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漢(1898—1968)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作詞者在我國家喻戶曉,同時他也是我國話劇藝術創始人之一,早期代表作品《獲虎之夜》《名優之死》都在當時引起轟動。田漢在1916—1922年赴日留學,與此同時,日本文豪谷崎潤一郎(1886—1965)在日本文壇有著極高的影響力,他在1926年第二次訪華和田漢留學期間,以及1928年田漢再次訪日時,都有著頗多交流。兩位文人亦師亦友,在交流的過程中谷崎潤一郎也自然給予了田漢在文學創作上的影響。因此,本文通過田漢早期作品《獲虎之夜》與田漢1918年在日時觀看過的谷崎潤一郎早期作品《信西》的對比分析,來探究田漢在早期文學創作上對谷崎文學的受容。
一、作品概述
(一)《獲虎之夜》
《獲虎之夜》是田漢1922年留學歸國之后的作品,希望成為劇作家的田漢在觀看《信西》之后也在考慮自己創作劇本,“接觸了婚姻與階級這一社會問題”便是他在創作這部作品時的基礎考量。
故事梗概:黃大傻和蓮姑自幼青梅竹馬,但是由于黃家家道中落,蓮姑的父親魏福生反對二人的親事,反而想讓女兒嫁給大戶人家陳家。黃大傻雖然憨厚,但是也能看破其中用意,默默反抗魏福生的安排,于是被趕出村子。蓮姑在父親的威懾下假裝妥協,實則找機會想要跟黃大傻私奔。一天晚上,魏福生一行人為了給女兒籌備嫁妝,在山上捕殺老虎,卻意外射傷了躲在山中的黃大傻。原來黃大傻因為思念蓮姑,在山上眺望蓮姑家的燈火以寬慰相思之情,面對無法和自己相愛的人在一起的絕望處境,最后選擇自殺。
(二)《信西》
《信西》是谷崎潤一郎的早期作品,1911年發表。明治維新后,西方的思潮大量涌入日本,日本傳統文化受到很大沖擊。谷崎的這部作品采用諷刺的手法,一定程度上表現出當時的反古思想。
主人公信西,是平安時代著名學者和僧人,官位正五位下,任少納言,在平治之亂中自殺。
作品梗概:信西因為朝廷爭斗帶領四名家臣來到了信樂山避難,作為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的學者,通過對天象的觀察認為自己大限已到,在劫難逃,但是家臣們對此不以為然,認為他多慮了,因此信西嘲笑家臣們愚蠢。當追兵趕來后,信西一行人躲在地下用竹管呼吸。本來可以逢兇化吉,但是信西因為過于信奉宿命而在地下念佛經,最后被追兵發現,無奈自殺。
二、田漢對谷崎文學的接受解讀
(一)人物塑造的一致性
在谷崎潤一郎的《信西》中,多次強調信西是一名有智慧的智者,信西也在嘲笑家臣們愚昧,由此刻畫出鮮明對比的人物形象——智者和愚者。無獨有偶,田漢在《獲虎之夜》中也設立了類似的形象塑造對比,即作為“智者”的魏福生和作為“愚者”的黃大傻和蓮姑,不妨對兩部作品進行對比分析。
在“智者”的選擇上,谷崎選擇的信西是一位博學的學者。在文中信西對家臣表明自己的智慧:
お前達のやうな無學な者は仕合せじゃ?わしは昨日迄自分の學問や才智を誇って居ったが?今となって見れば?卻って愚かな人が羨ましいわ?わしは若い時分に?唐土の孔子の道を學んだ?さうして僅一年程の間に其の奧儀を究めて了った?それからわしは老子の道を學んだ?さうしてまた一年も経った?さうして此れも一年ばかりの間に?
