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春林 楊南昌


關鍵詞 終身學習; LifeComp框架;關鍵能力
中圖分類號 G7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1)31-0074-06
終身教育是一個教育概念體系,包括貫穿人一生的所有活動和學習過程,涉及每個個體、社會和環境以及從嬰兒到老年各個階段的發展。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世界開始了一個以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物聯網等技術進步引領的科技競賽新潮流,對整個世界的教育產生了革命性影響。世界經濟論壇關于未來就業報告預測,到2022年,全世界將有7500萬個工作崗位被自動化取代。在同一時期,全球經濟將增加1.33億個新的工作崗位,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失去現有工作的工人將不具備填補新崗位的資格和能力,而新崗位出現基本上又沒有人填補[1]。這一背景下,建立一個全球學習型的終身學習社會將有助于緩解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同時需要對進入智能化時代的終身學習進行重新審視與研究。
2020年,歐盟聯合研究中心(JRC)采用混合方法,包括對學術和文獻研究的全面審查,以及三次迭代的多方利益攸關方的磋商,并通過對2018年歐盟《關于終身學習關鍵能力的建議》的重新修訂,制定了“歐盟終身學習關鍵能力LifeComp框架”(簡稱“Lifelomp關鍵能力框架”)。這是繼公民數字能力框架(DigComp)和創業能力框架(EntreComp)之后,JRC為個人發展推出的第三個能力框架。該框架旨在以一種非處方性的方式引導公民、教育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民間團隊組織發展面向未來的終身學習關鍵能力,重點指向人們應對未來不確定性和復雜性、能夠過上注重健康的生活、在包容和支持性的全球環境中感同身受并管理沖突的能力,傳達的是對新思想、新決定、新技能和新行為所持的一種開放態度。當今時代,不確定性是一種加劇全球公民焦慮情緒的社會因素,因此發展公民應對未來不確定性所需的終身學習能力尤顯重要。本研究在綜合分析LifeComp框架報告文件的基礎上,對框架所指的能力主題進行詳細解讀,并思考其對我國終身教育的啟示。
一、歐盟LifeComp框架的總體描述
(一)框架概覽
LifeComp框架的目的是希望在歐盟各國建立有關終身學習的共識,使每個人都具備個人發展、社會包容、積極的公民意識和就業所需的一系列關鍵能力(Competence)。英文“Competence”有時也翻譯為“素養”,是支持實踐個體行動所需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綜合體[2]。該框架由三個相互交織的能力領域組成:個人(Personal)、社會(Social)和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每個領域包括三種能力:自律、靈活、幸福(個人領域);共情、合作、交流(社會領域);成長型心態、審辨性思維和管理學習(學會學習領域)。每種能力又包含三個描述符子項,從對應于由淺入深的“意識、理解、行動”三個模式層面進行由淺入深的描述。見表1。
(二)歐盟終身學習LifeComp框架的樹形隱喻
為了更形象直觀地表現LifeComp框架的內容與意義,JRC用樹形隱喻(圖1)來可視化描述個體學習者隨時間推移的終身學習成長模型,強調框架中所有個人能力動態發展與相互依賴的關系。每棵樹代表一個學習者,有三枝不同的主干(代表三大能力領域)。它們不是一個序列生長的層級關系,而是重疊共生的,在各自不同的發展階段發芽、開花和結果。樹根和花冠同時生長,每一個元素作為樹的生命整體對它的生長繁榮都是同等必要的。樹扎根土壤,土壤提供生長養料,那是支撐個體成長的社會文化境脈和與他人的互動聯系。樹的根系發達,樹與樹之間盤根錯節,形成彼此互相依賴的微觀系統和宏觀系統。在微觀系統層面,個體學習者與家庭成員、老師、導師、同伴、朋友等之間相互關聯。而每個個體所處的獨特物質、社會、文化、經濟和歷史的生活環境所構成的社會文化境脈則在宏觀系統層面支撐其能力的發展。LifeComp框架樹的成長模型隱喻強調個人發展是在社會文化境脈中發生的,并承認社會生態系統和環境因素在促進或阻礙個人成長方面的作用。
二、歐盟LifeComp框架中的關鍵能力解讀
(一)個人領域
歐盟LifeComp框架的個人領域包括自律、靈活和幸福三種能力,指向個人發展、茁壯成長和潛能實現。這一觀點與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德洛爾報告中所提終身學習“四大支柱”之一的“學會發展”(Learning to be)[4]緊密相關。LifeComp框架重提這一終身學習的關鍵能力,并對它的內涵賦予新的意義。同時,該框架強調了社會歷史文化境脈因素在促進或阻礙個人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自律(Self-regulation)
許多學者通常將自律描述為一個循環的學習過程,通常通過三個步驟實施:建立一個理想狀態;將當前狀態與理想狀態比較;如果當前狀態與理想狀態不相符就修正它。自律在心理學中也有廣泛的研究,也有自我調節的含義(主要是指自我心理的調節),它可能被要求采取激烈的回應或行動來抵抗外界的誘惑或克服自我內心的焦慮。因此,自律有助于提升自我心理調節能力。一系列的人類個體和社會的諸多不良后果可能與自律能力不足有關[5]。歐盟所提出的自律模式,重點在于對一個人的希望、樂觀、韌性以及自我效能感的養成,通過對這幾種積極心理的培育來達到自律能力的形成與提高。此外,自律對于發展其他關鍵能力必不可少,其在“促進個體積極投入他們的學習并參與學會如何學習”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2.靈活(Flexibility)
