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丹
關鍵詞:中職;民族民間舞蹈;課堂教學;改革
在推進新課程改革視域下,全面落實素質、促進中職生全面發展,成為教育工作面臨的重要挑戰。在不同民族文化的發展中,衍生出了具有不同風格、特色的民族民間。在中職舞蹈教育教學中,民族民間舞蹈具有極強的實用、應用價值。教師加強舞蹈課堂教學創新,對學生舞蹈學習熱情的激發、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舞蹈表現和演繹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還能有效提升其職業能力、促進學生未來就業發展。但是,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教師未能充分挖掘不同舞蹈動作的文化內涵,未能全面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影響了舞蹈課堂教學氛圍。對此,本文結合舞蹈課堂教學實際,對教學改革對策進行探究。
一、創設互動趣味氛圍,激發學生練習興趣
要想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必須要讓學生成為自學者、樂學者、趣學者,讓學生能夠在民族民間舞蹈學習中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從課程內容中感受到學習趣味。首先,教師要注重舞蹈教學的互動性,及時關注學生反饋,根據學生學習需求、基礎水平進行教學調整,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同時,教師要多觀察學生能力提升情況,靈活地調整課程教學難度,確保課程學習內容在學生可接受范圍內。但是,不應設置過于簡單的學習內容,有效地發揮舞蹈教學價值。再者,教師要注重趣味性、互動性舞蹈課堂氛圍的塑造,讓學生們穿戴不同民族的特色服飾,結合服裝禮儀文化了解舞蹈風格。比如,在講解藏舞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特點、風俗習慣、氣溫氣壓等。這樣,學生們就能穿著藏袍,了解松垮、弓腰、含胸等動作來由,根據不同舞蹈動作需求進行模仿。通過創設趣味互動氛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一邊感受高原地區文化特色,一邊學習舞蹈動作,激發學生練習、模仿興趣。
二、抓住舞蹈文化特點,運用互聯網創新
民族民間舞蹈具有獨特的文化特色,其在吸收其他舞蹈形式發展的同時,保留了本民族文化、風俗特點、精神內涵。所以,在開展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抓住其個性特點,引導學生以寬容的態度接納不同民族的舞蹈,使其能夠學習、了解不同民族舞蹈文化內涵,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融合、發展和創新。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在舞蹈教學中注重對民族民間舞蹈個性的保護,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各民族舞蹈的融合。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多媒體手段、互聯網資源,構建分屬不同民族民間舞蹈的學習情境,增強學生的沉浸式學習體驗,提升其藝術鑒賞和審美層次。例如,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教師可以呈現聲音、圖像和文字結合的學習畫面,帶領學生了解文字理論背后的內容,如舞蹈動作技巧、動作形態的由來,使其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練習和掌握。也可以對整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發展進行解讀,讓學生從文化角度分析動作的情感表達,深入地掌握民族舞蹈傳遞的情緒、心理。此外,在互聯網技術平臺的支持下,教師可以與學生實現課外溝通,為學生學習、反饋提供有利條件。
三、采取多元授課方法,促進舞蹈文化傳承
多元授課方法的運用,教師能夠調動起學生積極學習情緒,使其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舞蹈動作練習、舞蹈文化了解中。因此,教師應根據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內容,靈活選取口授、視頻講解等資源,為舞蹈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和活力。首先,在播放舞蹈教學視頻時,教師可以設置互動環節,一邊提問一邊講解,讓學生們能從專業角度理解舞蹈知識和動作。其次,民族民間舞蹈往往來自現實生活。根據這一特點,學校和教師可以開設生活類實踐課程,帶領學生進入傳統文化展館、鄉村進行采風,帶領大家感受傳統文化、自然風光的魅力。在采風類的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走進民族人民、走近鄉土人文,結合民族文化特色學習舞蹈理論知識,促使學生積極傳承民族民間舞蹈。此外,中職學生的想象力往往十分豐富。所以,在講解民族民間舞蹈的基本知識、動作內容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自由發揮。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們可以自由地商討舞蹈音樂、編排舞蹈動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們的需求給予指導,使他們能夠從模仿練習走向自由創造,促進舞蹈藝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中職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改革,是促進優秀文化傳承、增強學生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師要正確認識中職生舞蹈學習的特點,通過構建互動趣味場景、創新運用互聯網、采用多元授課方法等形式,讓學生自覺地了解舞蹈動作背后的文化、故事,使其成為優秀文化的傳承者。
參考文獻:
[1]李陽.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策略與改進[J].青春歲月,2019(32):175.
[2]王歡.淺析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的作用[J].戲劇之家,2020(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