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茂波 鄒世康
關鍵詞 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養變革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1)31-0052-06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職業教育是與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就業直接關聯的類型教育。新時代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本質矛盾是人民群眾對教育的多元化、個性化發展需要與現有教育單一化、規模式供給之間的矛盾,這是我國職業教育戰略轉型的邏輯起點[1]。職業教育在新時代要有新作為,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是必要條件。職教師資培養是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關鍵,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基礎,是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的重要因素。職業教育師資培養變革是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晰新時代職教師資培養變革的訴求、框架及路向,對提升職教師資培養質量,推動職業教育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時代職教師資培養變革的訴求
(一)支撐職業教育類型發展
新時代,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實現了從“層次”到“類型”的轉變,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能力顯著提升。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職業教育更好地發揮社會功能與教育功能迫切需要類型教育的定位。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的重要指標強調“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從國家制度層面確立了職業教育的類型地位。
職業教育類型的特征由技術知識的獨立性、形成過程的復雜性和來源的多元性決定。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基本運行規律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和“知行合一、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2]。確立職業教育類型特征是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根本需要和邏輯起點,構建職業教育體系是落實類型教育的基礎,兩者不可割裂[3]。如何抓穩抓牢職業教育的類型特點,深化職業教育類型地位,建立完善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
職業教育類型發展是逐步推進的過程。職業教育在國家宏觀政策框架中被確立了類型地位,獲得了與普通教育等值的身份地位,這為職業教育類型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需要彰顯自己的辦學特色,提高教育質量,獲得社會的認可。職教師資隊伍建設是保證職業教育類型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職教師資培養變革是職業教育實現由層次向類型發展轉變,打造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礎。職教師資培養變革的目的在于建設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推進職業教育實現“三個對接”、課證融通和育訓結合。職業教育類型發展迫切需要職教師資培養變革作為支撐。
(二)培養國家工匠之良師
2017年9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視察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時首次提出了“工匠之師”概念。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培養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2019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打造“國家工匠之師”。
由培育工匠精神到培育大國工匠,由培育工匠之師到培育國家工匠之師,這是對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訴求,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對職業教育的要求。由培育工匠精神到培育大國工匠,凸顯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的變革;從培育工匠之師到培育大國工匠之師,明晰了職教師資內涵特征的變革,體現了新時代國家和社會對職教師資的期待。工匠精神、國家工匠、工匠之師、國家工匠之師四位一體、缺一不可。“大國工匠”屬于高技能人才中的頂尖者,是操作技術世界一流或技改創新、重大技術發明的尖兵,是代表各行業技術水平的狀元、弘揚工匠精神的楷模[4]。“大國工匠”的精神實質不僅是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內涵釋義,更是對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關系的重新定格。工匠個體對卓越精湛技藝的追求與教育訓練的外延,統一于新時代中國精神的價值旨歸中。
國家工匠之師作為工匠之師群體中的精英,是具備良好綜合素質、能夠融會貫通取得驚人業績并能有效傳承工匠技藝和工匠精神的人。國家工匠之師融工匠精神于教師角色,其道德價值和倫理規范兼有工匠善和教師善,精益求精,教書育人,最終止于至善——共同善[5]。工匠精神的傳承和工匠之才的培養成為工匠之師不可推卸的職責。工匠之師,須有工匠之范,更需要教師之范。職業性向作為教師之范的核心訴求和表征有三個逐級遞進的層次:一是以適教為核心的感性層次,二是以愛教為核心的理性層次,三是以樂教為核心的德性層次[6]。只有培養更多適教、愛教、樂教的工匠之良師,才能培養出大量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工匠之才。時代的發展賦予了職教師資為了培養國家工匠之良師進行變革的使命。
(三)適應未來智能化教育場景