當前,全球進入了一個叫“烏卡“(VUCA)”的智能時代,公民需要面對社會不斷提升的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復雜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VUCA時代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很多工作需要更頻繁地在不同的場所、生產工具和地點之間切換。LifeComp報告指出,在2019年的在線求職廣告中,最需要的能力是“適應改變”。因此,靈活意味著有能力適應新情境,并能作出調適、應對改變。個人的這種管理轉變(transitions)的潛能與其前面所提的自律能力緊密相關。在歐盟的創業能力框架(EntreComp)中,靈活性也被納入其中,作為應對不確定性、模糊性和風險性境遇的關鍵能力。
3.幸福(Wellbeing)
幸福是當今社會的一種需求,然而幸福是一個復雜而有爭議且范圍廣泛的概念。在歐盟LifeComp框架中,幸福指的是追求生活滿意度、關心身心健康和社會良性發展并采用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從系統理解角度出發,個人幸福是其身體幸福(如好的飲食、睡眠和運動等)、認知幸福(通過保持學習獲得心智創造性、靈活性、好奇心和愉悅等)、情感幸福(通過發展自主、自覺、培養自我價值感和樂觀、理解和管理個人情感的能力而獲得)、社會幸福(通過培育同情心、對他人的關心、利他行為、人際情感關系等得以提升)、存在幸福(existential wellbeing,通過培育生活目的感、進行意識選擇、尋求工作生活的平衡等得以提升)和環境幸福(通過采取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集體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與積極行動以減少環境影響等提升該幸福能力)的統一。這在2020年COVID-19病毒肆虐全球、讓無數人陷入健康焦慮的情況下更具有現實意義。歐盟也提出幸福的行動模式,就是在尋求和提供社會支持的情況下,采用尊重環境、自我和他人身心健康的方式來實現可持續的健康綠色的生活建議。
(二)社會領域
歐盟LifeComp框架的社會領域與教育四大支柱的“學會共處”相關,指向與他人建構性地交互、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與意愿,強調了人的社會性和社會交往能力的重要性。研究表明,社交能力在保護人們免受心理問題的困擾以及增強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擁有積極人際關系的人往往較少受到日常問題的影響,有更大的控制感和獨立性。那些沒有人際關系的人往往會變得孤立、被忽視和沮喪[6]。如今人們越來越依賴電子產品,社交恐懼癥在年輕人中也越發普遍。因此,培養當代人的共情、交流以及合作的社交能力就顯得越發重要。
1.共情(Empathy)
歐盟LifeComp框架里的共情是指可以感同身受理解他人的情緒以及經歷并對此作出合理的反應,它對于調度其他社會和情感能力以及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至關重要。共情描述了觀察者對社會目標的情緒作出反應的方式。一個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站在另一個人的立場上、情感上和認知上,或在某一時刻嘗試去理解成為那個人的整體感覺。同樣,有許多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共情,包括共情反射、共情問題、接近經驗的解釋以及共情猜想等。普遍認為,共情能力的提升可以通過特定的培訓來實現。
2.合作(Collaboration)
LifeComp框架中的合作意指要在考慮到具體目標的情況下,在尊重每個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尊嚴和價值觀下可以公平分配任務、資源和責任,求同存異地引導不同意見的表達并采取系統的方法進行高效合作的能力。人們需要合作以應對未知的、不可預測和控制的因素帶來的挑戰。許多關于合作的研究都源于皮亞杰(Jean Piaget)和維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的工作。從皮亞杰的角度來看,合作的認知益處來自認知沖突引發的認知重組過程。從維果茨基的角度來看,是同伴合作,而不是沖突,促進了同伴合作中個體的認知發展[7]。而快速發展的數字技術提供了多種創新的合作方式,如在線合作環境。在歐盟的數字能力框架(DigComp)報告中也強調了通過數字技術與他人共建共享數據、資源和知識的合作過程。
3.交流(Communication)
人際傳播的語言模式界定了一個交流行為發生的六個基本要素:發送者、信息、接受者、情境、編碼、通道。在LifeComp框架中,交流指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做一個良好傾聽者并可以互惠地參與對話的社會交流能力。有效的交流既取決于語言的交流,也取決于非言語語言交換的意義。如副語言(包括語音信號的韻律方面,如音高、語音質量、語音節奏等)和肢體語言(包括眼神、面部表情、手勢和身體動作)。事實上,通過非言語語言傳達的意義可能占交流信息的最大部分。因此,在與人互動交流中,不僅要注重語言交流的準確性,還要注重非言語語言的合理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交流能力進而提高社交能力。數字技術的發展同樣創造了新的交流方式。計算機中介的交流(CMC)實現跨越時空的交流與合作,低成本即時的大規模數據交流變得便捷。但是,缺乏社會情感和非言語信息的CMC交流削弱了傳播效果,也產生了語言暴力等社交倫理問題,對學生的幸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學生和終身學習者需要學會安全、負責、倫理地使用社交媒體。這一數字能力在歐盟的DigComp框架中也得以強調。
