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越
“雙減”政策是指減輕義務教育階段中學生的作業負擔以及校外培訓負擔,加強對校內教育以及校外教育的全面統籌管理以及協調發展,確保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收獲,實現學生的良性成長。“雙減”政策符合素質教育改革的實質要求,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及認知,讓學生在完成學業后擁有更多自由發揮的機會和空間,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實現個人的綜合成長。
小學數學是教育階段中的基礎性學科,重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學科素養。而在教育部出臺的“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就需要抓住作業設計這一核心要素,在精心設計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全面掌握基礎性知識的同時還能自由發散,做到舉一反三和拓展提升。作為一線教師,“雙減”政策的頒布,起初讓老師們都有些“迷茫”,但是靜下心來思考就不難發現:“減”的是學生課業的負擔,“減”背后 “增”的是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而這就直指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所以,追根到底還是教改提出的 “減負提質”、“減負增效”這一思想的進一步體現與落地。
一、“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一)作業設計的依據
1、 源于教材,落實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因此,作業試題的命制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教材為藍本,緊扣課標的學段目標和教材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設計。引導學生實實在在地掌握教材中的主要內容以及所蘊涵的思想和方法,達到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和課改理念。
2、 圍繞核心,體現能力。
樹立以《課程標準》中的基礎理念為先導,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的新的作業設計理念。《課標》中明確提出了 10 個核心素養,即: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它們是學生數學素養和數學學習綜合能力的重要表現,更是每節課后教師設計有效作業的依據,讓知識在作業中掌握,技能在作業中形成,能力在作業中培養,思維在作業中鍛煉。
3、 重視基礎,突出應用。
作業內容要充分考慮本年級學生的學情,注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及學生想要進一步學習的需求。同時,還要重視重點內容和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考查。作業源于教材,重在“活學活用”,突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認識世界,注重學生對學科思想方法的體驗,同時也促進教師用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今后的教學。例如:生活中的數學、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遷移思想、極限思想等。
(二)作業設計的類型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依據學情,我對小學三年級的數學作業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并分為了不同的類型。
1、 預習類作業。以第二天要學習的知識為主,預先設計一、兩個數學問題
或是下發任務,學生自由選擇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去探究,而主要目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回憶舊知為學習新知做準備。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時,設計讓學生收集與圖形有關的數學小故事利用“課前三分鐘”全班一起分享,還能鍛煉學生三大的能力,即:大膽發言、大聲說話、大段表述;在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之前,學生先自行設計一個分數,并在課堂上全班講解自己設計的分數的意義,給接下來學習分數意義這一難點知識打下基礎,同時也能讓老師側面了解學生對分數的元認知。
2、 實踐類作業。依據小學數學知識的特點,此類型作業既能讓學生進一步體
會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又能進一步鞏固所學新知,還能引發學生的數學興趣,同時也是學生最喜愛的作業。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提出讓學生利用學習過的或是知道的圖形設計一幅“圖形畫”全班展示;還有在學完《時分秒》的計算簡單經過時間這一知識點后,設計自己的時間作息表;甚至在學完整個單元之后,將所學以思維導圖或是手抄報的形式進行梳理,使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更加清晰,更有條理,從而達到復習的目的。
3、 基礎類作業。此類作業要求全班學生都要掌握并能在課堂上及時完成的作
業,它區別于機械性的、重復性的作業,尤其對于學困生而言,打好基礎才能有所進步。當然,除基礎題型外,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也可以設計一定的提高題和拓展題,主要針對基礎好且學有余力的學生。如:在教學完《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一課后,就可以設計這三種題型,基礎題主要鞏固求長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提高題主要以變式為主,在掌握基礎的同時能做到舉一反三。而拓展題就有一定的難度了,主要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操作能力。這樣設計既能滿足不同層面學生的需求,又能達到“學會、學好、學足”的目標。
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無論是研究還是教學,不能只局限于自我層面,更多的是考慮學生的需求,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構建課堂。”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們更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計作業,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而不是增加學生的負擔。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通過一系列的作業改革與實踐,切實減輕了學生過重的學業課業負擔,促進了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有效踐行“雙減”政策,也更好的落實了立德樹的人根本任務。
三、參考文獻:
1、摘自《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2、摘自《“悅表達”課堂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