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萌
(北京服裝學院 商學院,北京 100029)
北京服裝學院商學院的時尚買手與企劃專業著重培養兼具商業和藝術設計才能的復合型人才,在課程設置以及講授上有鮮明的藝商融合特色。“服裝成衣設計方法”課程屬于時尚買手與企劃專業的服裝特色課程模塊,是專業必修課。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掌握服裝成衣設計的基礎知識,通過實踐掌握服裝成衣設計方法。該課程重在對學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設計表達能力的綜合培養。
“服裝成衣設計方法”課程基于服裝成衣設計方法展開,緊密結合服裝品牌成衣開發現狀,對成衣設計開發的整個過程進行系統性講解,從成衣風格研究到設計調查,進行信息整合后明確設計方向,根據市場定位進行系列成衣設計開發。通過課程的講授,學生形成了一整套的成衣設計思維方法論,明確了成衣設計開發的完整規范流程以及如何根據市場和消費者進行品牌風格定位,并據此進行成衣的設計開發。重點進行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并重、邏輯思維和逆向思維并重的教學訓練,培養學生的分析力、判斷力、聯系力、綜合力,訓練學生掌握理性設計方法以及如何與完全靠靈感的感性設計方法結合,共同構成相對完整的設計方法論。
風格研究主要講解市場中服裝成衣風格的概念、形成原因和過程、種類以及如何進行服裝成衣風格的分析比較,將服裝風格的基本理論與中西方服裝歷史相結合,通過成衣市場中的具體品牌案例分析,對二者進行綜合運用,使學生了解服裝成衣風格的特點、表現形式以及分析方法。
設計調研主要講解服裝成衣設計中采用的各類調研方法,包括常用的數據采集方法,如觀察法、訪談法、頭腦風暴法等;常用的調研分析方法,如數量對比分析、知覺圖、卡片歸類法等。講解設計調研在服裝成衣開發設計中的一般流程以及如何從設計調研過渡到設計洞察。
信息整合主要講解服裝成衣設計前期需要收集的各類信息,包括設計調研環節獲取的信息、國際流行趨勢信息、成衣市場競爭品牌和榜樣品牌信息。分析這些信息的特點及收集、分析方法,形成對后續設計開展有指導意義的結論,可以用圖形、圖表等方法來更有效地整合信息。
設計方向是課程的重點章節,主要講解如何在品牌風格定位基礎之上確定成衣設計方向以及進行服裝成衣系列設計開發。這個過程包括品牌風格篩選、整理和運用設計元素,按照規范成衣設計基本流程,完成符合品牌風格和市場定位、市場化的成衣設計。
創意思維主要講解確定服裝品牌設計元素群后,如何在相對固有的設計框架中進行感性的創意設計。運用發散性思維,突破僵化的思維限制,按照新的路徑來思考問題,使品牌設計元素在延續風格的基礎上,不斷有新鮮血液的加入。本章節的重點是如何讓學生體會到創意思維的奇妙,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將認知心理學的經典案例加入本章節講授,通過各種課堂訓練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同一設計元素,并且將市場信息、流行趨勢信息、消費者信息有效融合。
通過以上5個部分內容的學習,講授服裝成衣設計過程中風格定位的方法,分析服裝成衣設計的標準流程,講解服裝設計元素理論以及理性設計與感性設計有效結合運用的設計方法,為后續的“服裝商品企劃”“時尚買手”等專業綜合課程提供基礎理論和設計方法論的支撐;也通過多年教學實踐,總結出課程內容安排、課程教學環節設置、課程講授技巧等方面的教育方法和思路。
認知觀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當時的哲學家將其定義為“當我們識別一個物體、記住一個名字、獲得一個想法、理解一句話或者是解決一個問題時,我們所經歷的心理過程”。發展至今,又提出了學習的認知觀(cognitive view learning),認為“學習是對我們已有理解的延伸和轉化,并不是簡單地在頭腦中的白板上形成連接。人們不是被動地接受環境的影響,而是在追求目標時主動選擇、實踐、注意、忽略并做出許多其他的決策”,強調知識的建構。
也就是說,當人們在學習新知識時,如果已經知道這種知識,那么這種知道不僅是先前學習的結果,也可以指導新的學習。認知觀認為,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個體帶著什么樣的原有知識進入新的學習情境。因此,教學過程需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建構。
在課程內容設置上,尤其是在基礎概念和基礎方法的講授上,都會以之前學過的知識點為基礎進行延伸和轉化,將新的知識體系建立在已知的知識體系上,讓已有的知識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增強學生對新知識的注意、感知、學習和記憶。比如在講解第一部分風格研究的核心概念“服裝風格”時,聯系“中外服裝史”課程中講授過的服裝風格的概念以及在“服裝學概論”中講授過的服裝風格的概念,由學生已知的風格概念入手,從市場、品牌、消費者的角度分析,講解市場成衣風格的定義、特點以及分類,使服裝風格的概念在學生腦中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建立相對完整的知識結構。