(三)學會學習領域
學會學習被看作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項。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智能時代,當前還在學校學習的學生,他們未來將要從事的工作可能還不存在。社會風險與機遇的不可預期性和挑戰的復雜性,意味著每一位公民都必須成為終身學習者,為自己的發展負責。學會學習是終身學習的典型工具。英國學習運動將“學會學習”定義為發現學習的過程。它包括一套原則和技能,可以幫助學習者更有效地學習,其核心是相信學習是可以學習的,從而成為終身學習者[8]。歐盟將學會學習看作LifeComp框架的核心領域之一,包括成長型心態、審辨性思維、管理學習三大能力。
1.成長型心態(Mindset)
研究已表明,擁有成長型心態的人擁有更高的學習以及工作效率。因此,成長型心態是現代社會公民一項不可或缺的終身思維技能。德韋克(Dweck)探索了為什么某些學生喜歡學習,即使遇到困難也會堅持不懈,而其他學生卻焦慮或不愿意嘗試看起來具有挑戰性的任務,由此提出了人們對自己的天賦和能力的兩種心態理論:固定心態和成長心態[9]。持固定心態觀的人認為,個人特征(如智力和能力)是不可改變的,不能控制或發展。具有成長心態的人則相信個人特質的可塑性,天賦是建立和發展的東西,能夠通過努力得到培養。教育導向的研究表明,擁有成長心態與學習成績呈正相關。成長心態培養了對實踐和學習更健康的態度、更強的挫折應對能力,以及隨著時間推移更出色的表現。
2.審辨性思維(Critial thinking)
審辨性思維屬于高階思維技能,是公民應對不確定性、復雜性和變化性的關鍵能力,與后面的管理學習能力緊密相關。最常被提及的審辨性思維定義是埃尼斯(Enix)提出的。他將審辨性思維界定為專注于決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合理的反思性思維。要讓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必須能夠檢查他們行動的原因、信仰和知識主張,要求他們為自己辯護并質疑自己、同伴、老師、專家和權威文本[10]。在過去的幾年里,審辨性思維受到了教育家、研究者、雇主和大眾媒體的極大關注。事實上,審辨性思維技能已經被認為是21世紀不斷增長的勞動力的基本技能。更多的員工需要具備卓越的審辨性思維、溝通談判、解決問題的能力。歐盟LifeComp框架下的審辨性思維更注重主體具備通過對他們的思想和觀點進行審辨性分析來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3.管理學習(Managing learning)
一般來說,管理學習是一個不斷管理各種知識的過程,以滿足現有的和新出現的需求,確定和利用現有的和獲得的知識資產,并開發新的機會。這是一個支撐、觀察、檢測和優化知識經濟的系統過程[11]。管理學習理論將學習視為一種基本機制,通過這種機制,學習作為開放系統,與環境相互作用,處理信息,并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和內部條件。以往的諸多研究也表明管理學習往往包括來自三個集群的思維能力:元認知能力;自我管理或內省能力;關系管理或人際交往能力[12]。其中,最重要的是元認知以及元認知學習能力。歐盟LifeComp框架指出管理學習需要培養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學習調節能力。善于管理自己學習的人在增強內部動機的同時,也促進了成長型心態的養成,反映了LifeComp框架中各大能力之間的相互關聯與發展。
三、歐盟LifeComp對我國終身教育的啟示
LifeComp是一個靈活的、概念性的、描述性(descriptive)而非處方性(non-prescriptive)的框架,可以適應不同的學習環境和目標群體,以支持“個人、社會和學會學習”能力的發展。然而,從整體的角度來理解框架各要素之間作為一個復雜生態系統的相互依賴性,這可能更有效。此外,LifeComp 框架可用作開發課程和學習活動的基礎,引導教育者創建課程材料和相關資源,提高所有公民更高水平的個人和社會發展能力,并通過教育促進公民幸福、生活滿意度、自我實現和包容性的提升。LifeComp歐盟框架寄希在其成員國中建立共享靈活的“個人、社會和學會學習”教育的實施指南,也為我國終身教育實踐提供了有益啟示。
(一)“終生、寬生和深生學習”三位一體:實現正式、非正式與非正規各種教育形式的優化整合
LifeComp框架倡導通過教育的不同形式(正式、非正式和非正規)幫助學習者發展關鍵終身學習能力,幫助他們在發展過程中進一步適應自然、公共衛生和其他內在價值來源,為社會作出貢獻。所有的學習者,包括那些面臨不利處境或特殊需要的學習者,應該在全納的環境中得到充分支持,促進自我實現。而LifeComp框架中的能力發展貫穿一生。無獨有偶,華盛頓大學正式與非正式學習環境中心(LIFE)提出了終生學習(life-long)、寬生學習(life-wide)以及深生學習(life-deep)概念[13],從時間維度、空間維度及內容維度勾勒出立體化的貫穿一生的學習圖景[14]。
因此,終身教育意味著各種教育形式的整合,是終生、寬生和深生的橫縱一體化。橫向一體化是指將社會內部、學校內外提供的所有類型的教育結合在一起,以便它們能夠相互支持;縱向一體化是指將個人一生中可獲得的各種類型的教育結合在一起。從這一觀點出發,一個人的教育可以被看作是從最正式到最不正式的教育的混合,教育者需要從學校、家庭、社區、博物館、學習中心等正式與非正式場景中,以更廣的學習視域來設計整合教育資源和教育活動,以創建學習者更充分的多元發展機會。如何更好地將社會優質資源納入到學習課程教學中,是目前我國構建立一體化終身學習體系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家校社協同:社會文化發展視角下創建學習者參與多系統交互的機會