殘らず學び盡して了った?(你們都是一些沒有學識的人,我昨天還在以自己的學問自夸,而今天卻很羨慕你們的愚昧。我在年輕時學習中國的孔子之學,一年便領悟其中真諦。又用了一年,學透了老子之學。)
從信西的話中可以看出明顯的人物塑造對比。信西是當時不可多得的學者,家臣們只是愚昧的普通人,“愚者”和“智者”的塑造,鮮明生動。
《獲虎之夜》中蓮姑母親有這樣一句臺詞:“我也何嘗不氣,只是聽得她晚上那樣哭,我又是恨,又是可憐她……到底是我身上的肉啊。(想了想)那顛子還在廟里嗎?”這里的“顛子”指的就是蓮姑的青梅竹馬黃大傻。“顛子”“大傻”這類具有辱罵色彩的語言十分鮮明地表現出了黃大傻便是“愚者”。而魏福生的想法是希望女兒聽自己安排,嫁到富貴人家,這是為她好,這是屬于當時封建社會婚姻感情常識的。因此,田漢通過黃大傻妄想與蓮姑廝守終生的“愚蠢”,體現了魏福生作為“智者”的精明。
綜上所述,無論是田漢,還是谷崎潤一郎,都在各自的作品中都加入了“愚者”和“智者”的形象對比。
(二)情感表達的一致性
“智者”和“愚者”的設計絕非偶然,兩位作者究竟為何都采用了這種創作方式呢?筆者認為,是意在突出作品的整體思想感情。
《信西》中信西確實以“智者”的身份出現,但是最后卻沒有一個好的結果。
此の宇宙の間にある凡ての事柄を?悉く知らうとした?天文でも?醫術でも?陰陽五行の道でも?わしの學ばない處はなかった?星の運行に依って?世間の有為轉變を占ふことも?人間の相を観て?其の人の吉兇禍福を判ずる事も?出來るやうになったのぢや?わしの眼には?遠い未來の事まで明に見える?世の中や人の身の上に大事件が起こる前には?必ず其の兆が現れるものぢやが?わしの眼には其れがはっきりと見えるやうになったのぢや?しまひには自分の悲しい運命迄が?自分に能く見えるやうになって來た?其れがわしの不仕合せであったのぢや。(這個宇宙間所有的事情都在我的掌握,天文也好,醫術也好,陰陽五行之道也好,沒有我所不了解的。通過星象運行,便能占卜世間事;看人的面相,便能預知禍福。老夫之眼可以預見未來,天降大事必有預兆,而我也必能知曉。因此我能夠看見自己的命運到來,這便是我的不幸之處。)
從中可以看出,由于對所學知識的過度崇信,信西認為面對宿命自己無處可逃,所以做出了在明明可以逃脫追兵的情況下卻念唱佛經的愚蠢舉動。在被追兵抓捕后,如果不選擇自殺,最后結局如何其實仍然是一個未知數。換言之,信西因為自己的“智慧”在最開始就放棄了對命運的抵抗,未能得善終,反而家臣們得以逃過一劫。“聰明反被聰明誤”。
《獲虎之夜》中的魏福生為人精明,日子過得頗有滋味,在女兒情感上也做出了當時社會的普遍選擇——讓女兒嫁給一個有錢有勢的人家,女兒可以衣食無憂,自己也能夠沾光,受到大家族庇護。看起來確實是合作雙贏、兩全其美。即使是在趕走黃大傻這方面,魏福生也做足了心思。“本想把他驅逐出境,可是地方上見他年紀輕,少爹沒娘的,也并不為非作歹,都不肯趕他,我也不好把我的意思說出來。”可見心思是相當縝密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智者”,但最后卻害死了女兒的青梅竹馬,讓蓮姑痛不欲生,歸根結底也是由于自己過于相信自己的生活經驗,卻忽略了子女的感受。最終,黃大傻作為“愚者”,用死亡宣布對愛情的忠貞,而“智者”魏福生卻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可以說這里的“智者”,他們的智慧只是膚淺的表面,是信西對自己學識的過度崇信,也是魏福生對自己處世之道的過度自信。而這里的“愚者”,也不代表愚昧無知。信西的家臣有著信西所不具備的勇氣,愿意去抵抗命運作最后一搏,他們學識不多,但是卻有著不向命運低頭的決心,突出了武士階級“忠勇義”的美好品德。同樣,黃大傻雖然被叫作傻子,但是人本分老實、志慮忠純,沒有被封建禮教束縛,勇敢追尋自己的愛情,雖然無權無勢,但是也愿意為愛情放手一搏,體現了浪漫主義的精髓,即為浪漫獻身。因此,我們從中可看出,兩位作者都在作品中抨擊膚淺的“智慧”、贊美單純與勇氣。