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為職業教育變革帶來了機遇,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職業教育并不斷改革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有助于盡快實現職業教育的智慧化[7]。智慧教育的發展對職業教育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職業教育教師需要適應智慧教育發展趨勢,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深度學習能力。新時代,職業教育教師需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和講授式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需要適應在智慧化教學場景下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需要應用智能化的教學管理軟件,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行為和效果進行監測和分析,并作出教育教學管理策略的調整;需要具備運用智能化的教學設備和工具,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深度學習,讓學生取得與數字化時代相匹配的知識和能力。
職教師資數字素養和數字化教學能力的提高是適應未來智能化教育場景的必然要求。2012年,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未來發展方向。2016年,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強調將現代信息技術和職業教育有機融合,著力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2018年,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強調將教育的信息化作為推動教育改革的動力,助力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推動教育體系的重構和教師角色的轉變。國家大力推動職業教育線上精品課程的建設,構建線上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推動職業教育智能化教育教學。
面對建設智慧校園、實施智慧教育,職教師資的培養需要進行變革。需要關注數字化素養和數字化教學能力的培育,運用慕課、翻轉課堂、微課堂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深度學習能力的養成。目前,我國數字化教育研究話語主要集中在數字化催生教育變革、助推課程教學革新、呼喚教師數字化素養以及關注數字化閱讀等方面[8]。學者們的研究為職教師資培養變革奠定了理論基礎。依據職業教育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是實現職業教育數字化發展和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條件,德國加強對職業教育教師的數字化培訓,提升職業學校教師和企業培訓師的數字化素養[9]。職教師資數字化素養和數字化教學能力的養成需要在培養過程中進行。國內形勢和國際經驗均表明職教師資培養變革勢在必行。
二、新時代職教師資培養變革的框架
(一)構建“政校校行企”五位一體的培養格局
職教師資培養是一個持續、系統的有機過程,需要政府、高校、職業學校、行業和企業有機聯動、協同進行。在多方協作培養過程中,政府部門強化引導協調,促進高校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職業學校、行業和企業積極參與作為重要保障。為了有效聚集資源,充分釋放職業教育師資培養主體的活力,促進職業技術師范院校、職業學校、行業企業等職業教育利益相關主體協同培養職教師資,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著力提高職教師資培養質量。
《意見》提出,要“加強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建設,支持高水平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建立高等學校、行業企業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機制”?!秾嵤┓桨浮诽岢?,構建以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為主體,產教融合的多元培養培訓格局。這一政策舉措的目的在于加強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建設,支持高水平大學舉辦職業技術師范教育,提升職教師資培養質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建立高等學校、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機制。
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以國家級基地為引領、省級基地為主體的職教師資培養培訓體系。依托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和大中型企業建立了100多個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教師專業技能培訓示范單位和教師企業實踐單位,并引導各地建立了相應的培訓基地、實踐單位和教師培訓校企合作平臺[10]。新時代,國家職教師資培養政策凸顯了利益相關主體的協同性,培養對象的教育教學能力、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融合性。國家政策明確了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對職教師資培養的主體地位,行業和企業的職教師資培養協同主體性質。從政策走向上看,探索校企合作、多方參與、靈活開放的職業教育教師協同培養新模式,構建“政校行企”一體化的培養格局成為職教師范生培養的趨勢[11]。
(二)完善“雙師能力”形成的培養過程
“雙師型”教師是我國職教師資領域的特有概念,其提出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職業院校實訓實踐教師缺乏且難以從企業引進和職教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不強的問題[12]。新時代,職教師資培養仍然將“雙師型”教師作為人才培養改革的核心價值追求?!兑庖姟诽岢觯叭嫣岣呗殬I院校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雙師型的教師隊伍”?!斗桨浮穼ⅰ半p師型”教師的內涵解釋為“同時具備理論教學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以能力為導向,對“雙師型”教師賦予新的內涵,為職教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13]。
《實施方案》明確,到2022年,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比例超過一半,建設100家校企合作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100個國家級企業實踐基地。職業院校教師除了應具備普通教師素質的一般要求外,還應具備完成培養技能人才這一使命的特殊素質要求[14]?!斗桨浮泛汀秾嵤┓桨浮分赋觯半p師型”教師的培養應優化布局,完善高水平大學和職業學校參與職教師資培養的政策體系。高水平大學和職業學校參與職教師資培養,為職教師資培養對象的工程能力和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養成提供了新的途徑,加強了職教師資培養的力量,拓展了職教師資培養的路徑。
