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小品發展至今,已經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方面美化景觀環境,另一方面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由于專業水平的限制,市面上作品質量參差不齊。一些作品只注重形式的審美,華而不實;一些設計師固守傳統造園式理念,套用形態、手法和元素。本文通過對陜北景觀小品設計中應用部分的分類的總結歸納,并探討其美學價值,找出問題及提出應對方法,試為陜北景觀小品設計的立意選題、創作依據及價值體現提供理論依據。
一、景觀小品的概念
廣義上來講,景觀小品是指景觀設計中能成為小景的藝術品,包括花卉、噴泉、雕塑、假山等,將藝術與自然、社會融為一體;狹義的景觀小品就是指具體某個園內的公共設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景觀園林小品就是人們身邊的藝術品、離人們最近的藝術品,隨處可見、隨手可得的沒有距離感的公共藝術品。
二、陜北景觀小品的分類和應用
景觀小品不是純自然生態的存在體現,而是經過人們對自然的設計規劃與再創作的過程。根據其不同功能,可劃分為三類:
(一)休憩類
可供人們平常休息以及避風躲雨、遮陰納涼的小品歸納為休憩類,在公園、廣場、小區的規劃當中必不可少、非常關鍵。一般來說,北方的設計中多見園椅、圓凳,南方的設計以躺椅和遮陽傘的形式居多。
(二)飾景類
雕塑、植物、景窗和噴泉等為園林設計擔負著裝飾功能的小品歸納為飾景類。在為景觀增加美感的同時,要求小品本身具有個性特質,同時注意小品與小品之間的風格統一以及小品與整個園林環境的協調。有的園林中小品數量過多,密密麻麻、擁擠不堪,無重點;有的則數量太少,過于單調、空空茫茫,無內容。因此,景觀小品設計一定要以人為本,整體景觀與小品有機結合,和諧共存。
(三)功能類
功能類的小品數量較多,按照其本身的具體功能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飲水機、洗手缽、垃圾桶、照明設施、娛樂和健身設施為主的服務性小品,為公眾提供便利的條件;第二種是大門、井蓋、欄桿類型的保障安全的基礎設施;第三種是具有宣傳和展示功能的標識牌、宣傳欄和電子屏,可以指導方向,也可以發布天氣預報和恭賀佳節類通告。功能類的小品在設計的時候應注意細節的體現和實際使用的便利性。
三、陜北景觀小品設計中的審美研究
(一)形式美
形式美是最常見的美感形態,是審美的初級層次,用形式感來給人一種感官的愉悅。形式美可以歸納總結為兩種形態。
一種是有規律、有秩序的美。對應人們的審美習慣、內容及表達方式,非常固定的造型、經常使用的顏色和廣為流傳被人們所熟知的包括比例尺度、均衡穩定、節奏韻律、多樣統一的形式美法則,傳統的景觀小品設計基本都遵循這種規律的秩序的美。例如,陜西省榆林市高新區沙河公園,園內建設以體現一山一水一片綠的景觀為特點,人們可以領略園林花草、山丘流水、亭臺樓閣、飛橋回廊、水幕夜景。公園西入口有一處大型摩崖雕塑,主要以陜北生活習俗、地方風情、歷史人物、工匠手藝、婚慶嫁娶及傳說典故等為創作依據,用陜北特有的石雕結合高浮雕的表現形式展現出來,所有雕刻形象生動傳神,融合了塞上邊城傳統文化底蘊。
另一種是不規律的、流動變化的美,也可以說是非傳統形式的美。這種形式和傳統的形式美法則走不同的風格路線,無序的、抽象的表現特征,給人眼前一亮的別致效果。就如同電影《鬼吹燈之龍嶺迷窟》在榆林的取景地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其火紅的泥土、優美的線條和獨特的形狀組合,令人驚嘆大漠駝城竟然有紅山綠水、風情萬種之景。
(二)意境美
形式美是客觀存在的美,意境美是最終在形式美的基礎上升華形成自己理解的、認同的觀點、共鳴的思想和聯想的高度的美。景觀意境是自主的發揮和展現的層面和空間。