維果斯基認為,高級心理功能是借助文化工具發展的,并在人際間傳遞。完成這一過程至少有3種不同的方式:模仿學習(個體試圖模仿其他人)、指導性學習(學習者把教師的指導內化,并用這些指導來自我調節)、合作學習(同伴團體的所有成員在相互理解的過程中共同學習)[1]。因此,在課堂環節設計中,將這3種學習方式穿插使用,在實際授課過程中發現,這3種方式各有特色,設置在課程的不同環節可以發揮綜合的效果。
模仿學習告訴人們:在課堂上能幫助一位學生解決問題的最好的老師,恰恰是另一位剛好能解決這個問題的學生。因此,在課堂上設置學生之間的“你問我答”環節,教師在每一章節結束時羅列一些問題,將全班同學分為兩組,兩組同學隨意抽簽決定是“問”還是“答”,在提問和回答過程中整理思維并用語言表達,討論本章節的知識并進行補充[2]。
此外,通過布置作業來進行指導性學習和合作學習。比如在課程起步階段布置課堂作業時,提供相關的示范和案例,提示、引導學生順利完成作業。隨著課程的開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完成指導性學習的過程,將老師的指導內化,獨立完成作業。布置結課作業時,通常都會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共同完成,這就運用到合作學習,需要小組成員共同思考問題,給他們更多合作學習的機會。
興趣分為個體興趣和情境興趣兩類,兩者都會影響學習效果。學習興趣越大,對學習材料的情感反應越積極,因而學習的堅持性越強,思考越深入,對材料的記憶效果越好,學習成就感更高[3]。需要在課堂上采用激發和保持情緒興趣的策略,但最困難的不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而是如何保持興趣[4]。
在課堂講授過程中,應合理安排節奏,講完基本理論后馬上將理論與實際操作的案例相結合,依據理論解決品牌公司中現實存在的問題,保持學生的興趣。另外,多運用“想象”。比如在講授服裝設計元素理論時,將服裝品牌的設計元素再次排列組合,聯系麥當勞選餐品的過程,把服裝設計元素想象成漢堡、可樂、薯條,而人們選擇套餐時,會按照自己的口味進行挑選。因此,在進行設計元素重組時,要充分考慮品牌的風格。通過這樣的想象,讓學生更好地領會理論內容,將枯燥的理論趣味化,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5]。
在課件設計上,多采用幽默有趣的表達形式,將理論圖像化、動態化,減少文字數量,達到“知識看得見”的課堂講授效果。比如在講授品牌設計元素提取過程時,使整個過程“動”起來,形成直觀、易懂的表達形式,不需要過多語言的描述,就可以讓學生理解設計元素提取的方法和過程,也可以保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6]。
通過課程講授,達到理論知識深刻領悟、設計方法融會貫通的基本教學目標。在課堂上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將認知心理學游戲、設計理論課堂實驗、動態成衣設計過程等教學方法和手段融入課程講授中,使課堂的講授靈活生動、理論的講解深刻透徹、設計方法的展示清晰明了。比如,在第四部分設計方向的講授中,其中某一單元在不同教學環節加入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具體安排如表1所示。
基于時尚買手與企劃專業特點,“服裝成衣設計方法”課程教學的核心在于培養兼具商業和藝術設計才能的復合型人才,訓練學生從市場角度、消費者角度來進行服裝成衣設計開發。因此,從課程內容安排、課程環節設置、課程教授方法上都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變。首先,在知識吸收方面,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服裝成衣設計方法的基本概念,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悟成衣市場中消費者的心理思考習慣是如何影響市場形成、成衣品牌以及成衣設計的。其次,在思維方法拓展方面,可以初步建立服裝成衣設計方法理性設計思維方法,養成理性有序的思維習慣,形成服裝成衣設計方法的基本規律。再次,在課程講授方法方面,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如綜合運用游戲、實驗、動畫、板書、圖卡、課件,根據不同的課程環節進行組合使用,達到輕松、有趣、形象、直觀的課程講授效果。最后,積極收集學生在課程完成后的教學反饋,與學生及時地溝通交流,同時教師也要對課程教學的成效進行課后反思,使課程不斷完善、教學效果不斷提升。

表1 第四部分設計方向其中一單元教學環節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