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我國共建立了100個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17個國家級校長培訓基地和10個國家級教師遠程培訓機構,建成364個優質省級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和28個省級遠程培訓機構,實施了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15]。職教師資隊伍素質逐步實現從“學歷達標”向“雙證雙能”轉變。2019年,我國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總體達到34.47%,達到2013年國家《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規定的“雙師型”教師不低于30%的要求[16]。職教師資“雙師能力”不斷得到完善,職教師資的培養變革將持續為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三)拓展職教師資培養的層次布局
新時代,職教師資培養的學歷層次和院校層次將逐步提升。這是為了拓展職教師資培養的類型和規格,適應社會大工業生產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解決職業院校碩士層次高級“雙師型”教師短缺的問題[17]。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于2000年印發《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制定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開始面向中等職業學校選拔優秀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同年,天津大學、同濟大學等13所不同類型的高校,開始在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含普通中專、職業高中、成人中專和技工學校)中通過推薦、報名、考試、選拔優秀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18]。提高了我國中職學校教師隊伍的學歷層次和整體素質。
2015年7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發《關于公布教育碩士(職業技術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試點單位確認結果的通知》,批準45所院校首批開展職業技術教育領域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和培養工作。自此,我國職教師資培養從本科層次提升至研究生層次,職教師資得到全方位和多層次培養?!秾嵤┓桨浮窂娬{,支持高校擴大職業技術教育領域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推進職業技術教育領域博士研究生培養,推動高校聯合行業企業培養高層次“雙師型”教師。截至2019年,有37所高校開設了本科層次職業技術師范專業,有49所高校招收碩士層次的職教師范生,職業技術師范專業的類別超過150個,每年培養職教師范生2萬余人[19]。
職教師資培養的主體由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向高水平大學推進。我國職教師資的培養,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為單一主體,逐步向高水平普通高校建立職業技術師范學院以及建立職教師資培訓基地推進,形成培養主體層次提升的體系。新時代,我國職教師資培養將基于三個培養主體協同進行:一是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二是普通大學設置的職業技術師范學院,三是普通師范大學。這三種主體對職教師資的培養既各有特點,又各具優勢,相互銜接配合,共同構建了我國職教師資培養的主體范疇[20]。
(四)注重職教師資信息化能力的養成
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是指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或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下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必須具備的教學開發、設計、實施、管理、診斷、評價、研究等能力。其中,信息化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處于核心地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發展與提升一直是教育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能否深度融合的關鍵[21]。2016年6月,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指出,要建立健全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將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納入師范生培養課程體系,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發展,從服務教育教學拓展為服務育人全過程。
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的《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要研究制定師范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提高師范生信息素養和信息化教學能力。師范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的研制是加快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推進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發展,促進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引擎?!督逃畔⒒?.0行動計劃》(教技[2018]6號)提出,將加強師范生信息素養培育和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納入創新師范生培養方案,完善師范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方案》將全面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上升到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的核心組成部分。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將提升職業學校教師信息化能力作為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具體舉措。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全方位的,包括理念層面、方法層面和制度保障層面。職教師資信息化能力的培養由課程體系的建設發展到到能力標準的研制;從信息化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發展到創新發展,體現了職教師資培養變革的歷程與趨勢,也體現了職教師資培養變革對職教師資信息化能力的重視,從政策層面做了頂層設計。
