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背景下高校專利發展分析——以華僑大學為例*
李鵬
(華僑大學科學技術研究處,福建 廈門 361021)
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背景下,基于Incopat專利數據庫,從專利申請年度趨勢、專利存活率、技術構成、專利合作申請、成果轉化等多角度對華僑大學專利數據進行研究,梳理高校專利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對高校專利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華僑大學;專利分析;Incopat
當今世界知識產權的重要性愈加凸顯,自2008年國家知識產權戰略開始實施,中國知識產權工作呈現與時俱進蓬勃發展的態勢。高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給側,專利已成為衡量高??萍紕撔聦嵙Φ闹匾笜薣1]。
為了解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背景下高校專利發展態勢和存在的問題,激發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作用。筆者借助專利統計,對華僑大學的專利現狀進行分析,梳理高校專利發展的宏觀脈絡,為高校制訂知識產權戰略及規劃學科發展提供借鑒。
利用Incopat專利數據庫,以2020-06-23為檢索日,檢索式:(AP-OR=(華僑大學))AND(AD=[19850101 to 20191231]),經檢索、申請號合、去噪,得到數據樣本。對專利年度趨勢、專利存活率、技術領域與國民經濟行業分布、重要發明人、專利合作、專利轉讓等進行統計分析。
檢索得到華僑大學專利申請量4 260件,其中發明專利1 941件,實用新型專利1 316件,外觀設計專利99件。其中專利授權2 319件,占比54.44%(授權專利比例=授權專利量/專利申請總量),有效專利量1 594件,占比37.42%(有效專利比例=有效專利量/專利申請總量)。
華僑大學專利申請量的逐年變化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總體上華僑大學專利申請量呈上升趨勢,最早的專利申請出現在1985年。可分三個階段:1985—2002年為萌芽期,專利申請量寥寥可數;2003—2008年為緩慢發展期,申請量逐年增多,但年均不足20件;2009—2019年為快速發展期,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下,華僑大學自2009年開始專利申請數量進入快速增長期。

圖1 華僑大學專利申請量的逐年變化
專利存活率是衡量專利的技術水平和重要性的常見指標,是有效專利量占授權量的比值。華僑大學專利申請中37.42%的處于有效狀態,27.39%的處于失效狀態,35.19%的處于審核狀態。在失效專利中,85.22%的專利因未繳年費失效,其中81.08%的為實用新型專利。
華僑大學有效專利維持年限分布如圖2所示。

圖2 華僑大學有效專利維持年限分布
圖2為當前華僑大學有效專利維持年限分布,其橫坐標為維持年限,縱坐標為有效量。維持年限特指申請日距2020-06-23的時間跨度。由圖2可見,84.52%的有效發明專利維持年限在3~7年,平均維持年限為5.39年,低于全國發明專利維持年限6.3年[2],而維持年限在10年以上僅有40件;93.82%的有效實用新型專利維持年限在4年以下;96.15%的有效外觀設計維持年限在2年以下。
機構專利的IPC分布是判斷該機構創新所集中區域或熱點區域的常見指標,是判斷其涉及的技術領域及發展趨勢[3]。由圖3可知,華僑大學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G01、G06、E04領域,專利申請量均超過了100件的領域有13個。其中G01領域申請量最多,達到577件。專利申請涉及主要國民經濟行業分類門類是制造業為3 714件,其次是建筑業為275件,體現了該校以理工科為主的辦學特色。華僑大學專利技術的主要構成(IPC分類)如圖3所示。

圖3 華僑大學專利技術的主要構成(IPC分類)
華僑大學排名前十位的專利(設計)發明人如圖4所示。高校中的高產專利發明人是在該學科中擁有重大突出學術成就,具有較高知名度并具有學術戰略眼光和知識創新能力的學科帶頭人[4]。由圖4可見,在華僑大學排名前10位的發明人中有6人來自機電及自動化學院,分別是徐西鵬、姜峰、張勇、楊建紅、黃輝、胡中偉。有4人來自土木工程學院,分別是郭子雄、常方強、涂兵雄、胡紅松。可以看出華僑大學較為關鍵的研發團隊主要分布在機械工程和土木工程領域。

圖4 華僑大學排名前十位的專利(設計)發明人
華僑大學申請的4 260件專利中,與其他機構合作申請專利341件,占申請總量的8.00%。合作申請對象為福建南方路面機械有限公司、廈門特房建設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福建省第一公路工程公司、廈門源昌城建集團有限公司、廈門凱納石墨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市中仿宏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寧波五維檢測科技有限公司、黎明職業大學、中泰(福建)混凝土發展有限公司等。
華僑大學專利權利發生轉讓數量如圖5所示。專利轉化率是指已轉讓專利占授權專利總量的比值。統計顯示華僑大學轉讓或許可專利107件,專利轉化率約為4.82%。由圖5可知華僑大學在2008年以前基本無專利轉化,2008—2015年開始出現專利轉化,以專利許可為主,2017—2020年專利轉化量較大,以專利轉讓為主。

圖5 華僑大學專利權利發生轉讓數量
通過統計分析發現華僑大學的專利申請量和專利轉化量逐年增加,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在機械工程、土木工程領域的專利申請較為突出,與其優勢學科特色相一致,但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瞄準國際學術前沿的專利申請還不足、專利質量偏低、專利運營能力較低。因此,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背景下,筆者對高校專利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結合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優化專利資助獎勵政策和考核評價機制,提升專利運用考核指標。逐步把以申請為主的考核指標轉變為創新與運用并重的考核指標,開展后補助獎勵,對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與運用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持續提高教師進行專利申請及轉化的積極性。
核心專利將逐漸成為科研機構創新能力評價的考量指標[5]。高校應重視申請量增長所帶來的專利質量下降問題,注重核心專利、重要專利的培育布局,加快推動具有較高創新水平的、貼近國家戰略需求的和瞄準國際學術前沿的專利申請,并有意識地加強在國外的布局,優先幫助具有高水平國際專利的申請和轉化。
健全專業、專職的專利管理人員配置,承擔專利申請與運營管理工作。加強對專利代理機構代理質量的監控,延長對高價值專利的維持時間。注重深化校企合作,強化市場意識和應用導向聯合申請專利,促進專利成果的技術轉化。
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不斷深化,政策效應逐漸顯現。以華僑大學為例,2010年以來,學校成立成果與知識產權科,修訂專利資助管理辦法,制訂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延長專利年費資助年限等激勵政策,專利申請量和專利轉化量逐年增加,各項指標數據都有顯著提升。新時代高校應把握好當前局勢,切實把知識產權工作融入到科技創新全過程,加快推進科技成果創新,對中國的科技創新作出 貢獻。
[1]孫傳良,孫立冰.基于incoPat的中國藥科大學專利分析[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19,50(3):374-378.
[2]2019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R].http://www.cnipa.gov. cn/docs/20200309165140567125.pdf.
[3]邱洪華,劉曉麗,趙勇.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專利信息分析研究[J].情報雜志,2012(10):83-89.
[4]宋偉宏.高校專利數據的統計與分析——以河南科技大學為例[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9(33):21-23.
[5]李紅,朱玉奴,繆家鼎.基于專利情報分析和對比的高校技術創新評價研究——以浙江大學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38(5):100-104.
G644
A
10.15913/j.cnki.kjycx.2021.01.024
2095-6835(2021)01-0068-02
華僑大學校級基金項目“國家知識產權戰略下多校區辦學高校專利管理的問題及對策研究”(編號:12HJY11)
李鵬(1984—),男,陜西山陽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科研管理。
〔編輯:張思楠〕