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賽賽

摘 要:單一的美術教學活動已越來越不能適應當今這個多元化社會了,更不能適應幼兒園發展的需要。我們應盡快加大幼兒美術活動多元化策略的研究,使教學內容多元化,教學形式多樣化。在校園打造一個“貝殼DIY創意工作坊”,從外觀環境、教室環境或單獨的活動都能進行展示貝殼的裝飾,課程故事是在真實情境中完成的一種觀察和記錄,其內容都來自幼兒生活及課程實踐的點滴,其本質上是一種教育實踐敘事。老師和家長孩子們共同收集貝殼、清洗貝殼、觀察貝殼、制作貝殼,在此體驗過程中,促進幼兒的多元發展。
關鍵詞:班本化;課程故事;多元發展
我園從2009年開始著手“海洋文化”的課程體系,多次在市、縣中課題獲獎,再到2017年我們開始將“貝殼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當中,因此有了一些課程的基礎。單一的美術教學活動已越來越不能適應當今這個多元化社會了,更不能適應幼兒園發展的需要。正在困頓之際,王麗君老師帶來了《幼兒教育》雜志張明炯主編尋找農村幼兒園的一些素材,張老師評價我園雖小但巧,貝殼DIY的特色找的特別好,但是該如何做的精,建議我們就做貝殼的課程故事,于是我們重新研討,梳理問題,就從幼兒的生活開始入手。我們應盡快加大幼兒美術活動多元化策略的研究,使教學內容多元化,教學形式多樣化。老師和家長孩子們共同收集貝殼、清洗貝殼、觀察貝殼、制作貝殼,在校園打造一個“貝殼DIY創意工作坊”,從外觀環境、教室環境或單獨的活動都能進行展示貝殼的裝飾,在此體驗過程中,挖掘出多元化的教育價值。
一、可移動的規則牌顯幼兒自主性
在操作中,孩子們時不時就在抱怨我們上次來材料的擺放已經被人動過了,有時候還存在材料混放的現象。根據發現的這些問題,我們開始尋找答案,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老師們讓孩子們通過商討“我們需要怎么做?我們要注意些什么?”,從使用到整理擺放,孩子們自己制定規則。就這樣不同年齡段的規則牌制定出來了,為了不占位置,又方便幼兒自己拿取,我們在柜門上安裝了擱板,哪個年齡段使用,只要隨時取出擺放上即可,還有一個研討板塊,孩子們可以將自己的疑問畫出來,今天的問題來不及解決,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留下的疑問待下次來解決。
二、主題教育活動展幼兒的互動性
隨著整合教育理念的深入,主題活動已經滲透于幼兒園教育之中。在課題研究中,我們圍繞某一個主題教育活動,以它為中心,進行線性式的“貝殼DIY”這一美術教育資源的開發,讓集體課程教學、區域游戲、主題墻飾、家園互動、環境創設等都呈現藝術的美。在課題研究中,我們注重預設((內容有利于幼兒興趣、情感、體驗,表現方式留想象、探索、創作空間)與生成(依據幼兒興趣、經驗、需要,關注、支持引發幼兒的主動探索和大膽表現,形成相關主題)主題相結合,其活動相得益彰。
1.自主式美術區域游戲
在某種意義上講,兒童的美術活動也是一種游戲。在課題開展中,我們將美術區域游戲活動內容貼近于生活、區域游戲活動材料取之于生活、區域游戲活動形式來源于生活,讓幼兒用他們特有的方式關注周圍世界,把自身對生活的體驗和真實情感傾注于區域游戲活動之中。在活動過程中,強調以幼兒個體為中心,充分發揮幼兒自主性,給幼兒提供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運用和發展他們的運動機能和交往能力,并能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實現活動中隱含的教育目標。注重對區域游戲活動環境的創設。創設支持和促進幼兒自主學習、自主交往的空間,給予充足的可供選擇的材料,是幼兒在多種材料的互動中創造性的開展。
2.互助式走廊顯幼兒表征
互助式是以主題為線索,以兒童為中心,以經驗為基礎,以美術為手段來培養情感豐富,樂于探究,敢于創造,個性健康的人。這種活動,打破了學科界限,班級界限,強調課程的綜合化,這不僅是形式上的綜合,盡顯幼兒的表征與活動的痕跡,更是幼兒各種經驗的綜合,使幼兒的整體素質得以發展。
三、班本化課程促幼兒多元化發展
班班都有課程故事,每位老師都參與課程故事,課程故事是在真實情境中完成的一種觀察和記錄,其內容都來自幼兒生活及課程實踐的點滴,其本質上是一種教育實踐敘事。
貝殼分類活動掠影:
中班的孩子們在的“春天”的主題中,開展了“貝”訪春天,一場別樣的課程體驗,帶領孩子們來到幼兒園的小操場尋找春天的小草小花,感受大自然給的一份小驚喜,以主題活動為突破口,讓貝殼DIY活動更生動有趣?;顒訒r,小朋友們精心選擇自己喜歡的貝殼進行布局、點綴制作等。期間,他們的能力也在自主嘗試、教師引導、同伴學習的過程中發生著變化。
孩子們由最初的亂擺一棄到合理搭配的過程中,空間布局、藝術審美、動手操作、同伴合作等能力也在逐步提升。正應了我們的多元化發展的課程理念,通過貝殼材料的參與式DIY活動,逐步輻射幼兒其他領域能力的培養,從而促進幼兒多元化能力的發展。在以貝殼與春天元素的碰撞中,留住春天的美好,并將這些美好再回饋于校園,為校園點綴一抹特別的春天。
課程故事能讓我們:“做符合幼兒需要的事、做適合幼兒天性的事、做幼兒力所能及的事、做幼兒能感受挑戰的事、做幼兒能感受到趣味的事、做幼兒能做有思維參與的事!”
通過課程故事這種形式,它反映出了幼兒發展的持續性,呈現了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同時,它也能促進教師不斷反思,讓教師們重新審視幼兒園中看似司空見慣的小事,發現其中蘊含的教育意義,將課程生活化,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從而促進自身成長,同時也形成了我園的一大亮點與特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R].北京:20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R].北京:2001.
[3]焦敏.幼兒園親自然美術活動的實踐研究[J].科學導刊(下旬):2017(05)
[4]左立新.兒童美術教育與創造力培養研究[D].山東輕工業學院:2010
[5]李林真.美術工作坊中教師的角色定位[J].幼兒教育: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