三、新時代職教師資培養變革的路向
(一)注重發揮職教師資專業標準的導向作用
在職教師資培養變革過程中,需要發揮職教師資專業標準的導向作用。職教師資專業標準為職教師資的專業化和高質量培養提供了重要保障。2013年9月,教育部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對合格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素質做出基本要求。該標準是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范,是引領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準則,是中等職業學校師資培養的基本依據。中職師資培養變革中,要以師德為先、學生為本、能力為重、終生學習為基本導向,從“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三個維度培養具備合格專業素質的新時代中職教師。
《實施方案》提出,建立“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層次分明,覆蓋公共課、專業課、實踐課等各類課程的教師專業標準體系”。此舉措考慮了職教師資的層次性和學科專業性,學科和專業設置現狀,體現了充分注重不同課程專業教師核心能力的差異。建設分層分類的標準體系能健全包括師資培養、資格認定和師資招聘在內的教師準入制度的具體環節,明確對職教師資素養的基本要求,從而保障各層次各專業教師隊伍的質量。職教師資培養變革過程中,需要依據職教師資專業標準,對中高職教師關鍵能力進行針對性地培養,進而實現不同層次和學科專業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職教師資專業素質的培養要依據職教師資專業標準進行變革。要依據職教師資標準規范教育教學活動、引領職教師資專業發展,提高職教師資的培養質量。
(二)增強職教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效應
職教師范類專業認證為職教師資隊伍的提質培優提供基本保障,對促進職教師資培養變革具有重要意義?!斗桨浮诽岢觯l揮標準在職業教育質量提升中的基礎性作用。2019年10月,為了提升職教師資培養質量,深入推進專業認證工作,教育部教師司制定了《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以下簡稱《認證標準》),實行三級認證制度,為職教師資培養專業的建設和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據,在根本上提升了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專業地位。要發揮好《認證標準》對職教師資培養基本條件、基本管理、基本質量的監測要求,引導各地各校加大投入;對辦學的合格要求,引導各地各校加強專業內涵建設,保證專業教學質量達到合格要求;對教學質量的卓越要求,促建促強,追求卓越,樹立質量標桿,建設一流職教師范專業。
新時代,職教師資培養要遵循《認證標準》提出的“面向國家、地區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戰略需求,落實《方案》和教師教育相關政策要求,培養高素質專業化‘雙師型’教師”的目標定位,推進職教師范生師范教育與技術教育雙能力教育目標的達成。遵循其提出的培養職教師范生“一踐行三學會”的畢業要求,落實職教師資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學會發展。其中,“學會教學”涵蓋了職教師資“雙師型”素質要求的專業知識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教學能力。
新時代,職教師資培養要遵循《認證標準》提出的“符合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和專業類教師標準、培養標準”,推進“專業性、職業性與師范性‘三性’融合”的課程內容改革。遵循其“實踐教學體系完整,專業實踐和教育實踐有機結合,實踐教學有明確目標和具體計劃,累計不少于36周,其中教育實習不少于10周”的規定,推進職教師資工匠精神、師德素質和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養成?!笆奈濉睍r期,隨著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進程加快,以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專業認證為契機,進一步完善職教師資培養體系;高度重視“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與認定,造就大批高層次“雙師型”骨干教師和卓越教師將成為今后職教師資培養的主要任務。
(三)夯實校企合作培養實效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教師資專業化成長的重要途徑;而校企共建的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則是我國職教師資培養的一個重要政策創新產物和實踐平臺。為充分發揮企業在培養培訓職教師資中的作用,《意見》強調支持高水平大學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 建立高等學校、行業企業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機制?!秾嵤┓桨浮诽岢隽?022年建設校企合作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國家級企業實踐基地的具體目標。此舉在于夯實校企合作培養的實效。
作為類型教育,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跨界特征,職教師資的培養需要體現這種跨界特征。當前,職業教育圍繞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以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技能人才為目標,但職教師范生培養依然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學術輕技能的弊端,職前培養還不能真正符合職業教育跨界屬性對教師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的標準和要求[22]。職教師資的培養要充分發揮現有64個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的作用,完成培養職教師資資格的教育教學任務。在此基礎上,需要擴展校企共建教師培養培訓基地、“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教師企業實踐基地,以此進一步夯實校企合作培養職教師資的實效。
