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堅,陳培源
大數據時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研究*
胡偉堅1,陳培源2
(1.廣東金融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1;2.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631)
通過對某高校近十年大學生人格問卷(UPI)的數據分析近十年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對UPI重新劃分中國本土的因子結構及實證效度分析。使用大數據分析近十年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使用Mplus7.0與Amos17.0軟件對UPI進行本土因子結構劃分與驗證,由6名心理咨詢師對UPI篩查出來的被試進行心理訪談,從而分析UPI的實證效度。結果發現,大數據分析中UPI的一、三類學生所占百分比有逐年增高趨勢。采用Mplus7.0探索性因子劃分UPI新三因子結構,經過Amos17.0驗證分析χ2值=26 982.323,df=1 319.000,GFI=0.956,IFI=0.907,TLI=0.900,CFI=0.907,RMR=0.004,RESEA=0.028。UPI實證效度,真陽性率為58.41%,假陽性率為41.59%,真陰性率為95.10%,假陰性率為4.90%。最后得出,近十年大學生的心理狀健康況緩慢下降,新劃分的UPI因子結構效度良好,實證效度分析中UPI篩查出來的問題學生容易誤含健康學生。
大數據;心理狀況;UPI;因子結構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逐步下降的趨勢,大學生心理問題已經成為社會上突出的問題[1],心理教師與大學生的師生比不足1∶4 000[2]。因此在大數據時代,良好信效度的心理測試能幫助高校心理老師篩查出問題學生,從而精準及時地給予關注。大學生人格問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就是其中之一。UPI的主要功能是在大學新生入學期間,為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編制的,問卷原版由日本筑波大學心理學系松原達哉教授等日本大學生心理咨詢專家編制[3-4]。在1992年由清華大學樊富珉翻譯引入,制定出中國版本[5]。
目前,國內很多高校都普遍使用UPI作為主要的新生心理普查的主要測量工具[6-7]。UPI題量少、鑒別范圍廣,而且有專門測量輕生傾向的條目,這些都便于高校心理教師篩查出真陽性人群,精準地展開跟蹤與及時進行干預。但是當年樊富珉引進UPI的時候沒有公布出信效度,而國內對UPI的研究大多是描述性的研究與信度研究,僅有少數學者做了效度的深入研究,有學者認為UPI是單因子,有學者認為是12因子,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這是由于UPI是兩點類型量表,不能用傳統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8]。另外,中國至今還引用日本上智大學的三因子結構[9],所以需要用本土的數據對UPI的因子結構進行重新劃分。
以廣東某綜合性本科高校2008—2017年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每年人數5 000余人,十年收集到有效樣本共50 845人,涵蓋經濟學、法學、工學、管理學、文學、理學6個學科的學生。
大學生人格問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的個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UPI問卷本身的60道題目,其中4個題目是測偽題,分別是5、20、35、50,其余56個是反映學生的苦惱、焦慮、矛盾等癥狀的題目,而第25題詢問學生是否“想輕生”是最關鍵的題目;第三部分是附加題,有4道題目,由于第4題是開放式,所以本研究只統計前3道附加題,因此本研究一共有63道題目。UPI測量結果會根據把被試分為三類,分別是一類學生(有較明顯心理問題的)、二類學生(應適當給予關注的亞健康人群)、三類學生(健康的人群)[5]。
使用UPI大數據分析近十年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對十年UPI數據按照學號奇偶分半,奇數的使用Mplus7.0軟件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偶數的使用Amos17.0軟件對新劃分的因子結構進行驗證,由6名心理咨詢師對UPI篩查出來的被試進行心理訪談,從而分析UPI的實證效度。
十年來UPI一類、二類、三類人數百分比的比較(= 508 45)如圖1所示。UPI近十年一類學生總體百分比為11.80%,二類學生總體百分比為25.70%,三類學生總體百分比為62.50%。如圖1所示,縱觀近十年UPI一類、二類、三類人數百分比的變化趨勢,一類人數比例緩慢上升,二類人數比例緩慢下降,三類人數比例上升明顯。

圖1 十年來UPI一類、二類、三類人數百分比的比較(n=50 845)
2.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UPI探索性因子分析模型擬合指數如表1所示。根據UPI之前的三因子結構,本研對UPI做三因子與四因子的探索性因子分析進行比較,采用適合兩點類型變量的WLSMV參數估計方法分析。
結果如表1所示,各模型都達到了擬合的要求(TLI> 0.90,CFI>0.90,SRMR<0.05,RMSEA<0.05)[10]。由于探索性因子負荷矩陣中,三因子模型的因子結構比較清晰,所以保留三因子模型,并把獨立出來的題目33與42刪除,保留54道題目。根據題目的意義,參考UPI之前的三因子結構以及心理咨詢師鑒別心理問題的標準[11],把這三個因子分別命名為抑郁因子、神經質因子、焦慮因子。
