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舒華
摘要
“雙減”政策的提出,意味著教育方式的改變,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鐚W科領域的教學能實現這個目標,也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墩n程標準》提出:“讓學生體會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本文主要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教材為例,將跨學科教學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教學設計,致力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關鍵字 ? “雙減” ? ? 跨學科教學 ? ? 小學數學
一、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有效融合。
1、利用信息技術,有利于轉變教學方式。
課程標準指出,信息技術能把不同類型的東西向學生展示,例如有文本、聲音、圖像、動畫等,還可以創設、模擬多種情境符合教學內容的設計;還可以使不同地區的學生可以面對面交流,實現了資源共享。例如在學習《圓柱的認識》這一課的內容,通過點線面的引入,用動畫的形式真正理解線、面、體的形成過程。
2、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豐富教學活動過程,突出優越性。
(1)能夠增強自主探究,提升能力
學生的學習活動離不開自主探究思考的一個過程,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幫助學生腦海中建構模型。在《圓的認識》中,思考:“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借助動畫讓學生觀察正方形、橢圓、圓形的車輪運動情況軌跡,從而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2)有利于展示過程,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信息技術雖然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但是它并不能作為教學的主要部分,只有動手實踐過才能印象深刻。學習《圓的面積》,通過讓學生利用轉化法,動手操作把圓分割成偶數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再通過希沃助手等軟件的投屏展示,體會圓分成份數越多的情況下,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
二、小學科學在小學數學教學有效融合。
1、整合教學內容重視教學設計
在數學的教學中融入科學實驗、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解決有趣的科學問題,要學會把與科學相關的內容進行整合、重新設計教學?,F代課堂教學發展趨勢是多學科融合,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創新思維??茖W從數學的角度來發現和感悟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使數學趣味化。所以要致力于尋求小學數學課程和科學課程之間的同樣的結合點。
以“節約用水”一課為例,課前讓學生在家測量水龍頭漏水的小
實驗,并填好實驗報告。課后繪制一幅節約用水的宣傳海報。學生的動手操作把科學實驗靈活展示,讓數學學習方式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在探究中成長,在實踐中提升。
2、尋求小學數學與科學的融合點
對比兩門學科的教學,尋求共性之處,才能達到有效融合。分析學科特點以及動手操作需要的材料、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豐富教學資源,有效融合。根據數學知識與科學共同擁有的本質屬性和相同的邏輯關系,找準學生關鍵能力出發點。
例如六年級下冊“認識負數”這一課可以和科學實驗中測量溫度相融合,在介紹完溫度中的負數以后,可以設計一下測量溫度的實驗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前應向學生說明:實驗步驟,測量以及讀數時應該要注意的事項。
小學科學與數學學科融合的體現還有影子和比例,溫度與條形、折線統計圖;位置與方向與指南針,確定起跑線的跑道與慣性等,只有不斷地尋找兩門學科之間的聯系,才能真正做到融合的意義。
三、音體美在小學數學教學有效融合。
(一)音樂在小學數學教學有效融合
音樂是一種藝術,它具有豐富的情感特點。在聽覺上感知音樂律動的美感是一種享受。但數學偏向于理性思維,看著毫無關聯,它們之間卻有著密切的聯系。
例如“黃金比”在音樂中的應用。很多樂曲的高潮部分都在整段樂曲時間的0.618處。在樂器上也有黃金比,例如小提琴共鳴箱與整把琴的長度的比是0.618,讓學生了解音樂中的黃金比。在課后讓學生在家唱歌記錄下一首歌的高潮時間與整首歌的時間之比。
在音樂中每個音符所對應的節奏都能夠用分數來表示,其中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所表示的時值分別是全音符的 。在數學課堂中融入音樂知識,提高個人的審美意識。
音樂與數學概率中可以出現這樣的問題:中國古樂中的五音按音高順序排列依次為:宮、商、角、徽、羽,求如果從5個音中任取宮的概率。
(二)體育在小學數學教學有效融合
數學和體育雖然是兩個不同的學科,很多數學問題都與體育有關,如速度、時間少跑得快的問題,追及問題。
以“確定起跑線”一課為例,讓學生到操場了解跑道的結構,運動場的道寬、半徑、直道的長度,并畫出示意圖。課后設計實踐作業:幫體育老師確定一下學校運動場的起跑線。
(三)美術在小學數學教學有效融合
美術與數學教學融合中,能提升學生的數學圖形思維和想象能力、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完“黃金比”后,介紹身邊“黃金比”的美,油畫蒙娜麗莎的構圖等等。通過布置課后實踐活動作業:爭做小小設計師,測量媽媽的上半身和下半身的高度,計算比值,對比黃金比看比值如何,為媽媽設計一款高跟鞋。
學習完圓柱和圓錐后,布置學生完成思維導圖作業。在學生動手繪制數學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知識的魅力。
總之,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跨學科教學有效融合需要根據多個學科的特點實現融合,教師要提高課堂實效、創新作業方式。努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課堂提質增效得到實現。不同學科的聯系,能提高學生的分析和綜合能力,在多學科融合的背景下真正落實“減負”。
參考文獻:
[1]鄭黎. 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2]張素賢.多學科融合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審美素養的培育[J].遼寧教育,2021.
[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J].小學教學(數學版),2012(Z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