(四)形成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
隨著高等教育大規模擴張,我國逐漸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職業學校用人標準逐年提高,復合型、高層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逐漸成為現代職教師資培養的目標。職教師資培養逐步由本科層次提升到碩士研究生層次,再到博士研究生層次。職教師資培養學歷層次的提升,是學術涵養、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提升,綜合表現為學術性、職業性與師范性融合。職教師資培養變革需要探索本科與碩士教育階段以及博士教育階段在入學選拔、培養過程和學位授予上的銜接,推動行業企業在本碩博高層次“雙師型”師資培養過程中發揮有效作用。
由于歷史發展過程中層次定位的原因,我國職業教育未形成完整的“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碩士培養點的不足使得高層次人才培養出現斷層化,影響了我國職教師資學歷結構。截至2019年,中等職業學校(機構)專任教師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的占8.13%,而兼職教師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的占8.45%,呈現小幅增長狀態;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的專兼職教師更是鳳毛麟角,專任教師中約有0.07%,距離規劃目標存在一定差距[23]。在高等職業教育中,雖然全國具有研究生學位教師比例達到49.97%,部分省市也已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但甘肅、貴州、青海、新疆等19個省份依舊在全國平均水平以下,甘肅省高職研究生學位教師比例僅有28.74%,制約著職業教育的高水平發展[24]。
在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的新時代,中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對高層次高學歷“雙師型”教師的需求與日俱增。加大碩士乃至博士層次“雙師型”教師培養是支撐職業教育更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建構本碩博貫通培養體系是提高“雙師型”教師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我國職教師資培養需要通過繼續增加研究生教育規模,增設職教師資碩博士點,實現職教師資的本碩博貫通培養,推動職教師資由學術性、職業性與師范性“三性”分離轉向“三性”融合。
參 考 文 獻
[1]劉彩琴.重構與實現:新時代職業教育戰略轉型的價值邏輯框架[J].教育與職業,2020(12):5-11.
[2]趙偉,孫英.職業教育類型論[J].中國高教研究,2020(11):98-103.
[3]匡瑛,李琪,井文,等.職業教育類型特征及其與普通教育“雙軌制”“雙通制”體系構建[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2):27-34.
[4]曾茂林,曾麗穎.“大國工匠”跨界成長及其綜合職教軌跡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9(1):25-28.
[5]張洪華.國家工匠之師的善性倫理及培育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0(22):52-57.
[6]容華.職教師范生職業性向的內涵、特征及培育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9(34):46-51.
[7]周金容.智慧教育時代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1(3):63-69.
[8]鄒紅軍,皮特·麥克萊倫.數字化時代與教育變革:研究背景、進展與局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1(1):7-12.
[9]李文靜,吳全全.德國“職業教育4.0”數字化建設的背景與舉措[J].比較教育研究,2021(5):98-104.
[10]孔巧麗.新時代高職教師隊伍建設的成效、問題與出路[J].教育與職業,2021(6):70-76.
[11]袁瀟,高松.職業教育教師協同培養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8(11):26-31.
[12]孫琳.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改革的成就、問題與發展趨勢[J].職教論壇,2020(5):87-96.
[13]李宏偉,徐化娟.新時期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策略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20(9):51-53.
[14]李樹峰.從“雙師型”教師政策的演進看職業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定位[J].教師教育研究,2014(5):17-22.
[15]王斌.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互聯網+”背景下的創新路徑[J].中國遠程教育,2019(6):71-76.
[16]劉妍,李新發,李思敏.《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實施10年——成就、價值與展望[J].教育學術月刊,2021(2):20-26.
[17][18][20]劉曉,沈希.我國職教師資培養:歷史、現狀與體系構建[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11):71-76.
[19][24]張丹,朱德全.從單一到多元:新時代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改革設想[J].職教論壇,2020(10):80-89.
[21]徐章韜.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政策內容、演進邏輯及可能走向[J].現代教育技術,2021(5):44-51.
[22]陳晶晶.跨界協同的職教師資一體化培養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1):74-78.
[23]中等職業學校(機構)專任教師、聘請校外教師學歷情況(合計)[EB/OL].[2021-09-16].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9/qg/202006/t20200611_464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