表1 UPI探索性因子分析模型擬合指數(=25 429)
Modelχ2值dfTLICFISRMRRESEA(90% CI) 三因子546364.84913750.9530.9580.0440.026(0.025,0.026) 四因子18255.98113220.9640.9690.0370.022(0.022,0.023)
2.2.2 驗證性因子分析
根據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結果,使用偶數學號的學生數據運用Amos17.0軟件作驗證性因子分析。由于樣本量(= 25 429)較大,所以主要從GFI、IFI、TLI、CFI、RMR、RESEA六個擬合指數進行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模型都達到了擬合的要求(GFI>0.90,IFI>0.90,TLI>0.90,CFI>0.90,RMR<0.05,RMSEA<0.05),說明UPI新劃分的三因子結構擬合指數較好。
表2 UPI驗證性因子分析模型擬合指數
Modelc2dfGFIIFITLICFIRMRRESEA 三因子26 982.3231 319.0000.9560.9070.9000.9070.0040.028
根據UPI篩查結果,隨機抽查一類學生150人,非一類(二類、三類)學生150人,由有職業資格的咨詢師對他們進行心理咨詢評估。最終一類學生實到113人,非一類學生實到143人,總計256人。以心理咨詢評估結果作為金標準,考察UPI篩查問題學生的準確率,結果如表3所示,以UPI第一類篩選標準分為分界點,真陽性率為58.41%,假陽性率為41.59%,真陰性率為95.10%,假陰性率為4.90%;χ2值為88.671(<0.001,雙側檢驗),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表3 UPI篩查結果與心理咨詢診斷結果的比較
UPI篩查結果心理咨詢診斷結果總計卡方檢驗 陽性陰性 一類66(58.41%)47(41.59%)11388.671(p<0.001) 非一類7(4.90%)136(95.10%)143 總計73183256
通過UPI近十年的數據顯示,一、三類學生比例有逐年增高的趨勢,而二類學生比例逐年降低,提示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緩慢下降的趨勢,而且呈現“兩頭升、中間降”的兩極化趨勢。本研究運用本土十年UPI大數據,采用適合兩點類型變量的Mplus7.0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劃分了中國本土UPI因子結構,經過Amos17.0驗證性因子分析各指標都符合要求,所以本研究對UPI的因子劃分更具有科學性,適合運用在中國大學生。新的UPI三因子結構為抑郁因子、神經質因子、焦慮因子。
UPI實證效度一般,對篩查問題學生的準確率不高,主要是由于篩查出來的問題學生容易誤含健康學生,但是UPI篩查出去的健康學生準確率很高。所以UPI相當于是一張“粗網”,適合短時間內大面積地過濾“粗砂”,過濾出去的健康學生都是安全的學生。但是要提高UPI的真陽性率,必須搭配其他的量表使用,或者篩查后進行面談,才能更精準地鑒別出問題學生。
[1]傅小蘭,張侃.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2]國家衛生計生委等22部門,國衛疾控發〔2016〕77號.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S].2016-12-30.
[3]NAKAI D,CHINO R.UPI's investigationa bout the mental health[J].Bulletin of tsukuba gakuin university,2007(2):153-179.
[4]TANAKA K.A research on the health behavior and mental health of junior college students:result of 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J]. Bulletin of kokugakuin junior college,2014(31):101-118.
[5]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咨詢案例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348-349.
[6]姜伏蓮.地方高校新生UPI調查結果的比較與分析[J].心理科學,2004,27(2):483-486.
[7]蘇亞玲,謝晉曉.大學新生的大學生人格問卷(UPI)心理健康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0):1133-1135.
[8]余莉.大學生人格問卷(UPI)修訂版的信效度研究[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08.
[9]劉佰橋.癥狀自評量表(SCL-90)與大學生人格問卷(UPI)檢測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8):976-978.
[10]王孟成.潛變量建模與Mplus建模[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
[11]郭念鋒.心理咨詢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G441
A
10.15913/j.cnki.kjycx.2021.01.008
2095-6835(2021)01-0024-02
廣東省教育廳高校思想政治課題項目(編號:2019GXSZ041)
胡偉堅(1987—),男,廣東廣州人,博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心理咨詢、心理測評。
〔編輯: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