一般來說,意境美的生成方式有三種。一是單獨景觀式。由獨立的一山一石一花一木組成,可以細細琢磨、發揮想象,延伸為一個以單個景物為中心的意境。一塊砂石、一縷花枝、一彎揚起的檐角都可以成為景觀小品中耐人尋味的視角,可謂獨立成景,獨立成境。二是組合式景觀。由幾個獨立的景觀小品整合為一個意境,幾個景觀之間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有機組合在一起,不同類型、錯落有致、遙相呼應。三是無限意境。在固定的景觀空間中演繹無限的意境,意境是情感活動的最高體現。意境美的生成在景觀方面具有和其他事物有所不同的獨特性,盡管畫布、顏料、素材、聲響本身并不會構成物象,當形成景觀之后,植物花卉、假山池水、道路橋梁都是實體存在的物象,構成了意境生成的必要條件。
人們在欣賞景觀時,常常希望感受到形式背后更深的精神內涵,一件成功的景觀作品在形式美的層面之上,給人以深刻的情感激發和無盡的遐想。在登上古城墻的時候,居安思危,會有凝重的感覺;在讀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句的時候可以感受到詩人當時悲壯蒼涼的心境;還有表現主義代表畫家蒙克的經典作品《吶喊》,畫面描繪的是作者本人,夕陽西下,他正準備走過一座橋,突然抬頭看到血紅色的天空,痛苦和憂傷的感覺瞬間彌漫開來,于是捂住耳朵開始吶喊呼號。很多人看到《吶喊》這件作品時深有感觸,說蒙克并不是單單畫自己,而是畫的壓力之下需要情緒發泄的每個人。這些作品觸動了人們心中共同的情感,從而產生意境美。
四、現存問題
(一)形式美
在景觀設計中,理論研究不足,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美學理論與創作理念斷層、缺失。作品缺乏內涵,過分追求形式和感官的愉悅,作品有象無形,立意深度缺乏。想發揚傳統的精髓,又缺少相應研究,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重復熟知的理論;想借鑒他人特色,又缺少相應的判斷力,要么是對資料集的套用搬用、抄襲模仿,要么深受外來思潮的灌輸。
(二)意境美
一是有象無境。整體來講,理論成果少,缺乏新意,大多還是集中在中國古典園林設計,很多國外作品的成果還在翻譯的過程中,景觀美學理論的深度不夠,缺少精品,成果單調。因為缺乏規劃和設計的整體目標,很多景觀小品沒有主題,只是擺放在那里,內容上生拉硬扯、隨意拼湊,沒有實質性的含義,無法達到升華的境界。二是有境無蘊。目前,在景觀理論領域,美學研究不足;在景觀美學領域,研究深度不足:這些問題使得很多作品無法抵達公眾的心靈,無法達成一種社會或者文化的共識,即使制造出景象,也略顯刻意和單薄。
若要解決上述問題,根本途徑是在景觀設計教育中的理論部分與時俱進,與國際同步,不斷更新和創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注重思考和創作,建立全新的設計理念。同時,設計師應努力提升專業水平,創作出更多形式美和意境美兼備的優秀作品。
五、結語
景觀是文化的載體,是歷史的見證。人們在設計中創造意義、表達需求,求得體驗、認同和歸屬。景觀設計本身是個性的代名詞,需展現其裝飾和服務的功能價值,體現出深刻的文化內涵,還要使個性與價值完美和諧的交融在景觀中。未來,陜北景觀小品設計的使命就是創作有思想有靈魂的設計作品,讓自然、人、精神和諧統一。
(榆林學院藝術學院)
基金項目:榆林高新區科技計劃項目“陜北景觀小品設計中的美學應用研究”(CXY-2020-24)。
作者簡介:馬蓉(1984-),女,陜西清澗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美術學和園林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