(三)作品主題的繼承與創新
在作品主題的選擇上,《信西》選擇了平安時代的日本宮廷斗爭,而田漢使用了辛亥革命后的小山村這一背景來展開故事敘述。一個是古代宮廷,一個是現代山村,可以說故事時代背景截然不同。如果說在人物塑造和情感態度上田漢都比較好地吸收了谷崎潤一郎的創作特色的話,那么在主題選擇上,田漢則更加有自己的想法,在吸收谷崎文學特點的同時做到了自我創新,這也是筆者本文要探討的另一個重點。
信西所處的平安時代是日本統治權力的交接時代。隨著平治之亂以失敗告終,武士階級逐漸抬頭,國家權力逐漸由天皇過渡到武士手中。谷崎潤一郎使用類似于“故事新編”的方式重新演繹了信西這一歷史人物的生命最后的情景,體現了在天皇權力末期貴族階級的愚昧腐朽。遺憾的是,雖然整部作品有階級分層,但是谷崎潤一郎并沒有去重點表現階級之間的矛盾,故事的情節主要靠信西和家臣們想法上的沖突推動的。
正如前文所述,田漢在創作前就準備通過自己的作品反映階級斗爭的問題。在《獲虎之夜》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每個人物背后的階級屬性:無權無勢黃大傻代表著貧農階級,蓮姑要嫁入的陳家代表著地主階級,以魏福生為首的一伙人則是代表著富農階級。讀者可以在作品中明顯地看到階級矛盾的影子。例如,魏福生的高攀富貴是在向地主階級諂媚,黃大傻的抵抗是貧農對富農和地主階級的反抗,蓮姑的抵抗則是富農階級內部的思想覺醒。《獲虎之夜》并沒有和《信西》一樣以討論智慧和愚昧為故事的主要線索,而是用了階級矛盾作為展開故事的主要線索。因此,在作品主題的深刻性上,可見田漢是下足了工夫的。雖然日本平安時代和中國辛亥革命時期都是所謂的亂世,但是田漢卻沒有和谷崎潤一郎一樣糾結在一個點上表達自己的思想,而是放在了大時代背景下,貼合當時主要社會矛盾描繪了階級矛盾下的眾生相,以及對當時封建統治階級和封建思想的無情批判。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田漢雖然在作品主題選擇上有和谷崎潤一郎的相似之處,但是在具體展現上,則在繼承的同時加入了自己結合時代的思想創新,這也是田漢文學的魅力所在。
三、結語
本文從三個方面探討了田漢和谷崎潤一郎作品的異同,從中探求田漢在文學上對于谷崎文學的吸收與創新。筆者認為至少可以確定以下三點。
第一,基于歷史事實,田漢和谷崎潤一郎有著常年的交往,關系密切,且谷崎潤一郎在日本文壇的影響力非常大,加之田漢在創作自己作品前觀看過《信西》,因此谷崎潤一郎會對作為后輩的田漢產生一定影響。第二,通過對二人早期作品的分析,不難看出其中有著一致的人物塑造技巧,都通過“愚者”和“智者”的形象塑造進行對比,諷刺“智者”這一形象。第三,在主題選取上,田漢在吸收谷崎潤一郎亂世題材的同時進一步反映了階級斗爭思想,進而加深了作品內涵,與時代大環境相契合。
可以說田漢對于谷崎文學的接受主要是吸收了谷崎潤一郎在藝術創作上的形式,而在此基礎上又結合時代背景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有時代生命力,在繼承之余也有著自己的文學追求和創新。
作者簡介:趙一蔚(1991-),男,山東棗莊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