在LifeComp框架報告中,特別提到社會文化境脈對于個人在終身學習過程中發展關鍵能力的重要性。根據社會文化發展的經典理論,學習源于社會互動,通過個體內化的過程發生。由于社會互動,以及教師、導師以及“更博知的他人(more knowledgeable other)”提供的支架,學習者逐漸能夠擴展他們的能力和自主性。此外,個人的發展還受到他們參與的多個系統中復雜相互關系的影響。從這一意義上看,家庭、學校、社會構成了學生成長最為重要的社會文化境脈。為此,我國教育部特別將“強化‘家校社’協同育人”列為2021年工作重點之一,目標就是發揮學校指導作用,明確家長主體責任,研究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體系[15]。
因此,當下的學校教育,應更加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家人、教育者、同伴等的互動,也要密切關注學習者與其所處社會文化境脈的相關性。事實上,文化中蘊含的價值觀構成了學習者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學習者,尤其是經濟上處于不利地位的兒童與青少年,他們學習力的形成與構建,更需要圍繞他們的家庭、學校和社區展開協同支持。學習者通過家校社復雜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提高他們面對逆境時的功能適應性,學習力、適應力與韌性力隨之得到增強。
(三)面向未來而教:從終身學習角度探索素養導向的深度學習
歐盟LifeComp框架重新定義了終身學習的8個關鍵能力:讀寫能力,多語言能力,數學能力,科學、技術和工程能力,數字能力,個人、社會和學會學習能力,創業能力,文化意識和表達能力[16]。為培養這些能力,教育系統應該為所有人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培訓和終身學習,支持教育工作者實施基于素養的教學方法,采用橫向整合和基于學科的方法創新教學。LifeComp框架所倡導的能力發展與育人方式變革與美國休利特基金會和NRC融合下的深度學習能力框架[17]擁有眾多相同之處。深度學習是個體發展認知領域(掌握核心學科知識、審辨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人際領域(學會學習、發展與維持學習的毅力)和自我領域(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的核心能力,逐步能夠將某一情境中所學知識應用到新情境中(即遷移)的過程[18]。這反映出國際教育領域對未來關鍵能力培養的一致關注。
面對國際教育發展的新趨勢,我國教育實踐者需要重新思考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變課堂教學中過多認知領域的淺層學習[19],積極開展本土研究,探索如何將國際教育領域中的深度學習能力和LifeComp關鍵能力融入課程中,同時納入到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和教師職后的持續專業發展培訓中,積極創建素養導向、面向未來而教的深度學習課堂。
(四)關注數字韌性:開展數字化教育促進終身學習社會品格的養成
數字時代需要關注LifeComp框架所指的個人幸福、社會交往、持續發展等方面的能力,其中數字韌性(Digital resilience)尤其重要。數字韌性是指個體、組織或者系統在數字時代所應具備的適應外部變化的基本屬性[20]。特別是新冠疫情的爆發,瓦解了人們原有的生活方式,深刻催發了教育、工作、學習等方方面面的重要變化。線上教學得到廣泛應用,同時也導致了學習習慣的分化,主要是由于學習者遠離熟悉的學校環境在數字教學環境中情緒調節能力存在差異。“情緒調節”是一個探索終身學習有效性的重要概念,其用來解釋個人如何受到影響,以及它如何影響他人的情緒和感受[21]。一個有能力調節自己情緒的人可以指導自己的生活行為,讓自己遠離環境因素對學習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后疫情時代,當數字化學習成為常態,學校教育應更加關注學習者數字素養的培養,增強他們的數字韌性與適應力,建立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享責任、互惠關愛的關系以及保護他人就是保護自己的幸福意識。這有利于他們自我調節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行為,建立有意義的生活,成為樂觀向上的個體、責任當擔的社會行動者和反思的終身學習者。通過積構建數字化學習環境促進技術賦能的終身學習者良好社會品格的養成,對于個人和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參 考 文 獻
[1]J.O. OKEBIORUN. Strengthening universities’education for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rough lifelong and life-wide learning[J].KIU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20,6(3):259-270.
[2]ERHAN SINAY, DIMITRIS GRAIKINIS. Global competencies in deeper learning environments enabled by pervasive digital technologies: evolving framework for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R].Canada: Toronto District School Board, 2018:16.
