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琳
中國文學理論體系對于中國文化的發展與弘揚光大具有重要的作用。有許多研究者致力于中國文化理論體系的建設,在該理論體系中,最重要的體現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特征。對于中國文學理論中的民族文化特征進行深入探討與探究,有助于我們理解中國文學理論的形成,了解歷史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所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一、探究文學理論中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性
中國文學理論的構建體系一直受到國內研究學者的廣泛關注,并且在文學界也一直是討論探究探索的重要領域。在每個階段針對中國文學理論都會涌現出不同的學派,不斷出現更多新的思路、方法、態度,以及中國文學理論未來發展的趨勢。在中國文學理論不同的發展階段,民族文化特征的體現也不同,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是始終如一的。
從中國文學理論長久的歷史發展觀點來看,民族文化特征一直在文學理論發展的長河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對于中國文學理論的發展趨勢和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縱觀歷史不難發現,中國文學理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具有典型的特點。
(一)古代文學理論
從古代文學理論來看,在古代文學理論體系中主要涉及的是經濟、政治以及社會的展現,還有一部分是個人心境的表達。中國文學理論中的傳統思想主要是在國家文學領域體系中表現出來的,伴隨著朝代的更迭,古代文學理論體系不斷壯大,但其主線脈絡依然是十分清晰和明朗的。以現在文學理論中一直被廣泛推廣的儒家文化體系為出發點,其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逐漸加入了道家、法家、墨家、佛家等不同文化的體系與知識。在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不斷更迭過程中,這些集大成為一體的中國文學理論體系始終未能發生較大改變,且社會歷史形態一直是相對穩定和固定的。古代文學理論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是闡述對當時統治者實行管理政策的一些看法及建議,對當時社會中出現的政治與文化事件的看法與評論,以及在個人修為、個人素養方面的指導,這里面體現了古人大量的自我覺醒意識,將這種意識運用到社會的發展、國家的
治理當中。
(二)近現代文學理論
伴隨著時代變遷,清代以后中國文學理論就徹底發生了變化,正式地步入了近現代文學理論階段,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階段主要是接受了西學文化的融合與交流。此時的民族文化特征也發生了改變。中國近現代文學理論產生于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沖突的基礎之上,并且不斷由西方文化的價值衍生變化。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清朝的結束。中國近現代文學理論的厘清階段主要是把文學作為藝術與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這一個重要基礎認識是將理論建設作為根本地位,實質上都是對于中國文化民族特征的不斷探索以及根源性研究。近現代文學理論的建設與發展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與中國的政治有著重要的關系,政治發展方向成為中國近現代文學理論發展的重要依據。在新中國成立的初期階段,中國文學理論的發展不斷借鑒蘇聯文學理論的大量觀點體系組織架構,這使得蘇聯形態的蘇聯文化體系成為了新中國成立初期階段的文學理論重要特點,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特征,這個期間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與民族主義有關。
(三)當代文學理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行,這一時期的中國文學理論徹底擺脫了一元化的困境。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我國的文學也開始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方向,逐步走向了百家爭鳴、多方創新的快速發展道路。在這個階段,中國文學理論體系仍然吸收了西方文學理論體系的一些思想方法、組織結構等,但是這樣的吸收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對于豐富我國當代文學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也不斷加深,傳統文化所體現的民族特征在中國當代文學理論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論高度。
二、文學理論與民族文化的重要關系
在民族文化核心價值觀體系當中,中國文學理論體系一直發揮著重要的推動與約束作用,文學理論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表現,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現代社會人文學科中獨具影響力和最具核心力的共同要素。
(一)古代文學理論體系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在古代文學理論體系和古代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載體就是道,這也是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體現,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在中國人民心理結構上的文化體現與藝術反映。在中國古代的民族文化結構當中,民族文化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無論是當時的文學藝術還是民間的工藝制作都不是純粹的理性或純粹的感性,而是二者互相統一結合的有機體,而這種互相融合、互相包容、共同促進、共同發展的特點恰好體現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心理結構,同時也為一些中國文學理論學派避開了一些障礙,比如詩歌民族文化、泛美文化等相關課題的研究,為這些課題的研究人員厘清了思路,看到了未來的規劃與發展。
(二)近代文學理論體系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以古代文學理論與民族的重要關系為基礎延伸到近代文學理論與民族文化的重要關系,用同樣的方法進行研究。可以看到,在當時的中國文化理論體系當中,十分明確的中國文化主導理論體系,并沒有形成理論體系,一直處在動態的變化過程中,一直處于不斷修復、不斷重建的過程中,這主要是由于新文化不斷沖擊舊文化需要重構與復活,而持有不同意見的文學流派和相關研究人員都想要將中國文化理論的發展趨勢歸屬到自己的學派當中,但從事實上的發展情況來看并非如此。不同流派之間對于文學理論不僅沒有起到促進作用,反而加劇了中國文化理論發展更加模糊、規劃導向更加不清晰的缺陷當中。雖然當時的中國文學理論體系仍然是政治體現的重要載體,但是文學理論卻沒有找到合理有效的民族文化為依托,也就是說中國文化體系沒能得到很好的體現與發揚。
