屬子女都招進來,解決就業和廠子里用工問題,一舉兩得。

一二百號大大小小男女青年有地方上班工作了,算是給廠子補充了新鮮血液,廠子里的治安也好了許多,自家的孩子自己管,不行找老子教訓。

孩子們大了,想法就多了,又都處在青春好時期。

誰家孩子對誰家孩子有心思,家長們心里都明鏡似的,但不是孩子們看好了家長就同意了,家長們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男孩子們都愿意到趙大媽家去,主要是去看書。女孩子們都愿到于阿姨家,于阿姨琴彈得好,毛筆字也寫得漂亮。英子在家沒事也愿意到于阿姨家,于阿姨見英子聰明,也愿意教英子識字,練毛筆字。于大爺成了打下手的,幫助拿這拿那,已然是輔導班的雛形了,當然是不收費的,老兩口樂在其中。于大爺時不時還得輔導一下,那些看書的男孩子們,幫著趙大爺答疑解惑。

這張大媽家、徐嬸家對兒子是散養型,摟草打著兔子可美了,三樓這哪個閨女都是拿得出手的。

可南側幾家就不是這么回事了,關大媽、丁姨每天像看賊似的,盯著北側這幾個大小子,女兒回到家都圈在屋里,能不出來就不出來。走廊里已然沒有了剛回來那會兒那樣熱鬧了,做飯、搬東西在走廊里遇見了也只是點點頭。女孩子們見了男孩子,更是趕緊低頭匆匆而過。

二虎,人不虎。他下班早,每天晚上下班都到車站去,車站離家還有段距離,天冷了,黑得早,到車站去接秀兒。快到家樓下,讓秀兒先走,等秀兒上了樓他再上樓。有時被花兒看見了,就哄花兒,答應給花兒買好東西,秀兒也幫二虎哄花兒。

徐嬸遇到鬧心事了。大明考上電視大學大專班了,大明在班上的成績很好,一位女同學經常找大明幫助自己。一個學期下來,大明回家就更晚了,對英子更冷淡了。

英子只以為大明工作、學習辛苦,每天都堅持等到大明回來后再睡覺。每天早起為家里人做飯,干一天家務活,抽出時間還要跟于阿姨學習,睡得又晚。農村人都有早睡的習慣,習慣被打破了,身體有點吃不消了。

女孩子的爺爺在國外,全家正在辦理出國,女孩子要大明和他們一起走,大明也動了心思,徐嬸和徐大爺心里覺得有點對不住英子。

女孩子家長和徐嬸講:孩子看好了大明,在一起了,已是你們家的人了,剩下的事你們自己處理,不能讓我們家閨女丟這人,大明必須跟我們走。

徐大爺臉上裝不出來,搬到廠子車間里去住了,說是這一段時間加班多。徐嬸托著腫著的半邊臉找到于阿姨,徐嬸拜托于阿姨和于大爺與英子說說,勸勸英子,英子不能回農村去,不能對不起英子了,不行當閨女養也行。除了徐家人,也就是于阿姨家人和英子親了。

這讓于阿姨老兩口為難了一陣子,如何開口去勸這樣的事呢?一天晚上下班,大龍從身后經過,于阿姨長于阿姨短的打招呼,這讓于阿姨一下子心里有了主意。

于阿姨找到關大媽和丁姨,三個人湊在一起一商量:大龍這孩子人很好,是過日子的人,把英子介紹給大龍,對張家和英子都是件好事,只是不知道張大媽和英子,這面子上行不行。三人先尋個機會把英子叫到于阿姨家,這事不能讓別人聽到。

關大媽、丁姨,這“豺狼虎豹”少一個,自己就少一分心思,家里就多一分安全。

張大媽開始看見幾個人在于阿姨家嘀嘀咕咕,心里覺得不太得勁,一直沒看見英子從于阿姨家出來,第二天早上也沒有看見英子起來做早飯。在洗漱間里看見英子兩眼紅腫,見了張大媽低頭趕緊進了于阿姨家。

張大媽一聽見說這事,張開大嘴就要喊,讓關大媽一把把她按住了。

于阿姨說:“就按閨女出嫁辦吧,讓英子到我這里住吧,全當英子的娘家了。”

徐嬸說:“都是我家大明不好,都是他給大家找的麻煩。于姐、他張嬸還有什么要求?”

過后,英子就搬到于阿姨家住了。

于大爺和大龍、二虎在屋角,用布簾子隔了地方給英子住。

張大爺覺得這對面屋住著,都是鄰居的,面子上有點掛不住啊,這不接了二手嗎?

可英子實在是招人喜歡。聰明、能干、會過日子。現在跟于阿姨練習寫大字已有模有樣了,認的字也不少,說實在話,給兒子找媳婦,也就是要按這樣的找。

大龍對英子一直都有好感,能憑空撿這么個媳婦挺好。日子是自己過,和別人有什么關系,只是英子能真心愿意嗎?這些都不是難事,難事是英子的戶口怎么解決?