[3][16]ARIANNA SALA, YVES PUNIE, VLADIMIR GARKOV, MARCELINO CABRERA. The European Framework for Personal, Social and Learning to Learn Key Competence[R].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20:20.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43.
[5]Roy F. BAUMEISTER, KATHLEEN D. Voh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research, theory, and applications[M].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2004:47.
[6]ARCHANA SINGH,NISHI MISRA. Loneliness, depression and sociability in old age[J].Industrial Psychiatry Journal, 2009,18(1):51-55.
[7]SCHRAW, G.,CRIPPEN, K. J., HARTLEY, K.Promoting self-regulation in science education: Metacognition as part of a broader perspective on learning[J].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2020(36):111-139.
[8]MARIA GRAZIA BUSA. Integrating body language in the students’syllabus[J].Lingue Linguaggi, 2015(15):83-98.
[9]BRYONY HOSKINS, ULF FREDRIKSSON. Learning to learn: what is it and can it be measured?[M].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8:14.
[10]PEZHMAN ZARE1, MOOMALA OTHMAN. Students’perceptions toward using classroom debate to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and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J].Canadian Center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2015,11(9):158-170.
[11]DR. YASAR F. JARRAR. Knowledge management: learning for organisational experience[J].Research Paper: RP—ECBPM/0021, 2010(21):1-10.
[12]BOYATZIS, STUBBS, TAYLOR. Learning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ompetencies through graduate management educ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 2002,1(2):150-162.
[13]BANKS, et al. Learning in and out school in diverse environment: life-long, life-wide, life-deep[M].Seattle: The LIFE Center and the Center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007:12.
[14]裴新寧.學習科學研究與基礎教育課程變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3(1):32-44.
[15]教育部.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點[EB/OL].(2021-02-03)[2021-09-21].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202102/t20210203_512419.html.
[17][19]祝智庭,彭紅超.深度學習:智慧教育的核心支柱[J].中國教育學刊,2017(5):36-45.
[18]詹姆斯·A·貝蘭卡.深度學習:超越21世紀技能[M].趙健,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3.
[20]沈書生.面向幸福成長:設計支持數字韌性構建的學習空間[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1(3):18-24.
[21]H. GüLHAN ORHAN-KARSAK, MELTEM YURT?U. The effects of pre-service teachers’extracurricular study habits and emotion regulation on lifelong learning tendencies in covid-19 pro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2021,13(1):33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