當中國人民的民族文化心理與文學理論體系放在處于大變化階段的社會環境當中,不同文化的沖擊與碰撞,對于我國文化理論體系的發展,則存在著很大的消耗與轉變,因此有研究學者建議我們應該從民族文化的心理角度去考察中國近現代的文學理論體系,這樣才能夠從更深的層次上、更加接近本質的層次上去理解和厘清屬于我們自己的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內涵,同時也是能夠為新發展階段的民族文化思維方式、心理結構、組織架構等方面與文學理論體系進行更大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
(三)藝術觀點與文學理論體系以及民族文化的關系
國內外研究學者一致認為,在研究文學理論與民族文化的重要關系時,離不開另一個重要層次,也就是文學理論與藝術的關系。文學理論和藝術的關系,對于探討文學本質、文學屬性,根本性質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意義,藝術作為文學理論的重要研究對象,也深深地體現著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我國歷史十分悠久,在發展階段呈現出許許多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學創作作品和藝術作品,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因此,將藝術與文學理論和民族文化互相關聯起來進行綜合探討,對于我們更深層次理解文學理論與民族文化地重要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對于文學理論的藝術本質特征,對待文學理論的審美觀點以及審美看法,現代文學理論體系中已經有了很多的研究,并且研究結果十分廣泛。大致的觀點可以表述為文學理論的構造與建成應該具有一定的歷史發展意識和觀點。藝術的體系是十分復雜的,當藝術體系與文學理論互相結合時,就應該充分利用文學理論的主線觀點去探討藝術地繁雜環境,并且結合當時民族文化所體現的重要特征,對于當時的藝術作品以及藝術現象給出精準的解釋、合理的定位,然后再反推到文學理論形式上進行更加精確的判斷與定位,對文學藝術已經發生的事情進行歸納總結,對于文學藝術即將發生的趨勢進行預判和分析,并對文學理論體系進行合理的調整。
三、探究中國文學理論的民族文化特征的指導思想
(一)善于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及方式進行探究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標志著我國已經快速地邁向了新的發展階段。現代社會科技的進步與發展為我們探究中國文學理論民族文化特征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技術手段和研究方法,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大量的研究人員一致表示應該將互聯網技術與中國文學理論的研究充分聯系起來,借助互聯網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對中國文學理論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比如,借助當前網絡電影、網絡電視以及網絡視頻平臺、大數據平臺、可視化分析平臺的展現形式,將中國文學理論直接搬到互聯網上,讓更多的人民群眾去欣賞我國十分豐富的文學理論,感悟體驗中國文學理論在不同發展時期所體現的民族文化特征。只有讓廣大人民群眾不斷熱愛中國文學理論,激發他們的熱情和興趣,才能將民族文化特征深深地印刻在每一個國人心中,這對于我國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是十分有利的,這也就是研究人員所說的文學再生產過程。相信通過中國文學理論一遍又一遍的展示和研究,其核心內涵與根本性質一定會得到創新的理解。
(二)運用多學科體系共同研究,幫助理解中國文學理論體系
伴隨著世界多元化趨勢的不斷發展,我國目前已經在學科文化建設上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在對待中國文學理論體系的理解這方面,有學者建議可以運用多學科體系進行共同研究。只有博采眾長,方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學理論體系所展示出來的民族文化特征。
比如,有研究學者建議,當前可以借助經濟學觀點、法律學觀點、人文學觀點、社會學觀點等綜合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主要是由于在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中,這些學科沒有很明顯的范疇與界限。通過建立共同研究平臺的方式,將各個學科的頂尖研究人才匯集到一起,共同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的研究貢獻力量,共同目標就是探究文學理論體系中的民族文化特征。從不同學科的觀點出發進行思想上的相互碰撞、相互探討、相互交流,一定能夠有更多新的發現,去幫助中國文學理論研究者進一步廓清歷史的脈絡,撥開研究的迷霧。
(三)重建中國文學理論和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國對于文學的研究熱度逐漸有所下降。當前大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對于文學類學科的熱情有所下降,這種現象對于中國文學理論保持其獨特的學科創新性以及學科主體性十分不利,對于其發揮民族文化特征的載體作用存在著嚴重的阻礙。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倡導重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維護我國文化體系的繁榮與昌盛,這也就要求我國廣大研究者要重建中國文學理論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促進二者之間形成穩定的體系,具有明確的價值導向,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可與思想上的共識。在當前中西文化嚴重沖突、互相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國傳統的文學理論與民族文化沒有建立與古典文學狀態互相共生的融洽關系。這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需要研究人員共同努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文學理論體系的民族文化特征并不是一味地將古代的研究成果再次展示出來,相反,我們更應該立足于當下,充分思考中國文學理論體系、民族文化特征展現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行之有效的辦法將問題解決。我國民族文化特征應當具有鮮明的標識性,這樣才能體現中國人民的創造力和創造智慧以及獨特的思想內涵。
(西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