時間都是自己過起來慢,在別人眼里都很快。

從筒子樓搬出來都三十多年了。英子和秀兒商量,找個機會把三樓里的老鄰居叫到一起聚聚。

英子和秀兒是妯娌。二勝和小三子成了連襟。

聚會的日子真熱鬧,地方在大龍開的酒店。二樓的大包間里擺了五桌,這還是人沒湊齊。大明在國外回不來,小花和關大媽家的三丫頭大學畢業都在外地,一個在深圳,一個在北京。在本市成了家的也沒來齊,年輕人沒有老輩人的感情,但三樓老鄰居能來的都來了,難得有這么個聚會的日子。

張大媽現在是春風得意,在孫子的攙扶下見人打招呼。

丁姨穿得時尚,是越老越年輕了,到親家來也是風光的。

徐嬸本不想來,架不住英子帶女兒開車親自去接,徐大爺不在了,再說二勝他們全家也都來呢。

二勝和娟子在郊區買的別墅,二勝辦的廠子也在那邊。娟子秉承了徐嬸的優點,家里收拾得板板整整的,大人孩子出門都得搗飭得立立整整的。

關大媽腿腳不好,和小三子、小鳳住在一起,他們一起來的。

小三子電大本科畢業后,又在大學里讀了在職研究生,現在廠子里人事處當處長。小鳳在廠子里下屬公司做會計工作。

于阿姨和于大爺都不在了。

趙大媽是由大龍從養老院給接過來的,趙大爺也不在了。趙大媽的兒子跟公司在國外施工,兒媳和孫子都來了。

大家見了面,免不了家長里短敘述這些年的變化。

今天吃飯安排的地方,是大龍和英子開的酒店。

大龍招工時進了廠子里的食堂,英子戶口一直沒有解決,只能在廠子里找個臨時工干,進了大龍在的食堂,這把吃飯的問題解決了。

廠子在那兩年忙著蓋房子。新房子給落實政策回城的知識分子,于大爺就屬于先分到新房子的,在搬家前找到廠子管住宅的干部,說現在住的房子留下給女兒結婚用。

大家也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大龍在廠子里人緣也好,順水推舟成全了兩個人。

后來一段時間實行承包制,大龍在英子的支持下承包了食堂。越干越大,又在廠子里包了三個食堂,這就讓人眼紅了,閑話也多了。領導找到大龍,對承包的食堂要收回經營。

于是英子拉著大龍辭職下海經商了。這幾年手頭也積攢下不少,先是在廠子附近開餐館,生意好了又開連鎖店。這生意越做越大,盤下倒閉的酒店重新開張,真是生意分人做。又經營一個婚慶公司,效益都不錯,生意一直紅紅火火。

二虎也從廠子里辭職,為這事丁姨好大不滿意,認為是英子在背后讓二虎這么干的,非要秀兒與二虎離婚,可秀兒的主意不是她媽能做得了主的。

二虎入廠子時學的是木匠,等辭職下海自己開工廠干時,兩年時間把半個木工車間的人都拉了出來,給的工資高了不是一點半點。那時家具的需求量實在是太大了,后來在于大爺的指點下,做起高檔家具出口,趕上的時候也好,是全市家具外貿龍頭老大,這一步走到現在都被人們樂道。

丁姨和丁大爺卻人生不順。本就不是一個藤上的瓜,觀念、意識隨著時間長久,越來越融不到一起了,丁大爺的“土”和丁姨的“洋”是捏不到一塊的。在一次丁姨出去很晚才回來后,沖突又一次暴發,丁大爺的一個巴掌,使倆人一拍兩散。丁大爺回到了他那熟悉又陌生的鄉下去了。

娟子和丁姨為此大吵了一架,小三子在旁默不作聲。

人們念叨著于大爺、關大爺淵博的知識,于阿姨優美的字和琴聲,趙大爺的書,張大爺和徐大爺的手藝。三樓的孩子們,沒有誰沒受益于這些。

各家孩子結婚用的家具,辦婚宴的場地,新買的房子裝修,大事小情,得益于三樓兄弟、姐妹們的幫助。各自工作、事業也日見紅火。

時間把人們變老,人們在時間中代代傳承。

牽扯不斷的絲縷,接續著人們的情感。

老輩們現在享受天倫之樂,是兒女們的孝順,小一輩們在老一輩的熏陶下,各自走上不同人生路。

筒子樓,為人們擋風遮雨,大庇天下寒士。

承載了幾代人的生活,猶如萬花筒。

展現悲歡離合;上演著人間悲喜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3p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yw|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在线亚洲小视频|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一级全黄毛片|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日韩在线第三页|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国产成人毛片| 日本免费精品|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91精品亚洲|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久操中文在线|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国产丝袜第一页|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青草视频久久|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国产不卡网|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亚洲高清日韩heyzo|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九色综合视频网| 国产欧美网站|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一级毛片基地| 国产在线第二页|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播五月综合|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午夜爽爽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国产99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国产jizz| 日本一区高清| 久久综合激情网|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网站|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日韩精品毛片|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麻豆精品在线|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