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薈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帶動了傳統文化發展環境的變化。在當前信息化時代和工業化經濟的沖擊下,有部分傳統文化產業無法適應時代發展潮流,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傳承不暢的危機。文化是民族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能夠提升民族創造力以及凝聚力。本研究圍繞挑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提出傳統工藝應在工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優化,跟上時代的腳步。
挑花是一種在中國傳承較為久遠的刺繡工藝,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關于“繡績供職”的記載,漢代之前的湖南地區就出現了挑花工藝。歷史學者沈從文先生在20世紀中期發表的文章中也言明,挑花在民間刺繡工藝中是較為普遍的一種,在日常服飾中的應用范圍非常廣。
挑花工藝一般是在棉布或者麻布上以經緯線為基礎的挑針式刺繡,民間的挑花工藝傳播范圍很廣,歷史悠久、影響廣泛,且具有極強的裝飾性以及藝術性,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與歡迎,同時也是當前非遺服飾裝飾的主要工藝之一。挑花在全國范圍內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湖南的花瑤、云南的苗族、湖北的黃梅、陜西的隴南、上海的羅涇、安徽的望江以及四川地區。
古代由于生產力的限制,基礎性質的手工作業主要由女性完成,基層農業形成了男耕女織的傳統。后來,由于人們審美需求的變化,開始針對服飾進行挑花裝飾。在棉布并未傳入時,主要用麻布進行挑花刺繡,棉布傳入后逐漸取代麻布的地位,又轉向棉布刺繡工藝的發展[1]。
我國幅員遼闊、各民族人口眾多,加之地理環境、風俗習慣以及生產生活的方式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不同地區的挑花工藝呈現的特點也是多種多樣的,與社會發展潮流相結合之后形成更加豐富、多層次的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能夠反映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展示不同文化的風貌。挑花刺繡工藝有著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特點,因此在形成過程中也會融入當地文化內容,產生了不同種類的挑花藝術表現類型。
挑花作為傳承多年的刺繡工藝,在紡織品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主要是以經緯線為骨架進行刺繡形成紋樣。整體結構會受到經緯線的控制,按照經緯線固定刺繡制品的整體方向,同時下針時并不需要抽紗,而是以經緯線挑出的方式進行作業,因此被稱為挑花。挑花刺繡的裝飾性以及刺繡自身的形式感都很強,各民族的挑花工藝都具備相應的民族特色。以云南苗族的挑花工藝為例,在服飾裝飾中就是將挑花工藝與當地的蠟染工藝相結合,在蠟染花紋的基礎上進行挑花刺繡,提高了服飾的美感。
當前的挑花工藝主要由挑、鉆、游和織4種針法組成,其中還需要搭配繰、絞、包和繡4種不太常用的針法,根據不同的針法工藝形成不同的挑花刺繡品類,實現了特立獨行的刺繡工藝。
在4項基礎針法中,挑針是最常用的針法之一,一般有單面十字針、雙面十字針形式(圖1)。單面十字針主要采用的是正面以十字針為基礎的鉤通,背面采用的是一字形式,主要的刺繡針法是包針、頂針以及單針。雙面十字針的針法主要是游針,形成反復4次的針形,以此為基礎逐步形成正面和背面都是十字形的刺繡模式。

圖1 單面十字針和雙面十字針
挑花工藝最初主要應用于祭祀,之后逐步發展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家居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單一的裝飾很難做到挑花刺繡的精細程度,且在美觀的基礎上挑花工藝還能夠增加服飾的耐磨性?,F代挑花工藝多用于服飾、包包、手套等日常用品的裝飾,如圖2所示。由于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欣賞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傳統的服飾正在被現代多元化的設計淹沒。為了煥活挑花新工藝,需要在繼承前人工藝技術的基礎上,設計出有特色的圖案,根據市場的需求結合挑花工藝自身的文化底蘊,設計出符合市場要求且能夠實現挑花藝術審美傳承的服飾[2]。

圖2 挑花工藝服飾
時代的發展決定了文化正從單一化逐步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人們的審美觀也更加豐富多元。挑花工藝需要全方位地適應當前人們對服飾的要求,在發掘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時,發展自身的長處,揚長避短,既要滿足使用價值,又要滿足人們對于非遺服飾的好奇心,有效地促進挑花工藝的應用與傳承。
挑花工藝本身具有相當深厚的歷史積淀,圖案內容也經歷了時代變遷,能夠體現出民族性以及思想演變過程。當代非遺服飾設計只有與時代特色相結合,才能有效提升挑花工藝的活力。
挑花工藝的圖案設計不能完全遵循傳統制式,不能桎梏于之前的成就中,而是應當結合當代人的審美觀和當前的流行趨勢進行設計,展示出更加具有包容性和設計感的圖樣,將傳統圖案融入非遺服飾的改革,體現時代特色。
傳統的挑花工藝本身圖案較為單一,裝飾的區域也較為固定,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傳統服飾本身不太強調曲線,結構較為平面,挑花圖案主要起到點綴的作用,未能進一步塑造以及展示人的形象。因此,要融入當代審美理念,結合人們對于服飾的審美變化,改變挑花工藝在服飾裝飾中的結構。不要追求程式化的服飾設計,應當以獨特、新穎的方式吸引人們的視線。同時,挑花工藝的應用應當更加自由化,不僅要作為少量的裝飾,還要凸顯身材,實現簡單而又灑脫不羈的裝飾設計[3]。
鮮明的設計需要多元化的原材料提升品質,要給挑花工藝注入新活力,不僅需要在圖案上作出改革,也需要針對挑花工藝實施的原材料進行創新。傳統的挑花工藝一般都是植根于麻布或者棉布的,大部分挑花工藝采用的彩色線也是棉線。但是隨著經濟、工藝的發展,毛線和絲線開始占據刺繡市場。挑花工藝的特點就是針法樸實工整,能夠給予人們簡約大方的質感,但也因此在搭配上鮮少有質感的變化,導致人們在觀賞的過程中缺乏視覺沖擊力。
在當代服飾行業中,要創新傳統工藝,除了優化工藝本身之外,還需要針對材質進行優化創新,比如以挑花工藝進行立體刺繡,能夠讓平面化的挑花工藝具有更加強烈的針法突顯,能夠增強服飾的表現力和魅力。同時,挑花工藝在進行服飾裝飾的過程中還能夠結合珍珠、貝母、亮片、水晶等裝飾物,呈現出立體的裝飾效果,帶來更加個性化的服飾創新[4]。
挑花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用在非遺服飾中,需要將更多的精力傾注于民族特色與創新傳承的融合。不僅要弘揚民族文化,更需要從設計以及材料選擇方面進行發展融合。同時,不該將挑花工藝束之高閣,而是應當發掘挑花工藝自身潛質,結合人們的審美變化,在傳承優秀文化的基礎上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挑花工藝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