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冠星
關鍵詞:素質教育;小學生;方式方法
生產力的進步,科學的發展以及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都促使新時期教育應在實事求是以及與時俱進的思想下,進行科學的調整以及改變。基于此,當代教育工作者應緊跟素質教育的思想和步伐,積極利用全新時代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各種全新方法和策略來對學生進行科學培養,從而有效增強其素養能力培養效果,促進其健康學習和穩步成長發展。
一、素質教育視域下小學生科學培養的深刻內涵
素質教育理論內涵不僅包括當代教育核心發展方向、學生未來培養方向,其還包括學生的具體培養思路、培養方法以及對應的思想理論指導和案例實踐,其是對我國現有教育思想和學生培養模式的一種全新完善與創新。
二、素質教育視域下小學生科學培養的具體路徑
(一)注重素質教育教材使用,積極滲透素質教育內容
新教材新課程是素質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以及新教材都是基于素質教育思想的一種具體承載體現。在具體的教材內容選擇以及使用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首先是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學的靈魂,是教學效果保證的基礎條件,教師可以設計在教學初期,通過對學生各學科設計認知能力的認知與把握,通過各種實際案例來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以及氛圍中,主動的對于教材中的技能與知識進行科學探究,以此來逐步加強他們對于素質教育視域下新課程新教材的理解,有效增強他們的求異精神和探索精神。其次是教學過程中融入一些新的體現素質教育思想和內容。
(二)科學了解素質教育內容,有效確立學生培養目標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具備綜合素養與能力的優質人才,這其中不僅包括學生對于各類學科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還包括各類學科知識的科學學習思維和學習方法,如數學中的數學思想、語文學習中的文本閱讀方法等等。因此,要想真正的實施素質教育,有效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不妨在各個學科教育中,科學的對學生培養目標以及達成目標進行有效性設計,從而提升整個教學靈魂和豐富學生培養內涵,有效引領整個教學活動的科學開展。
如在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教學中,單元的兩篇文章都是對于一種事物的介紹,即《太陽》《松鼠》,其對應的課后練習習作例文和對外擴展,都是對于一種事物的寫作,基于此核心,教師在進行整體單元教授時,就應該注重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在課堂設計時采取如制作物品介紹卡片、參觀博物館看藏品介紹等方式,來激發和提高學生的事物實際寫作能力,增強其綜合素養。如在具體課文《松鼠》知識教授中,教師可以先確立教學目標,即掌握對應的字詞句,并聯系課文,學會概括文章內容,掌握事物的基礎寫作方法……,之后教師進行語言導入:“大家熟悉博物館嗎?如果你是博物館館長,你該如何向游客介紹你的各式展品呢?”語言導入完畢后,教師可以再利用問題引導的手段來對學生進行引導,如“《松鼠》這篇課文中是如何對松鼠進行描寫的?”問題提出后,教師可以再引導學生對其進行詳細的討論,進而進行總結歸納,對于一類事物的描寫,我們應根據不同的表達需要,采取不同的側重點描寫方法,如對于動物,我們可以先從動物的名字、外觀、習性……
(三)結合素質教育全新思想,積極實施科學培養方法
建構主義學習觀是衍生于其知識觀基礎上的一種學習理論觀念,其核心思想是指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種對舊的知識或者技能的解析,其認為技能與知識的獲得路徑是來源于自身,其主張新的知識是利用自身范疇內的舊知識,通過對新知識的分析、解構歸納,從而明確其特征屬性,進而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和研究,并在自身主動探究以及分解研究下,完成新知識的全面分析、解構,進而科學了解其知識內容、含義以及延伸,系統全面的掌握這項知識。
總而言之,素質教育是當代學生培養的重要思想,新課標、新教材是素質教育內容的核心體現,多元化、多樣態的學生培養方式方法是其具體體現,因此,當代教師應積極有效地對素質教育內涵、體現和實踐方法進行學習和了解,進而以其為指導思想,科學有效的組織各類學生培養活動,從而保證學生培養效果,推動基礎教育全面深化與改革。
參考文獻:
[1]張志勇.素質教育的提出、內涵、發展及其實施環境[J].人民教育,2021(11):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